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83  2022-04-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
河北省廊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廊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果说美育是“用”,那么审美便是“体”。“体”是“用”得以实现的依托,美育功能的实现也应以审美活动的发生为前提。王国维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活动,而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我们内心通常被一己之私利束缚着,然而在审美的时候,却能忘记私利,进入“高尚纯洁之域”,感受到一种“最纯粹之快乐”。这说明,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不过,美育这方面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浸染。
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王国维怀疑德性可由伦理学来养成,正如美学不能培养出大艺术家一样。他发现叔本华在教育中非常注重“直观”,重经验不重书籍,而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受叔本华的直观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提倡“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使之于美术、人生上得完全之知识”,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这里,“由内界出”应该不是指出自人的本性,而是指道德源自“人己一体之直观”,而“非外铄”指的是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知识的传授。
为人生寻求解脱是王国维倡导美育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知识的追求和实践行为总是与生活欲望、痛苦相关联的,而艺术却能使人从利害中超脱出来;艺术美优越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面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天才”才能超出利害。不仅艺术审美活动本身,而且艺术作品的内容也有助于读者获得解脱。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既描写出现实人生中的各种痛苦,又提供了得以解脱之道。
王国维还借助孔子和席勒的思想来倡导美育。王国维引用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话说;“席勒的‘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其为性质也,不知有内界之争斗,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美丽之心”也就是审美的心灵。审美之所以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因其既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内心又没有任何冲突。儒家非常重视美育。王国维指出,孔子的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例如,孔子说《诗》有“兴、观、群、怨”等功用,提出“兴于诗”“成于乐”等主张。不过,对于儒家美育思想,他注重的不是礼乐教化,而是其中的“天然之美”。《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要求弟子们讲述各自的志向,油然赞叹曾皙的理想: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由此,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客,惬意和自足。
王国维对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无希望”,即没有刻意追求的对象,一切行动消除了强制色彩而表现出一种天然之趣;第二是“无恐怖”,内心泰然坦荡,无忧无惧;第三是“无内界之争斗”,即内心的从容与和谐;第四是“无利无害”,心灵的超脱,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第五是“无人无我”,在审美中主体走出小我和物我对立,而与万物相融相通。这种审美境界“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具有超道德的特点。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圣人,人人能如此便是理想社会。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左剑锋《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阐明了诗歌,礼仪,乐舞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欣赏艺术杰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让藏于深宫大院的艺术珍品走入方寸之间的电子屏上,让静止的黄术、书法、雕塑流动起来,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与此同时,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摘编自高鹏《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和美育是体用合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审美活动就不可能实现美育功能。
B. 枯燥说教和抽象知识传授不能养成道德,唯有“直观”审美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C. 当审美达到理想境界,道德实践除遵循道德法则,还能让人内心从容﹑惬意和自足。
D. 空间隔阂与技术限制是过去的青少年对传统美育难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重要原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有赖于无利害性的审美活动,因而审美心灵也自会纯洁高尚。
B. 把能否排除私利作为“天才”的判断标准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 如果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真正地养成了德性,那么意味着这个人大体具有了真正的道德。
D. 以美育人是滴水之功,只要美育工作者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青少年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天然之美”观点的一项是( )
A. 湖南卫视《变形记》角色互换 B. 武汉抗疫逆行的志愿者
C. 李子柒初期拍摄美食短视频 D. 杨洋华在故宫修文物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结合两则材料,反思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C 3. A
4. 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如下,全文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从三个层次分析:
第一、二段肯定美育的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先指出以无利害性审美为依据的美育对德育的桥梁作用,“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引出下文;然后分析无利害性审美可以培养人的德性。
第三、四段深入分析王国维倡导美育的原因,先是为人生寻求对利害的解脱,紧接着进一步指出美育追求“美丽之心”和“天然之美”,既合乎道德法则要求,又没有内心冲突。
第五段先概括总结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的具体表现,最后明确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5. ①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德育的意义,重视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②要加强道德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减少或避免理论灌输与训诫;
③要注重平日涵养审美性情,追求“天然”不强制,润物无声在渐染;
④要充分借助新科技及信息技术,为传统美育赋能,密切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的联系;
⑤包括美育工作者在内的学校教师要有创新和开放意识,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性创造机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唯有……才”表述绝对。由文中的“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重经验不重书籍,而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可知。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前后句强加因果,同时“自会”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
B.“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无中生有。材料一“艺术美优越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面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天才’才能超出利害”是王国维的观点,原文没有评价。
D.“只要……就”表述绝对,不合逻辑。材料二“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强调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由文中的“由此,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容、惬意和自足”可知,湖南卫视《变形记》中互换的角色更多表现出强烈的内心冲突,不能支持“天然之美”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五段,全文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第一、二段,肯定美育的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第一段“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先指出以无利害性审美为依据的美育对德育的桥梁作用,“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引出下文,第二段“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分析无利害性审美可以培养人的德性。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层为第三、四段,深入分析王国维倡导美育的原因。第三段“为人生寻求解脱是王国维倡导美育的重要原因”先是为人生寻求对利害的解脱,第四段“王国维还借助孔子和席勒的思想来倡导美育”“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客,惬意和自足”紧接着进一步指出美育追求“美丽之心”和“天然之美”,既合乎道德法则要求,又没有内心冲突。
第三层为第五段,“王国维对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第五是……”“这种审美境界‘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具有超道德的特点。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圣人,人人能如此便是理想社会”先概括总结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的具体表现,最后明确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审美之所以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因其既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内心又没有任何冲突”概括出: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德育的意义,重视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结合材料一“叔本华在教育中非常注重‘直观’,重经验不重书籍”“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概括出:要加强道德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减少或避免理论灌输与训诫。
结合材料一“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概括出:要注重平日涵养审美性情,追求“天然”不强制,润物无声在渐染。
结合材料二“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概括出:要充分借助新科技及信息技术,为传统美育赋能,密切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的联系。
结合材料二“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作者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概括出:包括美育工作者在内的学校教师要有创新和开放意识,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性创造机会。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树(节选)
马金莲
打袼褙子算是老手艺了,窝窝梁的妇女没有不会的。把破旧衣裳拆洗整理成大小不一的布片晒干,再熬一马勺油渣糊糊,晾温,就可以打袼褙子了。木匠奶奶把小木桌儿搬到窗边,到一口箱子里找纸。打袼褙子最理想的纸是幅张较大的报纸,但山里人生活简朴,加上窝窝梁这地方僻远,庄里都是土里刨食的老农民,十个里头九个半是文盲,没人舍得花钱订阅报纸,所以他们的生活里一般很难见到报纸。
箱子里压了满满一箱书。有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小本书,有初中和高中的大书,有厚的,也有薄的,有崭新的几乎没有翻阅过的,也有翻得卷边发毛破旧不堪的。木匠奶奶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从1到10十个洋码号数字。这些书上的字儿她自然是一个都不会认,但是她爱书。这一箱子书是儿子马向虎念过的。从他念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学期,每一年,所有的书,只要儿子不弄丢,带回家里来了,她都捋平压展,一本不少地收藏起来。儿子小学留过一次级,高中出来没考上,又补习了一年,前后加起来,他一共念了十三年书。十三年里用过的书,沉甸甸压了一大箱子。
那十三年,娃没少吃苦。窝窝梁这庄子太偏了,默默藏在群山最深处,八岁那年小虎子就背上了花书包,每天爬上弯弯曲曲的山路到梁后的小学去念书。初中更难,要到乡中学住校。娃岁数小,背个铺盖卷儿,步行十五里路才能到乡上。高中在县上的回民中学住校,路途就更遥远了。儿是娘的心头肉,她心里疼娃,但又实在帮不上忙,只能给娃多做几双鞋,鞋底纳得厚厚的,让娃走山路舒坦点,给娃烙干粮时,多多地放清油和苦豆粉,用尽了心思,只为儿子啃这些干粮的时候能够觉得香一点,好吃一点。
复读了一年又没考上大学,马向虎带回一个落榜的消息,接着就进了他自己住的偏房,倒头大睡,好像又一次高考落榜,让他攒了几座山的瞌睡,怎么都睡不醒。
“拿我们的血汗钱白糟蹋哩,十三年呐,光他背的馍疙瘩就有几口袋了,他对得起我们吗?”老汉跳着脚,给老婆子抱怨。
木匠奶奶不敢接老汉的茬,心里火烧一样难受,儿子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她当娘的心疼呐。娃从小性子闷,有话爱装在心里头,高考连着两年没考上,这打击有多大,她当娘的能不知道吗?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
她去厨房打一碗荷包蛋,她一边打一边落了泪。眼泪落进碗,散开在油花里,她看见那油花沉下去又浮上来,像一朵一朵泛着亮光的花儿在盛开,她擦干泪,端起碗走向偏房。
“做啥去?”老汉蹿过来拦住她,“你给他端吃的?还是荷包蛋!”
木匠奶奶发现老汉的眼仁子都是红的,额头的老筋硬绷绷跳起一层,一条条像暴露在泥土外面的老树根。
“娃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你就是再心狠,还能不叫娃吃饭了?”木匠奶奶一边后退,一边小心护着碗。
“吃!你还有心给他吃好的?他还有脸吃?老子我敲打了几十年木头,我图个啥?盼个啥?就是他考上啊——考个大学,端一碗国家饭,给咱老马家长个脸,也给他自己争口气!可他……我……”他越说越气,气冲上脸,蹿上头,脸红成一片布,头发丛里的锯末子灰尘一样唰啦啦往下掉。老汉的怒火噌噌往上冒,边骂,边甩出一根刚刚锯下的木头板子。
“啪——”木板子砸到了碗上。
碗应声落地。
蛋汤横飞,四枚白玉一样的荷包蛋在碎裂的瓷片间乱滚。
木匠奶奶忙忙弯下腰拾鸡蛋,黑狗早就蹿过来,叼一颗,滚烫,吐出来,赶紧去叼另一颗,它贪婪地一口气叼遍了四颗,才发现不能一口全吞下去,就飞快地吃掉一颗,呜咽着再抢另一颗。木匠奶奶气得抹眼泪。四颗鸡蛋呢,就这样悄没声地没了,她心疼呐。
“死老汉!”她一边捡碎瓷,一边抹泪。
一直关闭的偏房门开了,门里走出马向虎来。他明显痩了,嘴皮上起了一层白痂,本来就痩,站在门口风一吹,单薄得更像个纸剪的人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匠奶奶是个文盲,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她对书的喜爱,因此她总是将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带回来的书都小心地整理好,存放起来。
B. 虽然马向虎的求学道路非常艰难,但木匠奶奶总是尽力帮助儿子。纳厚鞋底和多放清油、苦豆粉等细节体现了她的爱子心切。
C. 因为学习压力大,在学校睡眠严重不足,所以高考再次落榜后的马向虎回家之后也不理会父母,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
D. 为了缓解儿子高考失利后的痛苦,熟悉儿子脾气性格的木匠奶奶,并没有像丈夫那样大发脾气,而是去给儿子做了好吃的饭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对窝窝梁打袼褙子这门老手艺的介绍,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表明了窝窝梁百姓生活非常贫穷的状态,同时引出了相关人物。


展开余下试题B. 小说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手段,将木匠老汉看到妻子给儿子做了荷包蛋后越来越生气的情态、心理变化,展现得细腻生动。
C. 题目“孤独树”内蕴丰富,既象征着窝窝梁地处偏僻,和外面的世界缺乏正常沟通交流,又暗示了马向虎高考落榜后无处倾诉苦楚。
D. 小说写四枚荷包蛋被黑狗吞吃这一细节,特意将黑狗叼吃鸡蛋的画面放大,和木匠老汉咒骂的画面形成对比,增强了悲剧意味。
8. 节选部分木匠奶奶、木匠老汉对待马向虎的态度有怎样的异同?
9. 结尾段是怎样刻画马向虎这一人物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D
8. ①相同点:都对马向虎通过求学改变命运寄予厚望,但马向虎的落榜又让他们都感到失望。②不同点:木匠奶奶心疼孩子,担心孩子因为高考的失败而弄垮了身体;木匠老汉则对孩子高考的失败感到气愤以至绝望。
9. 运用肖像(细节)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马向虎这一人物。
作用:①通过对马向虎瘦削的身形和嘴皮上的白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高考落榜对他的打击之严重;②与前文他落榜回家后就将自己关进了偏屋的情节相呼应,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从文中“好像又一次高考落榜,让他攒了几座山的瞌睡,怎么都睡不醒”可知,马向虎回家倒头大睡的原因是他高考再次落榜,文中没有提到他在学校睡眠严重不足。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和木匠老汉咒骂的画面形成对比”表述错误,和黑狗叼吃鸡蛋形成对比的画面应该是马向虎吃不上荷包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同点:
小说第二段“箱子里压了满满一箱书。有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小本书,有初中和高中的大书,有厚的,也有薄的,有崭新的几乎没有翻阅过的,也有翻得卷边发毛破旧不堪的。……从他念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学期,每一年,所有的书,只要儿子不弄丢,带回家里来了,她都捋平压展,一本不少地收藏起来。儿子小学留过一次级,高中出来没考上,又补习了一年,前后加起来,他一共念了十三年书。十三年里用过的书,沉甸甸压了一大箱子”,这段文字叙述了木匠奶奶把儿子读的书都收藏了起来,马向虎一共读了十三年的书,可见木匠奶奶、木匠老汉是支持马向虎读书的,希望他能通过求学改变命运。
“‘拿我们的血汗钱白糟蹋哩,十三年呐,光他背的馍疙瘩就有几口袋了,他对得起我们吗?’老汉跳着脚,给老婆子抱怨”“木匠奶奶不敢接老汉的茬,心里火烧一样难受”,这是描写了马向虎没考上大学后木匠奶奶、木匠老汉的心理,可见他们对马向虎的落榜是都感到失望的。
不同点:
“儿子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她当娘的心疼呐。娃从小性子闷,有话爱装在心里头,高考连着两年没考上,这打击有多大,她当娘的能不知道吗?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她去厨房打一碗荷包蛋,她一边打一边落了泪。眼泪落进碗,散开在油花里,她看见那油花沉下去又浮上来,像一朵一朵泛着亮光的花儿在盛开,她擦干泪,端起碗走向偏房”,为了缓解儿子高考失利后的痛苦,熟悉儿子脾气性格的木匠奶奶,做了好吃的饭食给儿子,可见木匠奶奶心疼孩子,担心孩子因为高考的失败而弄垮了身体。
“‘做啥去?’老汉蹿过来拦住她,“‘你给他端吃的?还是荷包蛋!’”“木匠奶奶发现老汉的眼仁子都是红的,额头的老筋硬绷绷跳起一层,一条条像暴露在泥土外面的老树根”“‘吃!你还有心给他吃好的?他还有脸吃?老子我敲打了几十年木头,我图个啥?盼个啥?就是他考上啊——考个大学,端一碗国家饭,给咱老马家长个脸,也给他自己争口气!可他……我……’他越说越气,气冲上脸,蹿上头,脸红成一片布,头发丛里的锯末子灰尘一样唰啦啦往下掉。老汉的怒火噌噌往上冒,边骂,边甩出一根刚刚锯下的木头板子”,木匠老汉得知儿子没考上大学大发脾气,将木匠奶奶给儿子做的荷包蛋都打翻了,可见木匠老汉则对孩子高考的失败感到气愤以至绝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和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手法:
“他明显痩了,嘴皮上起了一层白痂”这是对马向虎肖像的描写,“本来就痩,站在门口风一吹,单薄得更像个纸剪的人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作用:
内容上,结尾段落主要是对马向虎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对马向虎瘦削的身形和嘴皮上的白痂的描写,写出了他两天两夜没吃没喝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高考落榜对他的打击之严重。
结构上,结尾段落情节上的作用主要是和上文的情节相呼应。前文写到“复读了一年又没考上大学,马向虎带回一个落榜的消息,接着就进了他自己住的偏房,倒头大睡,好像又一次高考落榜,让他攒了几座山的瞌睡,怎么都睡不醒”,他落榜回家后就将自己关进了偏屋,结尾描写了他走出偏屋的情节,前后情节相互呼应,使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王君晋与:王诜,字晋卿,太原人,徙居开封(今属河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B.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C.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D.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 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C. 驸马都尉,原为陪奉皇帝乘车之近臣,后用来称帝婿,简称“驸马”。
D. 熙宁,年号,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廊坊”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