浏览完整试题(3)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4)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5)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例: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6)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4.分号(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常常用在并列分句之间) 分句内部有了逗号,分句之间才用分号。(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 例: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注意:(1)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只有句号才能终结冒号的提示范围。 (2)“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用冒号。 例:a.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b.“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例:c.“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范福喜问。 (3)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 例: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4)不是说话而在“说”字后误用冒号,部分引用(引文不独立)前不能用冒号。 ①咱才学了一个月,谁敢说:我全会了,不用再学了。 ②我国研制成一种全塑车身轿车,也就是说:轿车的车身都是塑料,没有一块钢铁。 这里的“谁敢说”“也就是说”是句子的插说成分,不表示引话,故不能用冒号,应该用逗号。 6.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点标点。但是,引用的话末了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例: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注意:(1)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例: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2)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用,叫作转述,不是直接引述,不用引号。 例: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 例:a.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 b.皮之不存,毛将焉(哪里)附。(《左传》) c.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解题目】A组 真题精练 【2021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2020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3.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生水起 B. 短小精悍 C. 然而 D. 激荡 4.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2019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该节目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土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丙】有导演认为: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展开余下试题5.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妮妮道来 B. 演绎 C. 而是 D. 喜闻乐见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2018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当然,关于绘本创作者,需要观照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7.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B. 跃然纸上 C. 关于 D. 观照 8. 文段中画线 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2017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9.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 1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B组 提升强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剑指当下乱象,【甲】直击天价片酬、流量至上、畸形审美的问题,欲营造天清气朗的新风气。 【乙】一些艺人以“不是文艺家”为荣,说自己不过是一个“码字的”“唱曲的”“逗乐的”“混剧组盒饭的”“拿通告费的”,理直气壮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如此推托以为可以不受文艺界道德规范的限制。 无德不足以立身,遑论立业。宋朝宰相蔡京书法成就很高,但他为官奸险狡诈,做人欺压良善,留在后人记忆里的仍是他的奸佞人品,对其书法作品亦无好感。【丙】任何领域皆是如此,名气越大,责任越大;光环越多,律己越切。真正的文艺家,一律是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明星”,心中有大爱、心中有大美、心中有大善、心中有大德、心中有大局。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清气朗 B. 推托 C. 遑论 D. 一律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甲】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地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乙】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丙】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节。 3.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魂牵梦萦 B. 愁肠百结 C.偶尔 D.情节 4.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大凡有志于中文创作的人,都不会认为善用四字成语就是创作之能事。反之,写文章而处处仰赖成语,等于只会用古人的脑来想,只会用古人的嘴来说,绝非豪杰之士。但是,再反过来说,写文章而不会使用成语,问题就更大了。写一篇完全不带成语的文章,不见得不可能,但是很不容易;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就更难能可贵。目前的情形是,许多人写中文,已经不会用成语,甚至会用的成语有限,显得捉襟见肘。一般香港学生目前只会说“总的来说”,却似乎忘了“总而言之”。【乙】同样地,大概也不会说“一言难尽”,只会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 成语历千百年而犹存,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锤百炼”,字义对称,平仄协调,如果一定要说成“千炼百锤”,当然也可以,不过听来不顺,不像“千锤百炼”那样含有美学。【丙】同样,“朝秦暮楚”“齐大非偶”“乐不思蜀”等成语之中,都含有中国的历史;成语的衰退正显示文言的淡忘、文化的萎缩。 5.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凡B.甚至C.捉襟见肘D.萎缩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仅就已读过的一些扶贫文学作品,【甲】我发现缺少几个内容,一是对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历史原因缺少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农村贫困的现实状况缺少入骨刻画,三是对减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缺少严肃批判。这恰恰是我个人最希望看到的。无数文学史经验表明,这类题材谁最终能够在历史上站住脚,谁不会被时间的河流带走,往往取决于这些方面。现实却是,多数主题文学急功近利,而过于直奔主题的文学,往往沦为我称之为的“抚摸文学”。【乙】由此形成顺应主流导向易、做出独立前瞻的判断难,表达与主流价值观不完全相同的声音则难上加难的“主题文学”普遍现象(哪怕是“小骂大帮忙”的声音)。当然我知道,不是书写者不懂得这些规律和这样浅显的道理,而是外部环境或许还有某些欠缺,一些作家也还缺乏足够的准备,这既包括思想修养、艺术修为和知识结构的准备,也包括生活阅历、人生智慧和文学技术的准备,虽然也有缺乏“修辞立其诚”的责任情怀和担当勇气,有的还可能有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等各种因素。总之,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丙】相当数量的扶贫文学作品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相当数量的作家都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有意无意做了一些贫困村庄房屋外墙的粉饰者,做了一个时代的矫情者、装睡者。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亟需用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来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 7.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 B.急功近利 C.虽然 D.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