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6  2022-03-2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鸭模拟最后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最后一测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明的博士论文并没有剽(piāo)窃,这一点毋庸质疑。其立论宏阔,从多个角度对核心话题的思想精髓、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延伸性阐述,语言也无可挑剔(tī)。
B. 那群人,个个高挑(tiāo)的身材,坚实的脊背,在阳光下立正,稍(shào)息。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群虎贲之士。在烽火硝烟中,他们用血与火演译了一个又一个悲壮的传奇故事。
C. 不少人钟爱诗词歌赋,或许浅尝辄止,似乎还不上档(dǎng)次,但仍笃(dǔ)爱。一首“当时已惘然”的《锦瑟》,究竟表何情达何意,往往聚讼不已,却还是喜爱有加。
D. 这里没有华屋,只在小小的一隅,放着并不起眼的跷(qiāo)跷板,却并无来玩的孩童,只有几位精神矍铄、面容清癯(qú)的老者,煮一壶经年老茶,亦或小酌一杯清冽淡酒。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毋庸质疑”的“质”应写作“置”;
B.“高挑”的“挑”应读作“tiǎo”,“演译”的“译”应写作“绎”;
C.“上档次”的“档”应读作“dàng”。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赫赫有名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好评如潮。小说一出,洛阳纸贵,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甲】“我不只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乙】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丙】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它的时代价值更加彰显。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赫赫有名 B. 好评如潮 C. 洛阳纸贵 D. 几乎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2~3题答案】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赫赫有名:形容声名非常显著。此处是指红岩文化从诞生起至今都很有名,应为“久负盛名”,指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B.好评如潮:比喻赞扬的评价很多,犹如潮水接连不断。此处指人们对《红岩》的好评价很多,使用正确。
C.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此处指《红岩》这部小说一出版就风行一时,成语使用正确。
D.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表示眼看要发生而并未发生,差点儿。此处指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差不多都行动起来了。词语使用正确。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乙处“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一句中“红岩热”应加引号,表示强调。
故选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D.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4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语序不当,“三个月内”是“完成”的时间状语,应放在“完成”的前面,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
C.主谓搭配不当,主干为“看吃相……暴露……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应该 “吃相……暴露……”,应删除“看”。
D.“录取……两个名额”搭配不当,“录取”“名额”不能搭配,可把“名额”改为“学生”。
故选A。
5.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5题答案】
【答案】中英联合研究表明,中欧贸易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压缩能力。解答语句压缩题,首先通读题目所给的语段,找出陈述对象。然后看发生了什么事,利用其中关键词句进行概话。最后压缩概括成一个完整意思。答案要点采用“一句话”的形式,即可以用单句、复句、对句的形式答题。本题要求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50个字。通读语段,可知陈述对象是中国和英国,所做的事情时一起研究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这一研究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推进到了唐代,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然后用一句话对以上分析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问题即可。此类题概括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不超过50个字”。
6. 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起伏的情节、奇特而瑰丽的想象……都可能引发你对一部书的阅读兴趣。请结合你读过的一本书的内容,说说是什么引发了你的兴趣并促使你阅读这部书。(100字左右)
【6题答案】
【答案】
示例:《三国演义》情节曲折紧凑,引人入胜。我在阅读赤壁之战时,便被诸葛亮为完成联吴抗曹大业,奉命使吴,舌战张昭等东吴诸谋士的精彩表现和犀利词锋深深吸引。这个情节,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我对赤壁之战的后续发展产生浓厚兴趣。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之准确、鲜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说出喜欢的一部书,尽量选择名著,或者思想健康、富有正能量的散文、杂文、小说、科普集等。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能有话可说的,能够较具体地陈述该书中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相关情节,说出性格特点,或者背诵经典的名句等等。围绕任意一个兴趣点,说出两点以上引发自己阅读兴趣的原因即可。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老人与海》中的精神力量,《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精美的语言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说意境
叶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其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
7.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是意象对有限的意境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 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 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 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9. 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9题答案】
【答案】7. D 8. B
9. ①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②这些诗句描摹出一幅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图景,不仅表现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而且还蕴含着诗人崇尚自然、顺应造化之境(或无我之境),让人心生向往与憧憬,因而具有深远的意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无中生有,原文是“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可见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是从近代开始的,并非从王国维开始,“首先”一词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B.对应的原文“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选项为“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原文的前后句是转折关系,而选项变为“因而”成为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C.“意象对有限的意境的突破”错,原文是“‘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可见应为“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正反对比”的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见应是“中西对比”,而非“正反对比”。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说法错误,原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可见作者是以陶渊明的两句诗作为论据的;而杜甫和王维的诗则论证的是“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此项张冠李戴。
D.“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原文说“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而陶渊明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这些诗句描摹出一幅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图景,不仅表现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而且还蕴含着诗人崇尚自然、顺应造化之境(或无我之境),让人心生向往与憧憬,因而具有深远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轮船
[前苏联]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山,山,山,四面都是山,到处是悬崖峭壁、乱石、森林。群山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太阳已经西斜,渐渐朝湖的方向落去。向东的山坡上出现了短短的阴影,阴影就要朝山脚爬去了。
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啊,是它!前方,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白轮船出现了!来了,就是它!威武、漂亮的白轮船就像滑行在琴弦上似的,又直又平稳。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现在可以看出,轮船在波浪中微微颠簸着,船尾拖着一条明晃晃的、泡沫翻滚的长带。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他坚信这一点,因为他非常希望是这样的。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爷爷,一去就再没有回来。爷爷说,他的女儿,也就是这孩子的妈妈,有了新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从前的女婿,也就是这孩子的爸爸,好像还在一条轮船上当水手,好像也有了新家庭和孩子。
轮船前进着,渐渐远去。它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鱼儿正朝它游去。他希望这样来变鱼:身上一切全是鱼的——鱼身子:鱼尾巴,鱼翅膀,鱼鳞,——只有头还是自己的,让又大又圆的头长在细细的脖子上,还让头上长两只招风耳朵和布满伤痕的鼻子。他跟自己的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向下,一直进入伊塞克湖。
他在伊塞克湖里游过了一浪又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你好,白轮船,我来了!”他对白轮船说,“天天拿望远镜望你的就是我。”船上的人都感到十分吃惊,一齐跑上来看。他对当水手的爸爸说:“爸爸,你好,我是你儿子,我是来找你的。”“你算什么儿子?你是半人半鱼! ”“你快把我拉上船,我就变成人形了。”“好吧,咱们就来试试看。”


展开余下试题爸爸撒下鱼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
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他要告诉爸爸莫蒙爷爷是最好的爷爷,奥罗兹库尔姨父常常骂他老人家,有时当着很多人的面骂爷爷。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后来就来了这个奶奶,有时很凶,一发起脾气,简直要吃人。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脖子深。河那边的森林叫风吹得喀喀嚓嚓、呼呼喇喇直响,呜呜地直叫。真叫人害怕!
我们那里到了夏天放牧的人偶尔带着羊群和马群在大草甸子上过夜,我跟他们的孩子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学打仗,玩得非常带劲儿,简直不想走了。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
冬天,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
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我要是一个巨人,一定会走出房去,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然后我就蹂着雪,淌过河,到森林里去。夜晚树木在森林里是感到很害怕的。树木很冷清,没有人跟它们说话。光秃秃的树木冻得瑟瑟发抖,没地方好躲藏。我要到森林里去,拍拍每一棵树的树身子,叫树别这样害怕。大概,那些到春天不发绿的树就是吓死了。
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就想着这一切。他往往要讲很长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冬天很长很长,要是没有爷爷讲故事,冬天是很乏味的。
……
白轮船渐渐远了,轮船的烟囱在望远镜里已经看不清了。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因为,如果再往下,轮船就要渐渐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爸爸也要回家。这可怎么办呢?跟爸爸走?
爸爸肯带他吗?……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太阳眼看着就要落到水面上。
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紫红色的湖面正闪着耀眼的光芒。
(节选白《白轮船》,有删改)
10. 请简要概括“孩子”的形象特点。
11. 试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2. 小说标题“白轮船”耐人寻味,请探究其内涵及其妙处。
13. 这篇小说在写法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点,请选择三种加以分析。
【10~13题答案】
【答案】10. ①身世坎坷。②孤单寂寞。③渴望亲情。④渴望勇敢。⑤想象力丰富,感触细腻。
11. ①拟人手法,写孩子与他日常相伴的各种各样的山一一告别,突出其对见父亲的执着。②比喻,用“睡骆驼”等比喻种种形状的山,写出孩子丰富想象和纯真情感。③动作描写,通过“蹦”“钻”“游”“擦”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了孩子到伊塞克湖的过程,表现出孩子对登上白轮船、找到爸爸的渴望。
12. ①白轮船是父爱的象征、孩子的希望,以它为题可以凸显孩子对父爱的期盼。②白轮船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展开情节。③白轮船把孩子五彩斑斓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深刻而重大的社会问题。
13. ①情节安排极具匠心。以白轮船为线索,通过心理活动展开情节。叙事集中,情节紧凑。②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大段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交代了孩子的生活处境。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孩子无数次地向湖上看,用衣襟擦望远镜,变鱼时保留头、耳朵和鼻子,同石头伙伴告别等等,这些细节有力地揭示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使其形象血肉丰满。④借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描写了群山连绵,风大雪猛,严寒少人的严酷环境,有助于表现孩子孤单寂寞的内心世界。⑤虚实结合,把孩子眼前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了孩子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⑥叙述人称变换。如全文整体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写到孩子要告诉父亲时用了第一人称,突出了孩子的激动、迫切和渴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他一次也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也没有来看过他。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将他留给外公,一去就再没有回来。……”可知“孩子”被父母遗弃,只能与外公相依为命,身世坎坷;
面对群山时,“孩子此时此刻感到自己太小、太孤单,无依无靠”;与小伙伴玩耍时,他想着“要是天天能跟孩子们一块儿在草甸子上玩,那该有多好啊!”,可知孩子平时缺少伙伴,又没有父母的陪伴,很是孤单寂寞;
文中写到“孩子用望远镜第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地朝最远处望去”,孩子喜欢到山顶上远望碧蓝的伊塞克湖,寻找一艘游弋在湖面上的白轮船,是因为从“第一次在卡拉乌尔山上看到白轮船时,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一下子就断定,他的爸爸就在这条船上”,又写到他“孩子很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白轮船,也长时间地想着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可知他非常渴望见到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爱;
寒冷的冬夜,爷爷给孩子讲故事,孩子有这样的感受,“我知道,这时候外面是漆黑漆黑、冰冷冰冷的夜,风刮得很凶。连最大的山在这样的夜里也胆小起来,挤成一堆,拼命朝我们的房子、朝窗户里的灯光眼前靠”“这叫我又害怕又高兴”,然后他假设自己是一个巨人,大声对山说“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可以看出孩子也希望自己变得勇敢;
“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他可以毫不费事地想象出他怎样变成鱼,怎样顺着河向湖里游去,怎样遇到白轮船,怎样同爸爸见面,也能想象出他要对爸爸讲的一切。但再往下,事情就难了”,可以看出文中的事件都是孩子的想象,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孩子在想象中,会跟石头伙伴们告别,“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也会耐心的劝导大山别害怕“山,胆子别那样小,有我在这里!就让风大,就让天黑,就让雪猛,你们也不要怕,快站回原地方,别挤成一堆”,他对自然事物平等相待,感情非常的细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段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再见了,‘睡骆驼’;再见,‘狼’;再见,‘马鞍’;再见,‘坦克’;我要去伊塞克湖,到白轮船上找我的爸爸去”,孩子与群山告别,把群山当成自己的伙伴来写,是拟人手法;通过他对群山的各种称呼,可知孩子与群山相伴已久,然而此刻他却与同伴一一告别,就是为了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可见他对见到父亲非常执着。
称呼群山为“睡骆驼”“狼”“马鞍”“坦克”,,采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山的各种形状,生动形象,表现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细腻的情感。
“然后他一下子蹦到河里,钻进汹涌的激流,顺流而下,游过高高的红粘土陡崖,越过石滩,从吊桥下面钻过,擦过岸边的柳丛,顺着水声隆隆的峡谷一路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诸暨”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