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能。 B. 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C. 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 D. 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字文化阐释的依据。 B. 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价值。 C. 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 D. 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 ) A. 孝,甲骨文作 ,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 B.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C. 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 ”实为一字。 D. 《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 关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对“示”字进行文化阐释的方法与材料一的相关论述是否相符?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1. A 2. C 3. D 4. 材料一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5. 相符。理由如下:材料一认为,对汉字进行文化阐释既要凭借字形,又要有足够的例证和文献依据。材料二通过考察“示”字的原初构形、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对其进行文化阐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错误,根据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可见,“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是主旨,而“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是方法。 C.“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一说“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除汉字形态的影响外,“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会带来局限性。 D.“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二说“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是“受到影响”,而非“依据”天人感应学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错误,“示”的本意是“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与“祭祀礼仪”关系不大,涉及祭祀礼仪的应该是“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而不是“示”字本身。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中对于字的文化阐释,是“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 A.从甲骨文中“孝”字的构形来分析其含义,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B.“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是对汉字构形特点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C.分析了“孝”字发展过程中的异体字,是对构造发展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D.该条目阐释的是“孝”的意思,而不是“孝”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不能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即,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甚至可能“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不足取”,主要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