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67  2022-05-1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7]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盐城市四校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 校对: 审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娱乐的功能越来越扩大化,娱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消遣的主要方式。当娱乐化的目的成为大众传媒追求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时,娱乐功能就会被泛化,影响甚至是取代其他的功能,人们在追求娱乐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己以至于被娱乐所吞噬。
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泛化必然会给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带来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深远。一方面,它解放了青少年的思想,释放了青少年的娱乐天性,让青少年认识到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可另一方面,也让一个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呈现在青少年的眼前。对青少年而言,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和判断标准,就会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生观。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匮乏,理论知识相对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迷惑,导致价值观念扭曲,身心健康受损。比如,在新兴媒介中,广泛传播的“炫富”和“消费主义文化”,种类繁多的“选秀”节目,极易引发青少年盲目的跟风攀比,生发出强烈的名利欲望。无节制地“恶搞”文化名人、民族英雄、道德模范,不断挑战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虚无化一切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极易让青少年群体怀疑社会,怀疑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和价值判断。新兴媒介泛娱乐化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思潮,过分渲染个人主义、个人享乐和个人权力,不顾国家法律和社会道义,恶意攻击他人,传播暴力、色情图像和文字,严重影响青少年群体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与养成,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坏的社会影响。
(节选自郑玮《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了“媒介即认识论”,他认为大众对真理的认知与大众媒体上信息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印刷机统治下的时代,文字成为最为权威的表达,关于真理的传播尤其如是,严谨缜密的文字成为人们认知真理的不二途径,而真理也在文字表达形式的限制之下,具有了理性严谨、逻辑严明的特性。到了电视主导传播的“娱乐业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电视的普及而发生改变,碎片化的画面传播使得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为真实性提供了一个舍弃历史的崭新定义,一方面激发并培养大众的娱己本能,一方面迎合大众对快感的追求。
在电视已经赢得“元媒介”地位的背景之下,波兹曼提出了“娱乐至死”的担忧。印刷术统治时代留存下来的权威术语遭受着无情的侵蚀与践踏,精英话语权被逐步消解,我们的文化对电视认识论适应得十分彻底,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预言恐要成真,而今发展到互联网时代,这无孔不入的“泛娱乐”因子格外令人忧惧。
事实上,波兹曼从来就不反对娱乐本身。因为纯粹的娱乐构不成大众认知上的威胁,真正可怕的是人们主动沉迷于娱乐而日渐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这种轻佻的文化环境中,大众逐步变成一群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尤其是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各种大众文艺无节制地娱乐化发展,数字媒介生存的态势生猛,已然成为推动“娱乐至死”现象的巨型催化剂。大众彻底陷入媒介技术所构筑的娱乐幻象中,碎片化信息逐步取代经典的传统规训,综艺节目主宰荧屏而挥手告别高雅艺术的神圣光晕。媒介与观众同样缺乏自省能力,娱乐成为了唯一的生存诉求。现代人放弃了思考,将自我隐没在外界潮流中,将个人退缩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里,这种隐没无法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更无法克服孤独和不能自主的无力之感。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董丽丽《娱乐至死的物种:个体在泛娱乐化时代的倾向性狂欢》,有删改)
材料三:
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认识媒介娱乐的时候只看到了媒介娱乐片面的、极端化的发展所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而忽略了娱乐自身的合理性以及娱乐由于其吸引力和参与性的体验所带来的普通受众的认同性结果,以及娱乐在我国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可能带来的国民性重塑的社会影响。
传播媒体走向市场,是实现其相对独立的言论自由和专业性、多元化信息服务必不可少的一步,西方独立报刊运动是然,我国媒介商业化也是然,这就使媒介自身必然地成为社会的一个经济实体,发挥双重的社会经济功能。一方面其自身的运作可以为媒体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能够创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环境。这些都是媒介娱乐化显性社会功能的构成部分。
媒介的娱乐功能可以使受众突破单纯的对媒介的工具性信息需求,更强调“参与”和“唤起”,“参与”包括亲身参与或想象性参与,以“唤起”愉快的情绪。而受众不受外力压制的主动参与,必然是身心合一的参与,其心理参与必然会被传播中的人物、事件、情景所感染,不自觉地进入到传播的情景中去,产生了自我与传播个体同一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感受就其吸引力来讲,可以形成广泛的亲近性、影响力和参与感,而受众对“自我与媒介”的关系的认识,也必然会在媒介娱乐化这样的参与与娱乐中得到重新的定位和诠释。这里显然蕴藏着巨大的受众媒介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受众主体参与意识的勃兴。虽然这样的意识在商业主义的笼罩下存在着感性和盲从的倾向,带有“娱乐至死”的可能性,但就其过程来讲,显然是有其主体启蒙价值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传媒与娱乐无缘,它们作为政府事业单位,以宣传教育为根本任务,是不能追求娱乐的。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8家报纸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的改革就此拉开序幕。此后,媒介的广告收入逐年递增,政府的资助越来越少。广告商和投资商作为媒介投资主体,介入媒介内部,越来越多地影响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媒介内容开始多样化,形式更加人性化,既适应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满足了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节选自张晓、陈刚《媒介娱乐的启蒙价值与公民理性建构》,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新兴媒介颠覆了一切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让青少年能够开拓视野,解放思想。
B. 传播“炫富”和“消费主义文化”易让青少年怀疑社会和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
C. 媒介既呈现了世界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意义缺失、价值混乱的一面。
D. 媒介娱乐功能的泛化,主要原因在于媒介受到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根据波兹曼的观点,电视出现之前的印刷机时代,文字是用来传播真理的最佳途径。
B. 在媒介高度融合的环境下,数字媒介生猛的生存态势,导致了“娱乐至死”的现象。
C. 印刷术时代留存下来的权威术语和精英话语权,随着电视时代的到来,被逐步消解。
D. 将自我隐没于外界潮流,不能消除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也无法克服孤独和无力。
3. 下列对三则材料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青少年群体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媒介娱乐功能泛化的影响。
B. 材料二从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媒介的发展对大众认知的影响。
C. 材料三从传媒改革的角度,指出媒体商业化后内容和形式娱乐化。
D. 三则材料都关注到了媒介的娱乐化对受众或社会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媒介娱乐化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文章一开始先破后立,提出了媒介娱乐的积极意义。②然后从自身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了媒介走向市场的双重社会经济功能。③接下来分析了媒介能够有效地吸引受众主动参与,具有主体启蒙价值。④最后指出媒介娱乐化,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5. 积极意义:①对受众,能够帮助受众解放思想,释放娱乐天性,认识世界的多元性;突破单纯的对媒介的工具性信息需求,更强调“参与”和“唤起”。②对媒介,促使巨大的受众媒介权利意识的觉醒。③对社会,能够创造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环境;为媒体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消极意义:①对受众,呈现给青少年一个意义缺失和价值混乱的世界,使其价值观念扭曲,身心健康受损。②对媒介,容易使娱乐化成为媒介的唯一追求,使媒介内容趋于低俗化、浅表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婆婆去世了,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青丝也被风雪刮得褪了色,守着儿子侍候着婆婆,任凭月老踏平门槛,鸟儿飞来飞去,马嫂的心搅碎了一朵又一朵泛起的浪花。
可不知咋了,这第二十二个春天刚刚掀开三月的盖头,马嫂耳边总是回荡着鸟儿叽喳的声音,整夜翻腾着无法入睡。天一放亮,马嫂就脸不洗头不梳奔向蒲河岸。
让马嫂失望的是,没有鸟的天空混沌沌的。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马嫂长叹一声,趁小镇还没醒来赶紧回了。


展开余下试题这里是马哥的家乡,马嫂是羞成一朵花那会儿被大卡车送来小镇插队的。在马家村遇到一身绿军装的马哥,第一次见面就在这蒲河岸。当时河床干瘪成一条龙须沟,堤坝窄得就剩两条车辙,他俩一人一条车辙拘谨地迎风走着。那天的风很柔很软,吹开了一树桃花。鸟儿飞过来飞过去,他说,这鸟儿不单羽毛美歌声更美。她笑眯了眼说,她也喜欢听鸟儿唱歌。车辙的尽头成了一条小路,他们肩头挨着肩头,幸福被鸟儿带向天空。
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
二十二个春天了,马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春天后的春天是她的期盼,鸟的歌声撑起她的天空。马哥出事时,部队首长把一枚军功章递给她,她感觉沉得捧不住。她是烈士的家属,儿子是她的希望。婆婆临终时还说,让她为自己活活吧。
多少个春天里,马嫂不敢看街上鸟儿似的飞来飞去快乐的身影。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经历了生活的多少艰难,她的心里有多少凄苦。这么多年,马嫂熬过来了,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
现在,马嫂的心里空空的。渐渐地,马嫂喜欢恋床,夜长梦也长。
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马嫂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把散乱的头发盘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由自主地笑了,问自己这样要干吗呀?家里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给谁看呀?
一天接一天,梦中马哥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
马嫂,一大早打扮成这样,去干吗呀?
街头有好事的,见了她就话里带话地叫着。起初她只是笑不作声,后来扛不住嚼舌的姨婆们纠缠,就实话实说了。
可谁会相信呢?背后指指点点马嫂感觉脊梁骨刺痛,更有甚者当面就问她。马嫂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马嫂感觉这辈子活得太憋屈了,她转身奔向蒲河,眼泪哗哗地流,她一步步走入蒲水。岸边不远处的垂钓者,丢下鱼竿奔过来,马嫂感觉到背后有一只热乎乎的手抓住了她,就晕了过去。
马嫂出院了,提着一袋水果来蒲河边,答谢恩人。
垂钓者自称马宏强,喜欢钓鱼,常在蒲河岸边消磨时光,还说之前见过马嫂一次次在岸边徘徊……
“谢谢!要不是你我可能早没命了。”
“言重了,妹子,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的,不要在意。遇事想开点,没有过不去的坎。”
“嗯!嗯!你喜欢钓鱼?咋没见鱼?”
“哈哈,退休后闲着没事,就喜欢上这里,起初我是钓上鱼来就放生,后来干脆改成喂鱼了,我的鱼竿没有钩的。”
“我当过兵,脾气坏,我本来是为了磨性子,可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里。”
“你天天出来,又没带回去鱼,家人不会说你吗?”
“唉,老伴前年得病走了,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自个管自个。”
“哦,你这么善良,女儿一定差不了。”
“别夸我了,你的事我可听说了。”
一句一句的,搭起话来一个下午过去了。鸟儿归巢时,他们的背影,随着夕阳滑入蒲水。
从此,老马的头顶多了把遮阳伞。马嫂来去的路上,耳边常响起鸟的歌声……
好心人劝他们一起做个伴。
梦中,马哥也劝马嫂找个伴。马哥盼望马嫂幸福,马嫂希望马哥安息。
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
蒲水结冰了,鸟儿丢下老马与马嫂,唱着歌飞向了远方。
又一个春天来了,鸟又飞回来了。马哥可以安息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夫马哥出事后,马嫂“舍不得”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她觉得他们是她的“命”,马嫂愿意承担起抚养儿子、侍奉婆婆的重任。
B. 马嫂因梦里的马哥说“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就一反常态穿上旗袍,街头好事者对此“指指点点”,甚至当面问她,马嫂却无法解释清楚。
C. 马宏强用没有鱼钩的鱼竿在江边垂钓这一情节表面上看可有可无,实则不然,表明马宏强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寻找伴侣,引出下文。
D. “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马嫂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从“空落”中走了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马哥的情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运用比拟手法,意在描写初春蒲河岸边的环境特点。
B. 小说补充交代了马哥和马嫂的恋爱经过这一情节为下文写马嫂对马哥的深切思念甚至在梦中与马哥相见做了铺垫。
C. 小说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借助马嫂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街头好事者”和老马的衬托,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鲜明、更饱满。
D. 小说反复写到“春天”,春天寄寓着美好和希望。马嫂是在春天认识马哥的,是在春天嫁给马哥的,也是在春天过上了新的生活。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多年来马嫂扛起家庭责任,抚养儿子,侍奉婆婆。现在婆婆去世了,儿子长大了,自己也退休了,马嫂心里感到空空的。②马嫂希望在梦中见到马哥,表达了马嫂对马哥的无比思念。
9. ①结构上,结尾处的“鸟又飞回来了”呼应了开头“不见鸟儿的影子”,也紧扣了小说的标题,使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上,丰富了马嫂的形象。“鸟又飞回来了”一语双关,预示着马嫂开始了新生活,为自己活了一回,获得了幸福。她希望去世的丈夫安息,不为她担心。③情感上,表现了马哥和马嫂深厚的夫妻感情。④读者上,小说圆满的结局给读者以愉悦之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九月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师事,太后亲送之。
癸未,突厥默啜①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②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一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冬季十月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将士求功,皆云攻得,臣忧滥赏,亦恐非事。以经与贼同,是为恶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货财,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贼平之后,为恶更深。且贼务招携,秋毫不犯,今之归正,即是平人,翻被破伤,岂不悲痛!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③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服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安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注】①默啜(?~716年):本姓阿史那氏,名环,东突厥可汗。②沙吒忠义,唐朝将领。③制:帝王的诏令。


展开余下试题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B. 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C. 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皑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D. 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戊寅,中国古代以十大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来纪年、月、日;戊属于地支,寅属于天干。
B. 监军使,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政府为加强对藩镇的控制,向各地藩镇派驻监军的最高长官。
C. 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本文中的“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地区。
D. 簪笏,冠簪和手板,古代臣子上朝向皇帝奏事时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文中指代官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厥起兵反唐,侵犯赵州、定州等地,杀人掠财无数,唐将沙吒忠义不敢靠近,而狄仁杰率兵前来没追上,突厥成了唐朝北方 边患。
B. 在突厥的侵犯下,唐朝的大多数百姓被迫服丛突厥朝廷中议事官员认为这些百姓都曾经有投敌的思想主张给他们定罪加以惩罚。
C. 狄仁杰认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加上地方官吏借机侵夺吞没,囚禁拷打百姓,百姓困苦不堪,他们屈从敌人只是暂且求得生存。
D. 狄仁杰体察百姓之苦,对多数官员假冒功劳领赏之事痛心疾首,上疏希望朝廷惩罚黄河以北各州 贪官污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
(2)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
14. 狄仁杰是怎样使河北一带安定下来的?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所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
(2)惩罚他们则群众情绪害怕忧虑,宽恕他们则反复无常的人也会感到心安。
14. ①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全都送回原籍。②散发粮食救济贫困的人。③以身作则,禁止部下侵扰百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农家叹①
陆游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②。
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
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
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
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③。
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
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
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
【注】①写作此诗时,陆游已71岁,在农村生活多年。②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③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熟悉农村,借农民的口吻写下此诗,“农家”之“叹”主要体现在结尾两句。
B. 第一至四句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辛勤劳作却生存艰难的现状。
C. 第五、六句反映了农民非常朴素的心愿,这里的“太平”有“平安、安稳”之意。
D. 第七至十句写农民在县衙遭受严刑拷打,诗句看似客观叙写,实则饱含情感。
16.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农民的悲苦之情。农民耕作劳苦,但赋税繁重,农民不能保障家人的温饱,可见生存之艰难,表达了农民的悲苦之情。②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诗人在农村生活多年,了解农民疾苦,对他们怀有深切的同情。③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之情。诗人已经年迈,退居在家,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借农民的口吻空“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②李白《蜀道难》 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屈原在 《离骚》 中表明自己因德行美好遭小人诽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明道德之广崇 ②. 治乱之条贯 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④.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⑤.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⑥. 谣诼谓余以善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讴歌英雄模范的传奇事迹,展现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构成了红色光影的内容主线。《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电影,塑造出许多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英雄形象。《中国医生》《中国机长》等电影讲述当代奋斗者的故事, 时代英模的伟大与崇高,凝聚了民心、熔铸了精神。《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等电影以日常化叙事展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英雄,描绘出 的时代画卷。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挚的家国情怀,主旋律电影深入观众内心,激发起更为持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好的主旋律电影,一定是契合人民需求、符合文艺规律和传播规律的电影。这意味着,主旋律电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扎根人民、深入生活中进行艺术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题材选择上,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 ,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在艺术创作上,必须善用大众语言、群众视角,深入生活、超越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刻画历史、还原历史而不是歪曲历史,饱含情感、情理交融而不是矫揉造作;在电影制作上,必须选好主创团队,发扬工匠精神,展现文艺工作者 的优秀品质。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激发创作生产活力,才能真正让主旋律广受欢迎、释放更大正能量。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抒发 波诡云谲 脉络 德才兼备
B. 书写 波澜壮阔 脉搏 德艺双馨
C. 书写 波诡云谲 脉络 德才兼备
D. 抒发 波澜壮阔 脉搏 德艺双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B.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C.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
D.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作。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18~20题答案】
【答案】18 B 19. C
20. 构成:画横线的三个分句结构相似,每个分句由三个短语组成并构成对比式并列结构;意思相关,都是围绕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的
标签:人教版 高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盐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