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1  2022-04-0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
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莆田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
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体现了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汉字的文化阐释,总是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下面以“示”的阐释为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示”字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并不是由“二(上)”和“三垂”构成的,与“天垂象”毫无关系。“示”本是表示宗庙神主的象形字,“示”就是“主”。《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先公“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甲骨文祭祀先公先王,有“三示”“四示”“五示”“六示”“十又三示”“二十又三示”以及“大示”“小示”等。殷商甲骨文中出现的这些“示”,都是时王祭祀的先公先王,也就是宗庙里供奉的代表诸位先祖的神主。《说文》:“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宗庙之“宗”,是由庙宇和神主构成的会意字。《说文》所收录的“主”“室”“祐”等字,都是“示”的后起分化字,从这些后起字也可以推求“示”的原初含义。《说文》:“主,灯中火主也。”“室,宗庙至祐,从宀主声。”“祐,宗庙主也。《周礼》有宗郊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除了“主”之外,许慎对这些字的分析大体可据。根据“示”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和上举相关字,可以肯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


浏览完整试题古代宗庙祭祀活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记录宗庙祭祀活动的各种汉字都从“示”,而且凡是涉及“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表示神灵祭祀等“神事”活动的字,也都以“示”作为意符来构造新字。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示”还表示“神事”之意,这为《说文》所有从“示”旁的字提供了分析依据。《说文》关于“示”和从“示”字的分析,是建立在古代祭祀礼仪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许慎的解释虽然并不是“示”字所蕴含的原初文化信息,受到一定的时代局限,但其分析的路径是大体正确的。
(摘编自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材料三:

(选自李学勤主编《字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存留着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为人们从文化角度解读汉字构形提供了可能。
B. 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
C. 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避免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
D. 许慎从字的构形要素入手,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汉字字形携带的原初文化信息越来越少,所以不能仅以现代字形作为汉字文化阐释的依据。
B. 许慎的汉字文化阐释虽然有明显的局限性,但那是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传统文字学不会因此而失去价值。
C. 从“示”的字形演变脉络看,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
D. 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可以揭示汉字自身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彰显汉字体系的文化属性。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用于“孝”字的文化阐释的一项是( )
A. 孝,甲骨文作 ,犹如一个孩子扶持老人的形状。
B.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C. 宋人戴侗《六书故》指出,“孝”与“ ”实为一字。
D. 《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 关于“汉字的文化阐释”,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对“示”字进行文化阐释的方法与材料一的相关论述是否相符?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案】1. A 2. C 3. D
4. 材料一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5. 相符。理由如下:材料一认为,对汉字进行文化阐释既要凭借字形,又要有足够的例证和文献依据。材料二通过考察“示”字的原初构形、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及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对其进行文化阐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错误,根据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可见,“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是主旨,而“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是方法。
C.“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一说“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除汉字形态的影响外,“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文化的影响”“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会带来局限性。
D.“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二说“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是“受到影响”,而非“依据”天人感应学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C.“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错误,“示”的本意是“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与“祭祀礼仪”关系不大,涉及祭祀礼仪的应该是“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而不是“示”字本身。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重要概念的能力。
材料中对于字的文化阐释,是“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
A.从甲骨文中“孝”字的构形来分析其含义,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B.“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是对汉字构形特点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C.分析了“孝”字发展过程中的异体字,是对构造发展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D.该条目阐释的是“孝”的意思,而不是“孝”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不能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即,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太过”,甚至可能“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不足取”,主要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先解释什么是汉字的文化阐释,再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示”字的阐释,论述汉字阐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文字的发展演变”“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见,作者认为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不仅要凭着字形,还需要“例证”“文献依据”。
材料二对“示”字的阐释,从“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分析其原初构形,再从各种文献如《史记•殷本纪》《说文》《周礼》等具体运用中确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并分析了“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即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符合材料一中要求要从“字形”“例证”“文献依据”出发进行阐释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画
韩映山
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
林红红坐在岸边,手拿画笔,面对着晨景出神。她在凝神静思:这大自然的景色是多么有生气啊!自己在学校里,天天跟书本打交道,很少体验到如此生动的画面,自己应该怎样珍贵这段下乡实地写生的时间啊!眼下正是秋忙季节,队长和社员们天天去劳动,不能坐下来让你一笔笔地描画。于是,她就住在生产队长奎拴的家里。
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
林红红刚收起画具,只听背后有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林红红回头一看,是房东的女孩小丫。小丫说:“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
她们往家走着,林红红问:“你哥哥哩?”
“我哥哥起来就到队部里去了。”小丫说,“你还找他画像吗?”林红红笑了,想起给她哥哥奎拴画像的情形:这小伙子坐着,一动不动。脸上不自然极了,连出气都不匀称了,头上满是汗水。坐了没一会儿,奎拴就说:“不行,饶了我吧!比打夯挖渠还累呢!”想到这,林红红不由得笑了,她又问小丫:“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
“听说高粱熟透了,准是削高粱。”小丫说。
林红红跟小丫来到房东家门口。房东大娘端着滑水正在院里喂鸡。小丫说:“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
正说着,只听院子里有个小伙子喊:“娘,饭熟了呗?吃了饭,俺们得去削高粱,你跟那画画儿的说说,就说没空,晚几天再画。”
娘忙向屋里努嘴,意思是:什么画画儿的,连个林红红同志也不叫。
林红红在屋里说:“奎拴同志,当然生产要紧,画画不着急。吃了饭我还想跟你们一块干活儿去哪!”
奎拴也对着里屋的门帘说:“那敢情好。我们正缺帮手哩!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
林红红走出里屋,眉眼含着笑说:“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
小丫也高兴地跑出来说:“我给你找个快爪镰,咱妇女们掐穗儿。”
吃着饭,奎拴忽然想起什么,端起半碗饭汤,走出去了。
只听奎拴那粗嗓门在各家响着:“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
很快,街上就齐了人。林红红也往这里走来,小丫背个筐也跑来了,她给林红红找来一个爪镰。人们唱唱喝喝,走出村外。
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
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
林红红跟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劳动里,她什么活儿也想学:学削、学掐穗、学捆高粱头,人们也都愿教她。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她似乎什么都入点门了。
晚上下起雨,听着外面的雨声,她写下了一天的日记,旁边还勾勒了一幅图。
到天明,雨停了,但天还没晴。吃早饭的时候,小丫蹿跳着说:“哥哥,今个阴天下不了地,该让红姐给你画像了。”
林红红梳着辫子也走出来说:“真的,奎拴同志,今天能画一会儿吗?”
“阴天有阴天的事。”奎拴那大脸又红涨起来,咧着大嘴嘿嘿光笑。
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
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
想到要和这一家、这一村分别了,她实在觉得有些难舍。
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
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等到太阳露面的时候,她已完成了这幅画。
回到家,她想再找奎拴同志完成那幅肖像画,但奎拴早又到公社里去了。他越来越忙了。
林红红对这年轻的队长怀着深深的敬佩!回忆起这些日子的相处,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又映现在她的眼前了。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坐在屋里,拿起画笔,一幅肖像,竟画得十分顺手,十分出色。那是一位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
门帘一响,小丫跑来看,不由高声喊起来:“真像,真像我哥哥哟!你看他那大厚嘴唇,咧着在笑哩!”
她一喊,娘也急忙过来问:“什么呀?什么呀?快叫我看看。”娘拿过去,端详了一会儿,一拍巴掌说,“哟!真像我儿子那个傻样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奎拴对当画像的模特感到不自在,加上忙于秋收无暇他顾,之后,对林红红画肖像画的要求一再推脱。
B. 面对河套平原,林红红“看得呆住了”,红艳如火的平原秋景给她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C. “背个筐也跑来了”“蹿跳着说”“不由高声喊起来”,活泼的小丫,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灵动和生气。
D. 小说的最后一句侧面反映了林红红对奎拴的深刻认识,她的这幅作品画出了奎拴憨厚傻气的精神气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作画”为题,意蕴丰富,林红红以淀上生活为素材作画,淀上生活也在她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迹。
B. 林红红的劳动经历,使她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这为后文画出肖像画的情节做了铺垫,深化了主题。


展开余下试题C. 小说截取多个日常生活的场景,串联成篇,同时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引人入胜。
D. 小说独具匠心,将林红红作品里的劳动者形象和淀上人民的生活相互映照,揭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8. 有人评价:“韩映山一生都用犹如泥土中散发着淡淡荷香的语言来描写家乡。”请据此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
9. 作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描写淀上的风景与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小说叙事融入乡音乡语,如“怎么还不家来呀”“掐穗儿”“削高粱”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泥土”气息。
②小说写景语言富有诗意,如对淀上日出的描绘,比喻形象贴切,意境清新优美,带着“淡淡荷香”。
9. ①以画者的视角观察审视,艺术地呈现淀上的风光美、人情美。
②以女性的视角描写景物和生活,使之染上细腻丰富的情感色彩。
③以艺术青年的视角观察景物和生活,体现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深化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傻气”错,结合“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的形象”“敦厚的小伙子的形象:粗墩墩的个子,方头大脸,粗眉大眼,肩膀很宽;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拿毛巾拭汗。在他的身后,好像还有好多社员跟上来——这分明是削高粱的那个情景”分析应该是朴实敦厚勤劳的。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同时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发展,情节完整紧凑”错,主要以林红红的视角来推动故事发展,通过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示日常生活场景,情节算不上完整紧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
“泥土中”体现了地方色彩,“散发着淡淡荷香”体现了诗意美。
由“你哥哥哩?”“你哥哥今天要干吗活哩?”“娘,我哥哥怎么还不家来呀?”“锻炼锻炼呗!我就是决心跟你们学学哩!”““大爹,吃了饭咱去削高粱啊!”“二叔!带着镰,咱河套的高粱该削了”“奎拴头里叫,人们就随后跟了出来”“咧着在笑哩!”可见答案①小说叙事融入乡音乡语,如“怎么还不家来呀”“掐穗儿”“削高粱”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泥土”气息。
由“太阳一露面,它的光彩便耀眼辉煌,阳光在村庄、树梢、庄稼、淀水上流荡着”“太阳升到东南角,一望大片的河套地,红艳艳的净是高粱,像是平原上着了火。细一看,每个穗头,像是一把火炬。林红红看得呆住了”“收获的季节,一天天地过去,地里由浅绿变成金黄,一块块的庄稼成熟着,收割着。在这丰收的季节,农村呈现一片忙碌景象”,可见答案②小说写景语言富有诗意,如对淀上日出的描绘,比喻形象贴切,意境清新优美,带着“淡淡荷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
由“东天边有一缕嫩红,朵朵白云也镶上了金边儿;青色的晨雾,罩着远方的村树;淀水光亮起来,透发出一股股清凉新鲜的气息”“我娘让我叫你回家洗脸呢!我娘说,往后天凉了,别在淀水里洗了”“不过,你行吗?这净是累活儿”可见风光美,由“到了地头,奎拴给大家分好夹垄,男的在前边削,女的在后面掐穗。奎拴脱个光膀,领在头里干。田野里一片劳动的声响”可见人性美人情美,于是得出答案①以画者的视角观察审视,艺术地呈现淀上的风光美、人情美。
由“这天早晨,林红红又一个人来到白洋淀边。东天边确又升起一缕嫩红,但这颜色更鲜艳了,有如胭脂和樱桃的红色。她又仰看天空的云朵,云朵虽然也镶上了金边儿,但那金边简直像是金黄的丝绒织成的,那么鲜亮、那么柔和。平原上的远村,虽然也有一缕轻纱似的雾,但这雾气是透明的,像是流荡的水银”得出答案②以女性的视角描写景物和生活,使之染上细腻丰富的情感色彩。
由“林红红把自己投入生活的海洋里,劳动锻炼着她,使她的感情一天天地充实起来。她的脑海里,积满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她作了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画,她想带回学校去,向领导汇报”“林红红一笔笔地涂着色,她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般化的啊!即使是一个早晨的风景,都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得出答案③以艺术青年的视角观察景物和生活,体现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武帝征伐匈奴,匈奴罢极,常有欲和亲意。宣帝五凤四年,匈奴闰振单于率其众东击郅支单于。郅支与战,杀之,遂进攻呼韩邪。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遣子入侍。甘露二年冬,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正月。诏有司议其仪。太子太傅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也。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于朝享,不为畔臣,万世之长策也。”天子采之。呼韩邪单于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二月,遣单于归国。发边郡士马以数千,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精,给赡其食。建昭三年,使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共诛斩郅支单于于康居。始,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又乘胜骄。汉遣使三辈至康居,郅支困辱使者,不肯奉诏,而因都护上书,言:“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其骄嫚如此。五年,呼韩邪单于闻郅支既诛,且喜且惧。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对奏,天子有诏:“勿议罢边塞事。”使车骑将军许嘉口谕单于曰:“单于乡慕礼义,所以为民计者甚厚,此长久之策也。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单于谢曰:“愚不知大计,天子幸使大臣告语,甚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
B. 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
C. 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
D. 郎中侯应习边事/以 不可许/曰/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外族或者外国间的政治联姻,和亲人选须为皇帝之女或宗室之女。
B.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西汉后期匈奴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
C. 中国,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是汉朝的自称。
D. 都护,意即总监,汉朝始设西域都护,既理民政,也理军政,为驻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汉战争使匈奴疲惫不堪,加之内部争斗激烈,左伊秩訾建议呼韩邪审时度势,向汉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莆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