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1  2022-05-12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
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022学年高三4月教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衢州、丽水、湖州2022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说,沈从文的散文像高品质的木炭,不迸(bèn)射火焰,却燃烧得通体透明,写得很随性,给人信手拈(niān)来、水到渠成的感觉。
B. 光明区各部门凝聚了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磅(páng)礴力量,各级党员干部铆(máo)足干劲、乘势而上,共同谱写了日新月异的新篇章。
C. 露(lù)天大佛体形高大,法相庄严,器宇轩昂,精神饱满,充分表现了拓跋鲜卑的剽(piāo)悍、睿智与宽宏,震撼着无数观赏者的内心。
D. “冰丝带”舞动神州,连接世界;“雪游龙”盘踞山脊(jǐ),蜿蜒壮丽……冬奥场馆准备就序。亿万观众翘(qiáo)首以盼,期待非凡盛会。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迸”应读bèng。
B.“铆”应读mǎo。
D.“就序”应为“就绪”。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烽火台,又称烽燧、墩台、烽墩,是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关键设施。【甲】遭遇敌军犯境,往往通过白天燃烟、夜间举火的方式,墩墩相衔,传报敌情,守备应援。【乙】“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韩愈《烽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伴随着脍炙人口的诗文,古代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仿佛至今仍历历在目,深植国人心中。烽火台,也进而成为长城遗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对明长城烽传体系的研究中发现,烽火台传递烽烟的方式,并非如某些影视剧中展现的那样,在其主墩台上燃烟举火,而是在主墩台周边设置连续的附燧,其中放置干苇、羊粪等加以燃放传警。附燧的数量和排列方式,据其所处的地形特点各有不同,这种主墩台加数座附燧的烽火台设计,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明长城防御体系中应用尤为普遍。【丙】地理环境的广袤开阔,为这种烽传方式创造出得天独厚的视野优势:天气晴好时,数座连续相邻的墩台举目在望,一览无余。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脍炙人口 B. 进而 C. 展现 D. 一览无余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2~3题答案】
【答案】2. B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脍炙人口:美味大家都喜欢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语境用于杜甫的诗文,正确。
B.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此处应用“因而”,表示结果。
C.展现:清楚明显地表现出来。语境是说某些影视剧中烽火台传递烽烟的表现方式。正确。
D.一览无余: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根据语境中“天气晴好时,数座连续相邻的墩台举目在望”可知,此处是说天气晴好时,数座连续相邻的墩台能够看得很清楚。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浏览完整试题B.“烽火连三月”前应加上顿号。韩愈《烽火》中的诗句和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是并列关系,都是为了说明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文,让我们了解到烽火的意义。中间应用顿号隔开。
故选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实现2022年60%的非洲人口接种疫苗的目标,中国将向非方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4亿剂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的方式提供。
B.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离不开能源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的重要支撑。
C. 瑞典国际有声读物平台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是世界上收听诗歌最多的国家,俄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歌获得全球最高收听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诗人。
D. 棋文化是见证人类历史文明演变的活化石,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融汇不同民族文化特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显示出强大的自我完善力,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4亿剂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的方式提供”成分残缺,应该是“以……方式”,在“中方企业”前加“以”。
B.不合逻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合逻辑,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C.偷换主语,句子“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诗人”不能承接前句的主语“诗歌”,在“成为”前加主语“普希金”。
故选D。
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防电信诈骗宣传语:电信诈骗设计精妙,上当受骗与学历无关。
B. 将自己著作赠送朋友:拙作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C. 去朋友家做客临别:感谢你恭候在家,盛情款待,我们下次再会。
D. 患者赠送医生锦旗:杏坛高手,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精妙”是褒义词,用来形容“电信诈骗”不合适,后半句不符合宣传语的特征,可改为“电信诈骗猛如虎,上当受骗需谨防”。
C.“恭候”,恭敬地等候,表敬,用于等候别人,此处用于别人等自己,敬谦失当,可改为“等候”。
D.“杏坛”指教育界,给送医生锦旗,应用“杏林”。
故选B。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闭幕了。闭幕式上,东道主北京向各国运动员和嘉宾“折柳”寄情,依依惜别。现场,随着《送别》的旋律响起,绿色的“柳条”在鸟巢体育场内悠悠飘扬。舞者捧起“柳枝”,从四面八方向运动场中央聚拢,表达了东道主中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情谊、和平友谊的心声。折柳是独具东方文化的送别方式,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李白、白居易等中国古代文人也常借柳抒怀。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沙晓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离别时折柳相赠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不仅有“柳”通“留”的不舍,更有希望像柳枝一样坚韧的美好祝福。
材料二:
北京2022年冬奥会部分体育图标

(1)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2)简要阐释材料二冬奥会体育图标的创意。
【6题答案】
【答案】(1)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演中国式浪漫惜别
(2)①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形式)②以红色为底,代表着热情和希望,也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烘托出喜庆气氛;(色彩)③每个图标用寥寥几笔就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最成功的瞬间,构图简洁传神。(构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新闻标题 能力。
材料一重点时间地点是“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事件是“东道主北京向各国运动员和嘉宾‘折柳’寄情,依依惜别”,简而言之,“‘折柳’惜别”;后文先介绍闭幕式的折柳送别表演,后介绍“折柳”的寓意,从中可看出,“折柳”是中国传统送别方式,充满诗意,富含浪漫,故而可以概括为“上演中国式浪漫(诗意)惜别”。最终统合为“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演中国式浪漫惜别”。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此处图标共八个,要求阐释的是图标的“创意”,故而不是其中一个图标的寓意,而是寻找八个图标的共同点。
这八个图标第一个共同点,都是长方形红底白纹,这种造型来源于中国的印章阴文篆刻艺术,只不过把传统印章篆刻的文字化作了简洁的图形,展现出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印章的底色是红色,既是来源于传统印章的色彩,也象征着运动的热情,同时,由于冬奥会举行时间恰在春节期间,红色也烘托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每个图标的造型十分简洁,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如速度滑冰,其动作神韵展现出冲刺的强烈特征;花样滑冰,展现出舞蹈般的优美;空中技巧、雪上技巧等,都反映出该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抓取了最成功的瞬间,简洁传神。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大批人才开始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分散。这种变化既是人才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使然,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和人才流动的规律来看,在很长时间里,我国人才流动都是由中小市城市向中心城市不断聚集,此时城市的“聚集效应”要大于“扩散效应”,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涌入。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4.58%,但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其中本科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5%,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上海大专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其中本科以上占比超18%,排名第二位。
不过,如今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人才逐渐“下沉”的迹象日益明显。如果说过去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是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发展前景,那么现在二三线城市在这些方面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相应的人才流动多元化也开始出现。
从直接原因来看,“人才下沉”是由于大学扩招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结果。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以来。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0万左右,而2021年预计将有900万大学生毕业,总量扩张了约9倍。人才队伍的扩张会使中心城市产生一定的“人才渗漏效应”。这种趋向反映的是一线城市的“聚集效应”正在向“扩散效应”转变。在一线城市发展过程中,周边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而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也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渗漏”。特别是随着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展开余下试题从城市发展的内部力量来说,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也是“人才下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往外“推力”也越来越大。工作、购房、通勤压力大,几乎成了大城市中青年的普遍感受,网上流传的“996”“打工人”等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同时,一线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快,过去“大而全”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减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持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注重数量向看重质量转变。另一方面,各城市间的“人才大战”连年上演,很多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对人才的“拉力”越来越大。“非北上广深不去”的想法在很多年轻人心中已悄然改变。
客观而言,“人才下沉”极大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也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如果说过去是由少数几个一线城市的“点”带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话,现在则在“人才下沉”推动下形成由城市群、经济带这些“面”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这样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持久性也更强。不仅如此,“人才下沉”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更平衡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更优的人才资源配置。值得强调的是,“下沉”不是“下降”,更不是浪费。恰恰相反,更多的人才到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去,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人才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容易发挥出来。
(李长安《“人才下沉”开拓更大发展空间》)
8. 下列对文中“人才下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人才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分散,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
B. “人才下沉”的迹象日益明显,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C. “人才下沉”极大拓展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形成由城市群、经济带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面,使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成就更大。
D. “人才下沉”既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更平衡的发展,也能让人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易于发挥人才的比较优势。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里,我国人才流动都是由中小城市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表现明显,“扩散效应”显得不足。
B. 人才队伍的扩张、周边城市群的形成和更便捷的交通促使中心城市出现“人才渗漏效应”,而且其他资源也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渗漏”。
C. “996”“打工人”等热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青年在一线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随着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压力大几乎成了他们的普遍感受。
D. 很多二三线城市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很多年轻人非大城市不去的想法悄然改变;一线城市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趋势明显。
10. 联系全文,概括出现“人才下沉”现象的原因。
【8~10题答案】
【答案】8. D 9. B
10. ①城市之间在收入、发展前景上的差距在缩小。
②大学扩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③城市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越来越大。
④交通更加便捷。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导致……”强加因果。据文中“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下沉’趋势日益明显。大批人才开始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分散”可知,“大批人才从过去主要聚集的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分散”,是“人才下沉”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B.“实现了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错,文中是“对于人才本身来说,也实现了更优的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当改为“更优”。
C.“成就更大”错误,文中是“这样经济发展的动力更足,持久性也更强”,“成就更大”于文无据。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周边城市群的形成”错,原文为“周边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如果说过去人才向一线城市聚集是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发展前景,那么现在二三线城市在这些方面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可知,城市之间在收入、发展前景上的差距在缩小。
根据“从直接原因来看,人才下沉’是由于大学扩招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结果”可知,大学扩招不断壮大人才队伍。
根据“从城市发展的内部力量来说,一线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也是‘人才下沉’的重要原因”可知,城市间对人才的“推拉力量”越来越大。
根据“特别是随着交通更加便捷,人才流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可知,交通更加便捷。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
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
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盂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展开余下试题烟火是秘传,孟老板自己配药串信子,老师傅都帮不了忙。一堂烟火抵一季鞭炮。一堂,或三套或五套不等。年丰岁月,迎灵出会,人神共乐,晚上少不了放烟火。
某年,城中大赛会,烟火共计有五堂之多。好,有得看了。烟火教这阖城的人有一个今天的晚上:老妈子洗碗洗得特别快,姑娘在灯前插一朵鬓边花。妈多给了孩子几个铜子儿,杀猪的已穿上新羽绫马褂,花兜肚里装满了银钱,再不浑身油臭,泥水匠的手干干净净,卖鲜货的手里一串山里红。“来了?”“来了。刚来?”“三姨,三姨,——”“狗子你别乱跑呀!”各人占好地方,十番“锣鼓飞动”放了!“炮打泗州城”,“芦蜂追秃子”……遂看得人欢声雷动,尽力喝吼,如醉如狂,踏的野地里草都平了。——最后,两套“天下太平”牵上去,等着看高下了。孟家烟火放紫光绿光,黄色橘色,喷兰花珠子,落飞蛾雪花,具草木虫鱼百状情形。“好。”“好,是好!”而忽然,熄了。怎么回事?熄了?熄了。熄了!接火引信子嗤嗤有声,可是发不出火来。等!不着。等,不着!起先大众中还只吃吃喳喳,后来,大家那个叫呀,闹呀,吆喝呀,拍手吹哨呀。孟和那时年纪还小,咽得下这个吗?“拿梯子来!”攀上颤巍巍三十二档竹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整了整信子,再看,正在他觑近时,一个“天鹅蛋”打出来,正中左眼,一脚摔了下来。左眼从此废去了,成为一个独眼龙。
孟老板一只眼睛虽已废去,孟家烟火也从此站住了。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家的房子真黑。女儿的妈陪着女儿做点衣裳,用从“聘礼”中抽出来的钱,制两件衬衣,一件花布棉袍子。剪刀声中不时夹杂着母亲一声干咳。女儿不说话。孟老板也不说话。
他这两天脾气非常的好。好得特别。两个小的孩子,也分外的乖,安安静静的。爸爸给他们还剪了剪指甲。
过了三天,日子到了。换上新式初上头的女儿来跟爸爸辞行:“爸爸,我走了。”
爸爸看看女儿,圆圆的脸。新花布棉袍。眉毛新经收拾弯弯的。“走吧,好好的。到人家去要……你妈呢?”孟老板娘原躲在门后拉衣袖拭眼泪,忙走出来,“大妹你放心去喔,要听话喔!”
大家都像再也无话可说,那么静了一会儿。一同听到街上卖油豆腐的声音。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
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他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11. 概括孟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特点。
12. 人们的急切心情在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13. 文章三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14. 有人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有一种对现实生活很深的沉痛感,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从艺术手法和小说主旨角度具体分析。
【11~14题答案】
【答案】11. ①仗义热心;
②手艺高超;
③怜爱子女;
④境遇凄惨;
⑤克制隐忍。
12. ①多用短句,问句、感叹句;
②语词反复;
③多用语气词。
13. ①结构上串联全文,过渡;
②暗示了孟老板的境遇变化及复杂心理;
③舒缓节奏等作用。
14. ①以辽阔无边的荒地凸显一个人的渺小,烘托出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孤独感;
②“最响”的炮仗声反衬了人物内心不能言说的沉痛,“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暗示了人物无处可说、无人可说的苦痛。
③与上文形成多重对比,如多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与上文刻在人们记忆中的每天试炮声,自家女儿出嫁时只有三个炮仗的寒碜与上文家家户户嫁女儿都用孟家炮仗、烟火的盛况等,表现了孟老板的生存困境,揭示出小人物在时代面前的人生悲剧。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依据原文“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可知,孟老板他为人仗义,有热心肠,乐于助人;
(2)依据原文“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可知,孟老板家的炮仗被认可,说明技术高超,深受人们的喜欢;
(3)依据原文“他这两天脾气非常的好。好得特别。两个小的孩子,也分外的乖,安安静静的。爸爸给他们还剪了剪指甲”和“走吧,好好的”可知,孟老板对子女关系疼爱有加;
(4)依据原文“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可知,孟老板由于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生活窘困;
(5)依据原文“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孟老板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克制隐忍,委屈生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多用短句,问句、感叹句。“而忽然,熄了。怎么回事?”“等!不着。等,不着!”“闹呀,吆喝呀,拍手吹哨呀”等语句均是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音韵和谐。同时,问句、感叹句 使用,有利于充分表达情感;
(2)反复的手法。“熄了?熄了。熄了!”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3)多用语气词。“大家那个叫呀,闹呀,吆喝呀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湖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