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1  2022-04-0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
2021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临渭区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金文中,“勇”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勇”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有很高的地位,勇是坚守“义”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明确地区分“小勇”和“大勇”:前者是基于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后者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
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分别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是承袭了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为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陆九渊认为达致仁者的困难在于“己私难克,习俗难度越耳”“己私之累人,非大勇不能克”。可见,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汉字中“勇”字的书写变化,可以解读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勇”字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


浏览完整试题B. 孔子将勇与仁、智并举,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勇德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很高。
C. 与孟子、荀子对勇德的理解中所具有的道德德性相比,孔子并没有关注到勇德的道德层面。
D. 孟子和荀子虽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但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孔子的基本理念,到宋明时期,理学家对勇德有了新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 言论,是为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
B. 文章在论述孟子和荀子对勇德的重构时,分别从“大小”“贵贱”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充分、详实。
C. 文章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宋明理学家与先秦儒家对勇德的理解的不同,体现了勇德思想的发展。
D. 文章思路清晰,在结构上先引出话题,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层层深入地对勇德展开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
A. “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勇德的自然德性
B.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德的道德德性
C.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勇德的自然德性
D. “如官容奸吏,家留盗虏,日积忧患,而不勇于一去之决,谁实为之”——勇德的自然德性
【1~3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孔子并没有关注到勇德的道德层面”错,由第二段“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和第三段“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可知,对勇德在道德层面的思考是从孟子、荀子开始的,孔子对勇不是没有道德层面的关注,只是在孔子这里勇德仍属于自然德性,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为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文章”错,第二段引用“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论证了孔子重视勇德,而引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说明孔子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所以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的言论,除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外,还论证了孔子“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体现的是勇德的自然德性。
C.“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体现的是勇德的道德德性。
D.“如官容奸吏,家留盗虏,日积忧患,而不勇于一去之决,谁实为之”体现的是勇德的道德德性。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也就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 人们的决定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的,而是偏向心中的立场和情感。
在这个时代,某些传播者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制造新真相,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认为,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真相和谎言,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就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不是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后真相,可以被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
(摘编自金泽香《新媒体时代应警惕“后真相”现象》)
材料二:
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后真相时代不仅针对媒体提出了新闻求真的挑战,而且对互联网时代愈发深入参与新闻真实构建的公众提出了要求。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媒体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构建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后真相时代所要寻求的是一条动态的、具有多元主体的求真之路,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打破个体的局限,进而探寻出与事实无限接近的“真相”。
(摘编自杨韫珏《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
材料三:
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利益机构能够识别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送,部分企业会因商业利益而扭曲公众的认知,但公众却对此一无所知。数据垄断加剧互联网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割裂信息的共享。垄断使公众只能检索到海量数据中的一小部分,根据检索软件的不同而接收不同的信息,限制了公众检索、比较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对市场上互联网企业投资、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调查,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保障社会公平。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新技术与新问题,影响着社会中的诸多现象、逻辑与关系,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解与再塑并存,二者同样影响着社会的结构。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未能使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也确实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侧面展现了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具有双重促进性,对于技术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识的凝聚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爱军、李圆《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
4. 下列对“后真相”及“后真相时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后真相是立场先于真相、真相后于信仰的一种社会现象,后真相时代人们做出的决定更容易受心中的立场和情感的影响。
B. 后真相是通过模糊陈述来制造不确切的真相,它虽并不构成谎言,但也不是客观事实,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C. 专业媒体应认清自身作为新闻的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局限,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
D.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既是对真相的消解,又是对真相的重塑,二者并存,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真相时代,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某些传播者正抓住受众这一心理,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来博取关注。
B. 被放大和淡化了的真相被称为后真相,后真相是根据主观需要而被人工制造的新真相,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
C. 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即坚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D. 互联网时代,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愈发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真实的构建中,媒体对这一转变要积极接受。
6.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现象的主要途径。
【4~6题答案】
【答案】4. B 5. D
6. ①专业媒体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②普通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③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④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错。材料一中说的是“‘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错。材料一只是说“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并不能因此说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选项曲解文意,理解绝对。
B.“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错。由材料二中的“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可知,后真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
C.“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错。由材料二中的“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可知,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的新闻原则与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是不同的。另,“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是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的新闻求真原则,而非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的题眼是“主要途径”,据此可知应从方法上回答,即应回答为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现象应该做什么。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间为材料二、三。
根据材料二“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媒体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构建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可知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概括为: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
由材料二“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可分别概括为: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中的“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可以概括为:要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的“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可概括出: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沟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树上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在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肉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种完了麦子,牛就都闲下了,我和白老汉整天在山里拦牛。老汉闲不着,把牛赶到地方,跟我交待几句就不见了。有时忽然见他出现在半崖上,奋力地劈砍着一棵小灌木。吃的难,烧的也难,为了一把柴,人们常要爬上很高很陡的悬崖。老汉说:“过去不是这样,过去人少,山里的好柴砍也砍不完,密密匝匝的,人也钻不进去。”老人们最怀恋的是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才红了那阵儿,吃也有得吃,烧也有得烧,这咋会儿,做过啦!”老乡们都这么说。真是,“这咋会儿”,迷信活动倒死灰复燃。有一回,传说从黄河东来了神仙,有些老乡到十几里外的一个破庙去祷告,许愿。白老汉不去。我问他为什么,他皱着眉头不说,又哼哼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阵山歌,白老汉担着两捆柴回来了。“饿了吧?”他问我。“我把你的干粮吃了。”我说。“吃得下那号干粮?”他似乎感到快慰,“哼哼唉唉”地唱着,带我到山背洼里的一棵大杜梨树下。“咋吃!”他说着爬上树去。他那年已经五十六岁了,看上去还要老些,可爬起树来却比我强。他站在树上,把一杈杈结满了杜梨的树枝撅下来,扔给我。那果实是古铜色的,小指盖儿大小,上面有黄色的碎斑点,酸极了,倒牙。
有一回我半夜起来去喂牛,借着一缕淡淡的月光,摸进草窑。刚要揽草,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不禁喊了一声,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一个岁数大些的连忙说:“别怕,我们是好人。”白老汉提着个马灯跑了过来,以为是有了狼。那两个人是说书的盲人,从绥德来。天黑了,就摸进草窑睡了。白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端出剩干粮让他们吃。陕北有句民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汉和两个盲人长吁短叹,唠了一宿。
第二天晚上,白老汉操持着,全村人出钱请两个盲人说了一回书。书说得乱七八糟,李玉和也有,姜太公也有,一会儿是伍子胥一夜白了头,一会儿又是主席语录。窑顶上,院墙上,磨盘上,坐的全是人,都听得入神。可说的是什么,谁也不清楚。人们听的是那么个调调儿。陕北的说书实际是唱,弹着三弦儿,哀哀怨怨地唱,如泣如诉,像是村前汩汩而流的清平河水。河水上跳动着月光,满山的高粱、谷子被晚风吹得“沙沙”响,时不时传来一阵响亮的驴叫。白老汉搂着孙女留小儿坐在人堆里,小声跟着唱。亮亮妈带着亮亮坐在窑顶上,穿得齐齐整整。留小儿在老汉怀里睡着了,她本想听完了书再去饲养场上爆玉米花的,手里攥着那个小手绢包儿。山村里难得热闹那么一回。


展开余下试题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白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真的自个儿攒够了盘缠!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揽工调》呢?”
“什么都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白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对秋山的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运用拟声词,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B. 小说对白老汉放牛、打柴、唱山歌等行为的描写,以及小说中“咦!燕儿嘛!”“这咋会儿”等语言描写,使小说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C. 小说中两次出现的“小手绢包儿”这一物象,在结构上构成小说的暗线,贯穿首尾;在内容上暗示当时贫困的社会环境以及清平湾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D. 小说最后一段连用三个“我的”表明清平湾的人和事已经被“我”深深地记在心里,升华了主旨,在结构上照应了小说标题。
8. 画波浪线的部分是“我”对说书、听书的记忆,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效果。
9. 史铁生曾说:“倒是每每说起那些散碎的往事,所有的人都听得入神、感动。”本文所写的正是作者所说的那些散碎的往事,为什么它能让所有的人都“感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7~9题答案】
【答案】7. C 8.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陕北说书的声音比作清平河水流淌的声音,表现了“我”对富有陕北特色的文化的喜爱。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听书时清平湾热闹的气氛,表现了清平湾人的淳朴和邻里的和谐。③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听书时的人、事、景,表现了“我”对清平湾生活记忆的深刻。
9. 让人感动的是清平湾的人。①清平湾村民虽然生活艰苦,却敬畏生命,待人充满善意,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美好。②清平湾村民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抱怨,努力砍柴,寻找食物,表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③清平湾村民在苦难中自得其乐,时常唱着民歌,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表现了他们的乐观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构成小说的暗线,贯穿首尾”错误,“小手绢包儿”只在文中后半部分出现,作用是让小说的情节前后勾连,使小说的结构严谨,不能说“贯穿首尾”,也不能构成文章的线索。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和效果的鉴赏能力。
①“陕北的说书实际是唱,弹着三弦儿,哀哀怨怨地唱,如泣如诉,像是村前汩汩而流的清平河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陕北说书“哀哀怨怨”“如泣如诉”的声音比作清平河水“汩汩”流淌的声音,展现其哀婉动人的特点,而这种“唱”着的“说书”是陕北说书的特色,以此表现了“我”对富有陕北特色的文化的喜爱。
②“窑顶上,院墙上,磨盘上,坐的全是人”,这是对听书场景的环境进行描写,从窑顶到院墙再到磨盘,“坐的全是人”写出了人多,也写出了听书时清平湾热闹的气氛,表现了清平湾邻里间的和睦融洽。
③“都听得入神”“弹着三弦儿,哀哀怨怨地唱”“河水上跳跃着月光……被晚风吹得‘沙沙’响”,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及自然景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细节描写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听书时的人入神、说书人的动作、月光和风的动态感,表现了“我”对清平湾生活记忆的深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本文所写的那些散碎的往事能让人感动是缘于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质。
由“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清平湾村民虽然生活艰苦,吃的烧的都困难,却敬畏生命;如“白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端出剩干粮让他们吃。……老汉和两个盲人长吁短叹,唠了一宿”可见,村民的代表白老汉对待他人充满善意,展现了清平湾村民的淳朴、美好。
由“有时忽然见他出现在半崖上,奋力地劈砍着一棵小灌木。吃的难,烧的也难,为了一把柴,人们常要爬上很方很陡的悬崖”“他站在树上,把一杈杈结满了杜梨的树枝撅下来,扔给我。那果实是古铜色的,小指盖儿大小,上面有黄色的碎斑点,酸极了,倒牙”,白老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抱怨,努力砍柴,寻找食物,表现了清平湾村民身上顽强的生命力。
由“我问他为什么,他皱着眉头不说,又哼哼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哼哼唉唉’地唱着,带我到山背洼里的一棵大杜梨树下”“白老汉搂着孙女留小儿在人堆里,小声跟着唱”,白老汉在苦难中自得其乐,时常唱着民歌;两个盲人说得乱七八糟,但是听的村民却很多,这些其实都是村民的苦中作乐,可以看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这些令人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1届陕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