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2  2022-04-28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
浙江省绍兴市蕺山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绍兴蕺山外国语学校2021学年第二学期4月月考
高二语文 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包扎(zā)  模板(mú)  佣人(yōng)  叱咤风云(zhà)
B. 讪笑(shàn) 供求(gōng) 着想(zhuó) 沐猴而冠(guān)
C. 忖度(cǔn) 符合(fǔ) 与会(yù) 一哄而散(hòng)
D. 挫折(cuò) 揩油(kǎi) 撂下(liào) 刚愎自用(b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遥远而浓烈的年味,隔着万水千山,纷至沓来。春节,如同金色大厅里飞旋的圆舞曲,在人们心头鼓涨、发酵,日日逼近。
B. 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多重危机,我们亟须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互利共嬴理念,警惕单打独斗、零和思维。
C.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屈原,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
D. 昨夜,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蘸着比酒还醇的夜风,和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专心而安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B. 对国家而言,只有借助法律及法律文化,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才能保障物质生活的公平公正,进而保障物质文化的兴隆有序。
C.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我们不必为曾经犯过的错误而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D. 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通过体验端午,纪念屈原,让中华民族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我们丰厚的精神滋养。
B.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关注职业素养、创新精神等综合品质,更要关注职业技能。
C.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明确纳入了公共文化设施范畴。
D. 《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成功地实现了收视冠军。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
散文的魅力,固然________,但是,________,还必须________。你看,散文的语言,从表面看来,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仔细考察,就不难发现其苦心经营的妙笔。
①要将其化成文字的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
②靠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
③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给我无穷的力量,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B. 零星点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 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
D. 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B.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功服分为大功服和小功服,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
C.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之悲,借指故国残破的悲思。
D. 吾妻来归
归,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娘家省亲。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仰观宇宙之大
C. 死生亦大矣 D. 客有吹洞箫者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向上申诉没有允许。
B.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C.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担心岁月不等待我。
D.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院中开始是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砌了墙,大概又发生了变化。
10.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 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 额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
的淡然宁静。
C. 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
概括力非凡。
D.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安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随着
B. 向之所欣 向:过去
C. 终期于尽 期:注定
D. 不能喻之于怀 喻:说出
1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B.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录其所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描写、议论为主,讨论“生死”的人生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伤痛之感。
B. 对于当时流行的“一死生”和“齐彭殇”的思想,王羲之持批判态度。
C. 选文是诗集序的一部分,情感由“痛”转“悲”,脉络清楚,富有哲理思辨色彩。
D. 文章总体情感并非一味消沉,特别是在玄谈成风的东晋,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难能可贵。
14.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Q正传》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B.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描写了阿Q这个人物可怜、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C. 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 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16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为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为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展开余下试题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 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 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 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B.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 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 社会越是为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3分。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2)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离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8. 两个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哪句?请说明理由。(4分)

19. 甲乙两段中的加点字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5分)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梦想时,感觉生命之美丽;我清醒时,感觉生命之责任。
品读上面句子,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绍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