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父展卿先生卒,先生客胡果泉抚军,所恸含敛未亲,誓没于外以自罚。将卒,犹遗命门人必薄敛。家贫,曾祖以降三世七丧未葬,先生内自疚,亲跋涉,卜兆①营葬毕,而后得安寝。又修族谱,立祠规。族戚、交游、门人中,有疾病患难者,忧戚至废寝食,与人言泪随声落。自奉极菲而遇人则厚,凶岁更减食饮以周困穷,盖至性醇笃如此。 遇事据理直论,或面折人非,以此颇为人所忮。老年,有与邑令谋欲致之狱者,先生不为动。所交尽当世宏才硕学,而尤重实行之士。韶州谭丽亭、同里许先生玉峰暗修无知者,先生推为君子之儒。 先生尝取蘧伯玉②五十知非,卫武公③耄而好学之意,以“仪卫”名轩,故学者称仪卫先生。 (选自《方宗诚集》,有删改) [注]①卜兆:选择墓地。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人急于进取,善于改过。③卫武公:春秋时卫国国君,95岁时还广采箴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B.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C.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D. 先生力劝制军杀之/以绝祸/本制军虑启/衅谢不敏/然终反复生变者/义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子,即北宋的朱熹,儒学的集大成者,他将《诗经》《论语》《孟子》《中庸》汇成“四书”。 B.鸡鸣,古人根据天色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鸡鸣相当于丑时,在夜里1点到3点之间。 C.诸生,明清时经考试录取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如廪生、增生等统称诸生。 D.曾祖,九族内的亲属之一,九族指高、曾、祖、父、自身和儿、孙、曾孙、玄孙这九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东树从小受家学熏陶,文才出众,更兼刻苦,到年老了还不断自省,求学不辍。 B. 方东树有经国济世的宏愿,却因未遇伯乐,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宏图难展。 C. 在协助处理桐城“民变”的事情上,方东树能够体恤百姓,不计身家,有担当。 D. 方东树特别佩服仰慕春秋时卫国的蘧伯玉和卫武公,所以将书房命名为“仪卫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先生著《匡民正俗对》,陈所以禁之之道,劝制军邓公复奏,不能从。(5分)
②自奉极菲而遇人则厚,凶岁更减食饮以周困穷。(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别匡山①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①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颈联中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B. “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 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D. 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 15.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