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 孔子将勇与仁、智并举,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勇德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很高。 C. 与孟子、荀子对勇德的理解中所具有的道德德性相比,孔子并没有关注到勇德的道德层面。 D. 孟子和荀子虽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但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孔子的基本理念,到宋明时期,理学家对勇德有了新理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 言论,是为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 B. 文章在论述孟子和荀子对勇德的重构时,分别从“大小”“贵贱”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充分、详实。 C. 文章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宋明理学家与先秦儒家对勇德的理解的不同,体现了勇德思想的发展。 D. 文章思路清晰,在结构上先引出话题,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层层深入地对勇德展开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 A. “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勇德的自然德性 B.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德的道德德性 C.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勇德的自然德性 D. “如官容奸吏,家留盗虏,日积忧患,而不勇于一去之决,谁实为之”——勇德的自然德性 【1~3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孔子并没有关注到勇德的道德层面”错,由第二段“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和第三段“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可知,对勇德在道德层面的思考是从孟子、荀子开始的,孔子对勇不是没有道德层面的关注,只是在孔子这里勇德仍属于自然德性,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为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文章”错,第二段引用“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论证了孔子重视勇德,而引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说明孔子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所以文章第二段引用《论语》中的言论,除了“论证孔子对勇德的重视”外,还论证了孔子“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体现的是勇德的自然德性。 C.“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体现的是勇德的道德德性。 D.“如官容奸吏,家留盗虏,日积忧患,而不勇于一去之决,谁实为之”体现的是勇德的道德德性。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立场先于真相的时代,也就是被媒体高呼的“后真相”时代。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 人们的决定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断数据基础上做出的,而是偏向心中的立场和情感。 在这个时代,某些传播者为了自身利益,无视客观事实,盲目迎合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使用断言、猜测、感觉等表达方式,强化、极化某种特定观点,制造新真相,博取眼球效应和支持率。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美国作家拉尔夫•凯伊斯认为,在后真相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真相和谎言,还面临着第三种情形,那就是一种模糊的陈述——它不是确切的真相,但也不构成谎言,后真相,可以被称为放大的真相、新真相、软真相、人工真相和淡真相。 (摘编自金泽香《新媒体时代应警惕“后真相”现象》) 材料二: 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后真相时代不仅针对媒体提出了新闻求真的挑战,而且对互联网时代愈发深入参与新闻真实构建的公众提出了要求。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媒体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构建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后真相时代所要寻求的是一条动态的、具有多元主体的求真之路,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打破个体的局限,进而探寻出与事实无限接近的“真相”。 (摘编自杨韫珏《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 材料三: 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利益机构能够识别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送,部分企业会因商业利益而扭曲公众的认知,但公众却对此一无所知。数据垄断加剧互联网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割裂信息的共享。垄断使公众只能检索到海量数据中的一小部分,根据检索软件的不同而接收不同的信息,限制了公众检索、比较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对市场上互联网企业投资、并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的调查,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保障社会公平。 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新技术与新问题,影响着社会中的诸多现象、逻辑与关系,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消解与再塑并存,二者同样影响着社会的结构。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未能使社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也确实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侧面展现了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具有双重促进性,对于技术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共识的凝聚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张爱军、李圆《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现象的消解、再塑及矫治》) 4. 下列对“后真相”及“后真相时代”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后真相是立场先于真相、真相后于信仰的一种社会现象,后真相时代人们做出的决定更容易受心中的立场和情感的影响。 B. 后真相是通过模糊陈述来制造不确切的真相,它虽并不构成谎言,但也不是客观事实,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C. 专业媒体应认清自身作为新闻的传播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局限,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 D.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后真相既是对真相的消解,又是对真相的重塑,二者并存,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后真相的部分特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真相时代,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某些传播者正抓住受众这一心理,使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来博取关注。 B. 被放大和淡化了的真相被称为后真相,后真相是根据主观需要而被人工制造的新真相,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 C. 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即坚持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D. 互联网时代,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愈发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真实的构建中,媒体对这一转变要积极接受。 6.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现象的主要途径。 【4~6题答案】 【答案】4. B 5. D 6. ①专业媒体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②普通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③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④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与‘假新闻’在本质上并无不同”错。材料一中说的是“‘后真相’与大众熟知的‘谣言’‘假新闻’有一定关联性,但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错。材料一只是说“在后真相时代,更容易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的不再是客观事实”“在后真相时代,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要弱于诉诸情感。影响受众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情感,而非客观事实”,并不能因此说公众不再关注客观事实,只注重自己内心的立场和情感。选项曲解文意,理解绝对。 B.“它的出现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错。由材料二中的“后真相时代并不意味着虚假新闻和主观原则的胜利。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可知,后真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真相时代即将终结。 C.“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错。由材料二中的“媒体无须质疑真相时代的终结,而需要对新闻的求真原则加以重新思考”可知,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的新闻原则与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是不同的。另,“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和各要素之间的视域融合”是后真相时代应坚守的新闻求真原则,而非真相时代的新闻原则。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题的题眼是“主要途径”,据此可知应从方法上回答,即应回答为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现象应该做什么。通读材料可知,答题区间为材料二、三。 根据材料二“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信息需要。同时,媒体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公众参与真相构建过程,承认媒体作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认知局限,将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向公众话题的引导者转化”,可知构建真相、消解后真相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概括为:专业媒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转变媒体职能,由单一的告知者转变为公众话题的引导者。 由材料二“普通公众则需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可分别概括为:公众应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积极参与真相的构建过程。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中的“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能消除垄断者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传播者说谎的成本,降低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可以概括为:要打破智能数据的垄断,消除垄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的“后真相‘接收’和‘生产’领域的变化既提高了公众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地位,又强化了后真相的操纵性,基于此,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后真相现象进行矫治”,可概括出: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矫治后真相现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沟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树上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在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肉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种完了麦子,牛就都闲下了,我和白老汉整天在山里拦牛。老汉闲不着,把牛赶到地方,跟我交待几句就不见了。有时忽然见他出现在半崖上,奋力地劈砍着一棵小灌木。吃的难,烧的也难,为了一把柴,人们常要爬上很高很陡的悬崖。老汉说:“过去不是这样,过去人少,山里的好柴砍也砍不完,密密匝匝的,人也钻不进去。”老人们最怀恋的是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才红了那阵儿,吃也有得吃,烧也有得烧,这咋会儿,做过啦!”老乡们都这么说。真是,“这咋会儿”,迷信活动倒死灰复燃。有一回,传说从黄河东来了神仙,有些老乡到十几里外的一个破庙去祷告,许愿。白老汉不去。我问他为什么,他皱着眉头不说,又哼哼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阵山歌,白老汉担着两捆柴回来了。“饿了吧?”他问我。“我把你的干粮吃了。”我说。“吃得下那号干粮?”他似乎感到快慰,“哼哼唉唉”地唱着,带我到山背洼里的一棵大杜梨树下。“咋吃!”他说着爬上树去。他那年已经五十六岁了,看上去还要老些,可爬起树来却比我强。他站在树上,把一杈杈结满了杜梨的树枝撅下来,扔给我。那果实是古铜色的,小指盖儿大小,上面有黄色的碎斑点,酸极了,倒牙。 有一回我半夜起来去喂牛,借着一缕淡淡的月光,摸进草窑。刚要揽草,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不禁喊了一声,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一个岁数大些的连忙说:“别怕,我们是好人。”白老汉提着个马灯跑了过来,以为是有了狼。那两个人是说书的盲人,从绥德来。天黑了,就摸进草窑睡了。白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端出剩干粮让他们吃。陕北有句民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汉和两个盲人长吁短叹,唠了一宿。 第二天晚上,白老汉操持着,全村人出钱请两个盲人说了一回书。书说得乱七八糟,李玉和也有,姜太公也有,一会儿是伍子胥一夜白了头,一会儿又是主席语录。窑顶上,院墙上,磨盘上,坐的全是人,都听得入神。可说的是什么,谁也不清楚。人们听的是那么个调调儿。陕北的说书实际是唱,弹着三弦儿,哀哀怨怨地唱,如泣如诉,像是村前汩汩而流的清平河水。河水上跳动着月光,满山的高粱、谷子被晚风吹得“沙沙”响,时不时传来一阵响亮的驴叫。白老汉搂着孙女留小儿坐在人堆里,小声跟着唱。亮亮妈带着亮亮坐在窑顶上,穿得齐齐整整。留小儿在老汉怀里睡着了,她本想听完了书再去饲养场上爆玉米花的,手里攥着那个小手绢包儿。山村里难得热闹那么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