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46  2022-05-03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
语文
命题人:辽宁名校联盟试题研发中心 审题人:辽宁名校联盟试题研发中心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政府和出版机构十分重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及其对外传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尚未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度跨越。究其原因,这一现象固然是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强势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学的漠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传播形式单调、主体单一。
2根据现代传播学原理,话语传播形式包括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前者是指多边或双边会议或其他相关活动,如学术会议等;后者是指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在内的文字形式和包括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内的多模态形式。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仍以符号形式的文字介质为主,较少采用影像、图片等多模态形式。此外,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传播很少采用物质形式。虽然国内经常举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的相关学术会议,但参与者多为国内学者、译者和相关从业者,较少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参与,而在英语国家很少召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学术会议,也很少举办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图书推介会和读者见面会等。
3此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主体通常包括国家机构、民间团体、高校和学者等。然而,我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主要依赖国家机构和国外出版机构,很少发挥其他传播主体作用。国家机构侧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侧重中国对外形象的主流传播。作为国家机构译介的主要途径,《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翻译了近千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并出口至海外,但很多译作往往无人问津。
4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可采取以下策略,卓有成效地提高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传播的效果。
5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应采取柔性传播的策略。首先,在选材上,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增加中国文学作品与国外受众之间的文化接近性与认同性,拉近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在英译过程中,除文本因素外,译者应将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作为翻译的重要考量。在保留原作文学价值特色的同时,尽量减少翻译文本的异质性,减轻译本为读者带来的文化陌生感和冲击,增加译本的阅读友好性与亲密感。
6多形式传播策略是指采取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相结合的传播,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以多角度、立体式地扩大受众覆盖面。物质形式直观、生动,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影响。积极举办相关学术会议、文学节、书展等国际性活动,鼓励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出席国际性文学活动、读者见面会等交流活动,从而扩大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在符号形式上,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介质,加强影像、图片等多模态符号形式的传播。我们可针对不同英语受众群体,出版内容难度分级且生动有趣的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彩绘本和漫画本等。我们还可以加强由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译制工作,争取这些影视剧在英语国家电影院上映,或在英语国家电视台播出。此外,还可以加强与英语国家媒体的合作,出品有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的纪录片或采访影片,在更广阔范围内传播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7多主体传播策略是指发挥国家机构、高校和学者等多个传播主体在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传播中作用的策略。我们可以依托国家机构组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与出版,与国外出版社开展合作,借助国外出版社的平台优势和影响力,扩大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影响力和受众面。高校可以利用为留学生开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课程,组织留学生参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交流活动,加深其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以培养潜在目标读者。学者不仅可以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宣传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与魅力,而且还可以组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就中国当代文学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进行宣传介绍,吸引更多读者。
(摘编自胡开宝、闫潼《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对外传播的策略》)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及其对外传播成绩明显,因此得到政府和出版机构的重视。
B.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以符号形式为主,较少采用学术会议等多模态形式。
C. 国家机构过于侧重思想内涵及对外形象,可能导致其当代文学作品译作无人问津。
D.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采用多形式传播策略,就能多角度、立体式地扩大受众覆盖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尚未实现“走进去”的深度跨越,主要在于其传播形式及传播主体。
B. 虽然我国经常举办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相关会议,但较少有国外知名学者参与。
C. 物质形式的传播比符号形式的传播更直观生动,同时产生影响的时间持续较短。
D. 加强与英语国家电影院电视台以及国家媒体的合作,是传播当代文学的可行之路。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及对外传播虽取得瞩目进展,但也有问题与挑战,应该采取一系列策略提高其传播效果。
B. 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政治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传播应采取柔性传播策略。
C. 多形式传播策略既要注重物质形式,又要注重符号形式,要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会议、文学节、书展等国际性活动。
D.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对外传播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文章论证三种对外传播策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 如果只考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作的受众,我们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1. C 2. C 3. A
4. 不能。①与上文提到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尚未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度跨越的原因形成照应。②柔性传播的策略、多形式传播策略、多主体传播策略三种形式从意识形态到传播形式到传播主体,遵循由客体到主体的逻辑顺序。
5. ①选材上选择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代文学作品,增加文化接近性、认同性。②考量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增加译本的阅读友好性与亲密感。③针对不同英语受众群体,出版内容难度分级且生动有趣的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彩绘本和漫画本等。④加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译制工作,以便争取更多的受众。⑤高校利用为留学生开设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课程,组织其参与相关的学习交流活动,加深其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以培养潜在目标读者。⑥邀请国外学者在学术交流中宣传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吸引更多读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注】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展开余下试题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 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 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 “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 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 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 “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 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8. 文本一中关于狼的段描写能表现小吕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9. 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6. C 7. C
8. 小吕的特点:
①警惕性高、感觉敏锐。他在迷糊之中察觉到黑影并敏锐明确地断定黑影是狼。
②清醒理智、镇定勇敢。他听说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知道狼怕光,怕手电,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没有贸然“揍”狼。
作用:
①突出看水工作的不易,丰满人物形象;
②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做了铺垫;
③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
9. 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
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
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润泽,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别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到,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城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B.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C.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D.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陇西,在今甘肃省,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为历代郡、州、府治所所在地。
B. 蛮夷,泛指周边少数民族。古文献中有“东夷、西狄、南蛮、北戎”的记述。
C. 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如“结昆弟之好”;也指同辈的人。文中指前者。
D. 持节,指使臣拿着旄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信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张骞到达大月氏时,原月氏国太子做了国王,占领了大夏国的土地定居下来。因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少有外来侵扰,月氏国王没有了报复匈奴的想法。
B. 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多,在无法得知月氏人的打算后,便离开回国,途中被匈奴扣留,后趁匈奴国内混乱,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逃回了长安。
C. 元鼎二年,张骞建议送给乌孙王昆莫丰厚的礼物,引其东来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两国结为兄弟,形成联盟,这样就如同断了匈奴的右臂。
D. 张骞出使乌孙国时,乌孙王不仅态度傲慢,且对联合抗击匈奴一事,一直没有明确答复。后派使臣随张骞到汉朝,明为道歉,实为了解汉朝实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2)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14. 文中说到在乌孙国“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张骞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答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张骞)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
(2)(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派兵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14. ①乌孙国认为离汉朝太远,不了解汉朝实力;②由于长期臣服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朝中大臣畏惧匈奴而不愿东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节选)
李白[注]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街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注]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年间,当时唐玄宗对外用兵,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烽火”二句交代背景,流露出连绵不绝的战争何时能休的哀叹。
B. 士卒阵亡,马匹悲鸣,以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物在人亡的悲凉。
C. 乌鸢啄食人肠,并衔着挂上枯枝,惨烈的画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D. 士卒血洒战场却没有为将军带来加官晋爵的战功,将军心怀不满。
16.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要知道武器是凶器啊,圣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用它。
作用:在描写了战争的惨烈之后,作者以此结尾,将当今统治者和圣人做对比,增强了批判意味,表现出对统治者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的讽刺和不满,意在劝谏统治者要慎用武器,不要随意发动战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2)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后,“我”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忍不住诉说自己的遭遇。
(3)《踏莎行》(候馆梅残)一词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此类将水与愁相结合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⑥.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送客愁/断鸿无数水迢迢 新愁分付广陵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快手平台,同济大学72岁退休女教授吴於人因为硬核科普物理被青少年追捧。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在她的科普视频里,鸡蛋、花生、硬币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演示得______,高大上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学得懂的东西。“趣味教学能把孩子们的梦想点亮!致敬退而不休的老教授!”随着网友们的纷纷点赞,更加大了吴於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泛知识传播的信心和动力。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短视频平台让知识学习由此多了一份“______”。
如今,短视频APP已成为国人手机里的标配软件,在指尖滑动之下,______的平台流量成为谁也无法忽视的“生产力”。辩证地看,( ),但同质化的娱乐内容易引起受众审美疲劳,短视频平台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现实语境。吴於人在快手平台进行硬核科普物理,不啻是______的生动实践。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历在目 举重若轻 浩如烟海 卓有成效
B. 一目了然 举重若轻 数以亿计 行之有效
C. 历历在目 举轻若重 数以亿计 卓有成效
D. 一目了然 举轻若重 浩如烟海 行之有效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网友们 纷纷点赞,更增加了吴於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泛知识传播的信心和动力。
B. 随着网友们的纷纷点赞,更加大了吴於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泛知识传播的信心和动力。
C. 网友们的纷纷点赞,更增强了吴於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泛知识传播的信心和动力。
D. 网友们的纷纷点赞,更加快了吴於人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泛知识传播的信心和动力。
20.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碎片化的时间被短视频平台利用,满足了有视听需求的人们
B. 短视频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人们的视听需求得到了满足
C. 短视频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了人们的视听需求
D. 碎片化的时间被短视频平台利用,人们的视听需求被满足
【答案】18. B 19. C 20. 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式镜是唐镜标志性的创新。从齐家文化一直到明清, ① 这个圆形可以理解,圆圆满满,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意义。汉代的铜镜几乎99.9%都是圆形。而海昏侯墓出土了一面铜镜,有如今常用的电脑屏幕这么大, ② 。圆形或者是偶尔出现的方形的铜镜形式,一直延续到了隋代前后,直到唐代出现了花式镜。所以,花式镜是唐镜的一个标志性创新。
其次,唐镜的形式变化也必然带来了内容的出新,这就是唐镜的纹饰和铭文呈现出了历史性的变化。西汉流行四神博局镜,四神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从西汉晚期经历王莽时期一直沿用到东汉早期。另一个就是东汉的神兽镜,上面有西王母、东王公、黄帝、伯牙等形象,从内到外都有非常复杂的纹饰。到了唐代, ③ 。汉镜中流行的神仙羽人、奇禽异兽题材,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就被瑞兽葡萄及花鸟、花卉取代,一幅幅禽鸟俊美、花枝华丽、充满生活气息的图景,呈现出轻快、自如的情调。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以“瑞兽葡萄以及花鸟、花卉”做开头,将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重组,要求含有把字句和对偶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我国铜镜的传统形式是圆形(我国铜镜基本都是圆形)
②是一个方形的镜子(形状是方形)
③铜镜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铜镜的内容就出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