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9 2022-04-14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3月)语文
2023届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3.19
命题人:文雪飞 审题人:杨林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该为满屏yyds而担忧吗?
如果要说这个夏天哪个词语最为流行,那么非yyds莫属。yyds是“永远的神”汉语首字母缩写,最早出现在电竞圈,随后这一词语“破圈”,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夸赞东西好吃,yyds;为体坛强者欢呼,yyds;被好剧俘获,yyds……放眼看去,几乎满屏都是yyds。
与yyds同时流行的还有u1s1(有一说一)、awsL(啊我死了)、xswL(笑死我了)等缩写词,它们同样由某个小众圈子的年轻人所创造,之后广泛出现在中文互联网中。对于新一波流行词的走红,人们并不陌生,远的说有寻呼机时代的886(拜拜喽)、520(我爱你)等,近的说有“喜大普奔”“细思极恐”等余温尚在。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就有言,“媒介即讯息”,也即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带来的可能性远比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前者直接关系到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在社交媒体时代,一句并不长的话断成好几行来说、高度依赖表情包的使用、对信息回复时间日益“苛刻”等正在成为新的“规范”,而它们是不会出现在前互联网时代的。
纵观流行词的不断更迭,依稀可以看到媒介技术与人们通信方式演进的历史。如果流行词也有所谓“语法”的话,一定完美匹配当时的通信工具与技术,比如数字谐音之于寻呼机时代,字母数字emoji (表情符号)混杂之于社交媒体时代。不过,不同时代的“语法”虽各异,但在遵循语言经济学基本原则这一点上倒是相同的。人们通过缩写等造词方法,以期用更少的字符实现更快更多更简单的信息传递。
不过,当绝大多数的赞美都用yyds、绝绝子(绝了,表示极好或极差)来表达,当搞笑的内容都以xswl来评论,一些人的担忧也随之出现——彼此所要传递的情绪或许可以“秒懂”,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或也在高度简化和概括中被牺牲掉了。万能流行词的场景适用性是如此之高,这是否会助长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进而导致表达失语症的出现?毕竟,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另外引人关注的是,这类流行语多呈现为“比较级”乃至“最高级”,频繁使用必然加速语言意义的消耗,造成语言的“通货膨胀”。当在线社交需要用“哈哈哈哈”来代替“哈哈”表达高兴的状态,未来又该用什么来表达与yyds相同含量的情绪和内容?表达的日渐匮乏,是否也将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一些情感和距离的感知?
随着作为流行语“土壤”的社会持续变迁,集体情绪持续发生变化,新的流行词将会层出不穷,而眼下的一些流行词不出意外也会慢慢被人们忘却,逐步退出舞台。而且就如“时尚”一样,当一个流行词失去了其作为亚文化群体身份标识和区隔的作用,那么新的流行将被重新塑造推出,在分界与模仿的功能轮换中实现不断更迭。也因此,我们或许大可不必为眼下刷屏的yyds过度忧虑,如何避免在走出旧的话语束缚后,不自觉掉落进新的看似自由的束缚中,倒是值得我们始终保持警惕。
(王丹《光明日报》2021年08月24日0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圈”指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用来表达高度的赞美。
B.“YYDS”“awsL”等流行词走红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这些词汇由某小圈子的年轻人创造,后被我们熟悉。
浏览完整试题
C.用最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是流行词演化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D.万能流行词可能会助长人们思考和表达的惰性,让人患上表达失语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麦克卢汉的话,论证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表达和交流出现的新变化。
B.为论证流行词通常与通信工具与技术完美匹配,作者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C.对于新一波流行词的走红,本文从正反两面作了辩证分析,还对其未来作了科学预测。
D.结尾照应标题,指出不必为yyds刷屏过度忧虑,但要警惕掉进新的束缚中,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绝子”“YYDS”这些叫网友大量应用的流行词,用更少的字符传递更快更多更简单信息,其内涵相当丰富。
B.网络流行词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迭代越来越快,它们也将活跃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
C.随着社会持续变迁,集体情绪持续发生变化,新的流行词将会层出不穷,可见语言犹如生态环境,拥有“新陈代谢”的能力。
D.网络流行语动辄多字叠用、使用“比较级”乃至“最高级”,造成语言通货膨胀,日常面对面交流则不可能有这种现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长津湖》到《交响乐》,再到刚刚完稿的《阿里郎》,作家王筠用10年时间,创作了3部书写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加起来有160万字。而在此之前,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战史已有20多年的时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王筠。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如何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产生写作兴趣的?
王筠:我1980年高中毕业,后来去参军,那时候高中生算是有文化的人,没多久就调去当报道员,给军队的报纸写通讯。从那时候开始,除了写通讯,业余时间我也写一点文学作品,发表了一些小说,之后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军艺上学时,我看了一些资料,当时我发现,历史好像远比教科书上写的要复杂许多。抗美援朝战争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一战。看了很多资料,就对这段历史产生出考古一样的浓厚兴趣。
中青报•中青报:为写作你做了哪些准备?
王筠:从军艺毕业后,我到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军分区。看了当地老兵的档案资料,其中就有不少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十几年里,我也经常到乡镇去,接触了近百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就在前段时间,我还在一个山区见到一位90多岁的老同志,他参加过长津湖战役。我问他有没有负伤,他脱下鞋子给我看,少了两个脚趾。他说,不后悔,自己就是为新中国冻掉了两个脚趾,好多人把命留在那了。2010年年底,我到原济南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用这十几年的积累开始写作关于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一直到现在。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选择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的首部作品?
王筠:一说抗美援朝大家都知道五大战役,知道上甘岭,知道奇袭白虎团,却对长津湖战役比较陌生,而这事实上是中美两军主力部队的直面对决。历时十几天的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拐点,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被全部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改变了世界格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原20军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段战史也比较了解,所以在从事专业写作后,就把这前十几年的积累拿出来创作了4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需要人们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描述真实历史事件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握?
王筠:抗美援朝战争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几大战役和一些著名的战斗,写的时候无法回避,需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坚实的基础上。虚构,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手法,但也是在真实脉络上梳理出来的。有的虚构,可能比真实还要真实。通过一些梳理、分析、研究,你进入了那种战争的状态,包括环境、心理、文化等等,自然就会写出一种战争的真实感。
中青报•中青网:写战争,你想写出战争的什么?
王筠:抗美援朝是一块画布,它所描绘的是人类的战争。战争文学的写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战争观——战争到底是什么?于我而言,战争文学关注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就像我在《交响乐》的扉页上所写的:“战争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战争的终极目标在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所以战争文学写作也是一场曲折的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你希望读者看完你的小说能得到些什么?
王筠:关键是抗美援朝的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敢于担当、敢于付出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能战、敢战、胜战,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通过阅读、观看这些关于抗美援朝的作品,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跨过鸭绿江时背负着一种怎样的信念。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明白战争永远都不属于国家之间的必然选择,合作、尊重、包容和爱才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筠之所以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兴趣,是因为发现历史比教科书上的复杂,探究的想法让他有了写作的动力。
B.在还未创作之前,王筠有意识地接触并了解抗美援朝老兵的生活,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加深了他对这段战争的认识。
C.王筠的创作均以长津湖战役为题材,既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也因为它并不为人知,还因为作者对它较熟悉。
D.当被问及历史与真实的关系如何把握时,王筠提出了“虚构是文学写作的需要,有时,虚构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文学理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作为采访者,在采访中关注作家的创作过程,期待通过这次访谈,让广大读者对战争文学有所了解。
B.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注意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事及理,试图挖掘出战争文学背后更深沉的文化意蕴。
展开余下试题
C.王筠作为创作者,在对话中谈到自己亲自了解的长津湖老兵的故事,读起来让人感动,也使得文章的可信性增强。
D.王筠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引用了《交响乐》的扉页上的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
6.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王筠能创作出成功的抗美援朝作品,有哪些主观因素?请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少年抬头看看天,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很快,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冲少年招招手,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小伙子,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
中年人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忧虑,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中年人很沮丧地摇头叹息。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中年人说:“我要穿过中部沙漠,到达尔文去,我边走边看,游玩而已。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么你的家人呢?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中年人的目光满含期待。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没有汽车?那你们不出去吗?你们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我们住在山洞里,我们在森林里会找到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呼”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20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此时已如彼时的少年,他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羡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马背上的少年”意蕴丰富,既点明小说主人公,又给人带来遐思,从而联想到少年的雄姿英发。
B.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半年准备”既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阅读兴趣。
C.文中对山林之景的描绘,既呈现出少年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本文多次出现了“枣红马”这个形象,它与少年关系密切,既是少年逃离山林的方式,又是其情感载体。
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少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文章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簒囚者,兑以便宜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
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襮,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
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贷汝矣。”遣之出。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B.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C.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D.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节是符节,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杖汉节牧羊”。
C.“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亦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D.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年)为一纪,《马嵬》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一句,用“四纪”突出玄宗在位时间之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兑为人有胆略。他审问齐州叛乱士兵时,案件已经裁定,有人想在夜间劫掠囚犯出狱,他灵活处置,自行决断斩杀了囚犯,受到大家钦佩。
B.李兑为官敢于直谏。针对任守忠担任狄青的副职一事,李兑认为宦官担任军职,会使主将受牵制,非明智之举。皇帝因此罢免了任守忠。
C.李兑任职期间备受荣宠,他出朝任杭州知州时,皇帝亲书“安民”二字以示宠爱;到河阳和邓州任职时,皇帝又为其作诗以示宠爱。
D.李先为官有道,受到百姓拥戴,人们用“错安头”“照天烛”评价他,认为他容貌不好却有才能,行事明察秋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戚里故用。改同知谏院。
(2)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①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己到瓜州。
【注】①武威:即凉州,诗人所在地。宇文判官:岑参好友。晋昌:瓜州,今甘肃敦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黄鹂为力塞雨过城头的恶劣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B.“白发悲明镜”与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都抒发了年华浙去的感伤。
C.“青春换敝裘”道出了“白发悲明镜”的缘由,诗人对自己虚掷光阴万分悔恨。
D.尾联紧扣题目,作者为自己的好友宇文判官出使西域顺利返回而由衷地高兴。
15.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颁奖仪式的发言中所说的“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前句写琵琶女的事业衰退、粉丝尽失,后句揭示其人生的归宿,可谓言简意赅。
(3)“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余的还有很多,如《望岳》中的“______,______”。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9月17日,首钢冰球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揭开面纱。
吉祥物的评审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从最开始的5816件到遴选出的100件乃至10件,真可谓__________。最终,两个可爱的吉祥物__________。
吉祥物形象的创作过程极其艰难。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及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双方在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加入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设计创作,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方案设计的过程__________,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生难忘的历练。”郭春方说。金巍感慨说:“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时候真的感到__________了,是领导和专家老师一次次鼓励,我们才坚持到最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挑万选 脱颖而出 一波三折 山穷水尽
B.千里挑一 崭露头角 大起大落 走投无路
C.千挑万选 崭露头角 一波三折 走投无路
D.千里挑一 脱颖而出 大起大落 山穷水尽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C.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有做科研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D.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战胜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加入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B.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C.双方在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D.双方在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把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如意等元素出现在吉祥物的形象中。
八、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写了一本《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其中谈到《红楼梦》对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即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标记着对以往历史(帝王将相的历史)的颠覆,又标记着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的作家王蒙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红楼梦》___①___。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___②___。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___③___。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
上一篇: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福建省厦门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宜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