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1  2022-04-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五)语文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饮茶中“中和”的美学思想,体现在煮茶时的“水火相济”上。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陆羽所著《茶经•五之煮》对此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火苗要稳定,火力受热要均匀。“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炙凉不均。”另外,陆羽对煮茶之用水也提出了要求,并且在历史上有开古人之先锋的地位,他认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濑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煮茶最好选用活度适中的水,何谓活度适中?也就是说,水流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不流动,即“石池漫流者上”。
水火相济以为和,不温不火以为和,不急不慢以为和,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只有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度,才能实现“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审美意境。同时,在这品茶的个中滋味中,有了“一碗喉吻润”,探寻其中妙理,原来茶中滋味已散向毛孔,“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摘编自程梓富岛《浅谈唐代茶文化》)
材料二: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因茶有益思助禅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开元之后,寺院普遍饮茶,并设有专门掌管茶事的“茶头”。至中晚唐时,福州长乐百丈怀海禅师整顿和建立新的禅宗戒律,鼓励僧徒坐禅饮茶,详细规定了禅门饮茶的制度,把饮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盐、姜等调料在唐中期以前甚为流行。陆羽的《茶经》中对此也有记载,但陆羽对此种原始、粗放的饮茶方式极为不满,称其为“沟渠间弃水”。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名茶尽出自长江流域,以春茶为贵,每至出春茶时节,长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对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诗。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茶会。除了赋诗联句,茶会上有时会通过击鼓传花方式营造氛围,行“传花饮”之法。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
(摘编自刘礼堂《唐代长江流域饮茶习俗及其特点》)
材料三:
云南省社科院历史文献做研究所研究员蒋文中老师,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对中国茶文化研究,曾荣获“中国陆羽奖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称号。《光明日报》记者就“茶文化”对他进行了专访。


浏览完整试题记者: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请问 ① ?
蒋文中:从“茶”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荼、槚、桡、蔎、茗、荈、葭等。至唐代及至陆羽撰写《茶经》之后,“荼”字才被划掉一横成为“茶”字。“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也就是说中国人发明了用树叶作为饮料。“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源于“廿”(草字头)+“人”(中间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记者:从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蒋文中: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者:原来, ② 。那么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应该着重倡导其中怎样的精神?
蒋文中: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由茶礼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强调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的明伦之道。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甚至可以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在世界三大饮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饮料。“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和为贵,内和则众志成城,外和则良友诸多,气和能财源广进,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生”之道,以中华茶文化之“和”诠释人类文明的兼容,充满了东方智慧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在人与社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交融影响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热爱的温和温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谐相处”“和平与共”“共同发展”的认同中,大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茶文化是海纳百川,在茶的融通间,丰富着自己的多元,包容践行着“和而不同”的理念。
(摘编自任维东、李曾骙《茶文化,蕴藏着哪些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中期以后,人们更加关注煮茶过程中的细节对茶饮味道的影响,饮茶逐渐成为一种风雅的活动,陆羽认为山中清流是煮茶的上品水。
B. 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寺院普遍饮茶,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后来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
C. “茶”又有长寿之意,由拆字而得,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饮茶,遵循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
D. “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人们认分只有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墨客以茶赠友,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B. 唐代名士举办茶会,以茶会友,茶会上文人赋诗联句,展示才华,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从此成为人才交流平台。
C. 对于大部分的底层百姓而言,饮茶让他们感受到愉悦,而茶学大师的人生境界要高得多,饮茶是他们修身养性的方式。
D. 中国茶文化经由千年发展与演变,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
3. 下面的茶俗或与茶相关的掌故中,体现了茶道追求中“和”“敬”的一项是( )
A. 宋代文人雅士流行“分茶”游戏,诗人李清照便是个中高手,即煮茶时待茶汤上浮细末如乳,就用著或匙搅动,使其变化出各种形状。
B. 在四川的茶馆,既能看到长嘴茱壶倒茶、四川扬琴、金钱板等特色表演,也能交上几个朋友摆摆龙门阵,所以四川的茶馆具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C. 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候火、配具、环境和品者修养,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故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D. 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秩,不能移饿否则就会枯死,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就包含着对婚姻忠贞不渝的祝愿。
4. 联系上下文,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记者提问补充完整。
5. 美国作家埃伦•迪萨纳亚克说:“当纯粹的感觉经验被赋予文化与美学的意义,就会产生新的心理感受。”请据此谈谈品茶这一活动带给中国人哪些独特的心理感受。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您怎样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②在古老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思与“天人合一”的价值导向。
5. ①清润爽利。因为饮茶之中蕴含“中和”的美学思想,只有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一碗喉吻润”“两腋习习清风生”;
②风雅精致。自陆羽改进了烹茶之法,烹茶饮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③生态健康。“茶”暗含“人在草木间”的美好寓意,又有“长寿”之意,饮茶代表着一种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
④和悦虔敬。中国茶道之中含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敬怡真”的精神追求,通过饮茶能感受到质朴、简约、温和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动”说法有误,原文为“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不是源于佛教的推动。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说法错误,原文为“往往酬之茶诗”,而不是需要以诗酬报。“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指代错误,原文为“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还会‘乞茶’‘索茶’。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可知这种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指的是“乞茶”“索茶”,而不是“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诗酬报”。
B.“这吸引官府参与其中,茶会从此成为人才交流平台”说法错误。原文为“安史之乱后,士子文人纷纷渡江避难,湖州、常州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开始在这两州举办茶会。茶会除了给两州人才提供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斗新’提升了长江下游茶叶的品质”,并没有说从此成为人才交流平台。
C.“对于大部分的底层百姓而言,饮茶让他们感受到愉悦,而茶学大师的人生境界要高得多,饮茶是他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于文无据,原文为“作为产生于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命流动,也由此形成在中国茶道精神上始终追求自然、讲究质朴、向往真实的朴素价值观,在茶艺茶道中体现着上道法自然,以简为德,在精行简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中,修身养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没有区分底层百姓和茶学大师的不同。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相关原文:“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之意大处来说是整个宇宙、自然界呈现统一的状态,小处来说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谐、协调。茶的质朴、简约、温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内涵体现。
A.主要讲烹茶具文人雅兴。
B.主要讲茶文化,茶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C.“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体现了茶道追求中的“和”“敬”符合题意。
D.也是在讲茶文化,茶有很好的寓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从‘’字演化形成看,历史上称谓和写法较复杂。……‘茶’字是会意字,分三部分。‘木’表示草木,‘人’表示中国人,上面是树叶。……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可知这里着重从“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可以填:您怎样从茶“茶”字的历史演绎来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
第二空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可知这里可以填:在古老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思与“天人合一”的价值导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水火相济以为和,不温不火以为和,不急不慢以为和,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将茶叶最天然清香的本质味道体现出来,齿颊留香。只有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度,才能实现‘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审美意境。同时,在这品茶的个中滋味中,有了‘一碗喉吻润’,探寻其中妙理,原来茶中滋味已散向毛孔,‘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饮茶之中蕴含“中和”的美学思想,只有达到协调融合的境界时,才能有“一碗喉吻润”“两腋习习清风生”的清润爽利。
材料二第二段“陆羽系统地改进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第三段“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 自陆羽改进了烹茶之法,烹茶饮茶更加精细,更具文人雅兴,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旨趣,让文体会到风雅精致。
材料三第三段“‘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又有长寿之意,……故一百零八岁 老人被称为‘茶寿老人’,寓指爱茶饮茶,遵循‘人在草木间’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长寿,活到一百零八岁。从一个茶字还可看出,只有建设生态文明,走健康生态绿色有机环保的方向才有未来更大的发展,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茶”暗含“人在草木间”的美好寓意,又有“长寿”之意,饮茶代表着一种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体会到生态健康。
材料三第五段“中华文明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最后一段“‘和敬怡真’乃中国的茶道追求。‘和敬’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茶道之中含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敬怡真”的精神追求,通过饮茶能感受到质朴、简约、温和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让我们体会到和悦虔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
朋友:
1我写了许多信,还没有郑重其事地谈到人生问题,这是一则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谈滥了,一则也因为我看这个问题并不如一般人看得那样重要。在这最后一封信里我所以提出这个滥题来讨论者,并不是要说出什么一番大道理,不过把我自己平时几种对于人生的态度随便拿来做一次谈料。
2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3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
4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5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学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
6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7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你如果说我的话带有颓废的色彩,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请你在冬天积雪凝寒的时候,看看雪压的松树,看着站在冰上的鸥和游在冰下的鱼,然后再回头看看遇苦便叫的那“万物之灵”,你以为谁比较能耐苦持恒呢?


展开余下试题8我拿人比禽兽,有人也许目为异端邪说。其实我如果要援引经典,称道孔孟,以辩护我的见解,也并不是难事。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经义文,做我的护身符。然而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
9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于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蟆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10这些有趣味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11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前天遇见一个小外交官,他的上下巴都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旁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这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忿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决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之喜剧了。这件事和英国文学家高尔司密的一段逸事一样有趣。他有一次陪几个女子在荷兰某一个桥上散步,看见桥上行人个个都注意他同行的女子,而没有一个睬他自己,便板起面孔很气忿地说:“哼,在别地方也有人这样看我咧!”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还更有味。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姥姥,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杜夫和夏白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庐的瀑。
12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在几年前作的《无言之美》里曾说明这个道理,现在引一段来:
13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必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14这个道理李石岑先生在《一般》三卷三号所发表的《缺陷论》里也说得很透辟。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稀嘘赞叹?以李太白那样天才,偏要和江淹戏弄笔墨,做了一篇《反恨赋》,和《上韩荆州书》一样庸俗无味。毛声山评《琵琶记》,说他有意要做“补天石”传奇十种,把古今几件悲剧都改个快活收场。他没有实行,总算是一件幸事。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幅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你的朋友:孟实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小虫、鲜花对“死”从不计较,是为了和人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形成对比,由此推论出人们生在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来享幸福的观点。
B. 作者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同类,草木虫鱼面对的“和风甘露”“炎暑寒冬”两类生存环境,实际上也就是人在生活中要面临的欢乐和痛苦。
C. 作者分别从“前台”“后台”来看待人和物,都把人和物看成平等的生命个体,所以应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心中常怀人生的趣味。
D. 刘姥姥、严贡生、达尔杜弗这类人物,既给人以喜剧的乐趣,又体现世俗。伪善、精明等丰富的人性,所以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复杂面多元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表明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领起后文的作用。然后依次谈到自己对人生的两种态度,结构清晰流畅。
B. 文章构思精巧,第五段运用排比的手法,和第七段的排比相呼应,巧妙地解答了人们对生活方法、生活目标的疑惑。
C. 作者使用诸多事例来佐证自己去,如列举荆轲、林黛玉、李白等例子,表明人生的缺憾自有趣味的观点。
D. 文章借书信形式向青年谈论但行文随和自然,读之少了长辈说教之气,多了如朋友般畅谈之兴味。
8. 结合上下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
9. 作者结尾说“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幅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C 7. B
8. ①“这种人生观”指上文作者认为人生在世必然不只有幸福,还有很多苦痛的这一观点。
②这种人生观不颓废,因为人生的苦痛(不幸)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的真实状态。
③下文生灵万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中都顺应自然、积极地活着,人反而消极颓废,所以作者正是用这样的积极人生态度来劝告人们。
9. ①不矛盾。②“冷眼看待”指作者不论在前台还是后台,对人生的苦痛/悲剧能冷静理智的看待。③“热心惊赞”指作者看到了苦痛/悲剧对人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④作者在前台看待苦痛/悲剧,得出人生应该顺自然、本性生活,不计较、不埋怨的人生态度:在后台看待苦痛/悲剧,得出人生因为悲剧更有趣,更有价值,悲剧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⑤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传达了作者理性又不失热情的人生态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由此推论出人们生在这个世界并不只是来享幸福的观点”错误,原文是“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这并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从选项前句不能推出此观点,二者无联系。
B.“实际上也就是人在生活中要面临的欢乐和痛苦”错误。两者不能类比。原文是“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作者是将人和万物类比。
D.“所以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复杂而多元的”错误,过度解读。原文是“老实说,假如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写的刘姥姥,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没有莫里哀所描写的达杜夫和夏白贡,生命更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第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