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志强《中国传统中的“法”与法律人——中西早期帝国的比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复认为中西方语言中的“法”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文“法”字包含着中文“理、礼、法、制”四层内涵。 B. 先秦法家和道家普遍将“法”喻为绳墨、权衡、规矩、度量等规制工具,突出了“法”的实证工具主义特质。 C. 中国古代的“法”没有正当性关怀,正当性的价值内涵被更多地赋予涵摄了根本制度等多层意义的“礼”。 D. 秦和西汉前期的法律人主要是中央司法官,他们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以制约皇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中西语言中“法”的概念谈起,由概念而价值意涵,进而分析原因,层层深入,脉络清晰。 B. 基于中西比较的立场,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不同方面比较了古代中西方“法”的差异。 C. 文章引用《文子•上义》,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 “法”概念具有突出的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意涵。 D.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和古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律人的构成及其对“法”的影响,使论证更加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马法在古典时期虽然有实用主义倾向,但更看重其价值意涵而不是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的意涵。 B. 如果西汉时期的士大夫阶层能着力于“法”的建构,“法”有可能成为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体系。 C. 中西早期帝国对“法”的理解及运作方式的不同,是法律人的社会阶层和政治权力结构影响的结果。 D. 从长远来看,文化的连续性可能比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对法的运行和法律职业群体的影响更深远。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先秦法家和道家普遍……”错误,第二段信息是“先秦法家和部分道家论述中,‘法’普遍被喻为绳墨、权衡、规矩、度量等规制工具,实证工具主义的特质突出”,可见选项扩展了范围。 C.“中国古代的‘法’没有正当性关怀”错误。原文第二段开头说“在价值意涵层面,中国古代‘法’的概念在本体的正当性方面并不着力措意”,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D.“他们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错误。原文第四段信息是“在集权体制下,秦和西汉前期的法律人主要是中央司法官,他们都具有明显的官僚性,总体上是皇权的附庸。西汉中期儒学兴起后产生的士大夫阶层获得相当大的话语权,形成一定程度上可能抗衡和制约皇权的稳定力量”,可见选项张冠李戴,混淆了概念相关的信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正反对比”错误。开头段说“中西方语言中‘法’概念上存在的重大差异……当代学者普遍认识到,中文概念上的‘法’限于律令等规则条文,这与罗马法等西方概念的多元涵盖性判然有别”,正文主体部分分别阐释了中西方法的相关内容,有不同点,但并不能说“正反”两面对比。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能力。 A.“更看重其价值意涵”错误。倒数第二段信息是“由此以降,中国 ‘法’概念具有突出的实证规范性和工具性的意涵。相比而言,在罗马法的古典时期,‘法’具有更强的价值意涵。罗马法虽然不注重抽象归纳、具有明显实用主义倾向,但法学家们对法与正义、法的理性、法的精神等自然法主题有所关注。同时,在实践中,古罗马法学家们将自然法注入形式法的实践中,使‘法’与‘正义’实现内在的统一”,可见只是和中国比较具有更强的价值内涵,不能说更看重,结合文中“有所关注”“同时”一词分析,应该是并列关系,两相并重。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我国数字经济在疫情中逆势崛起。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叠加疫情因素影响,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甚至衰退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效稳定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趋势,对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