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二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高考热身考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及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战书叠成厚厚一摞 (luò), 汗水浸湿全身,摘下口罩露出印痕、压疮……这一帧帧感人的画面,让我们相信雾霾终将消散,霁(jì) 月必定到来。 B. 每逢端午佳节,万人空巷、齐聚一堂,缅怀先贤、颂扬屈原,挂艾草、割菖蒲(pǔ)、 赛龙舟、包粽子、办诗会,已经成为屈原故里秭(zǐ) 归千年不断的传统,成为中华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C. 宁夏健全了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机制,明确在导师遴(lín)选时,对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同时,还健全了导师评聘(pìn)分离机制,破除导师资格终生制。 D. 面对国家意志和香港民意,面对涉港国安立法不可逆转的事实,一些境外势力炮(páo)制谎话,无耻之犹。面对其妄语谰(1án)言,我们的正义之声不受干扰,正义之举不会止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字形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音和形。 B项,莒蒲的“蒲”应读作“pú”; C项,终生制的“生”应写作“身”; D项,无耻之犹的“犹”应写作“尤”。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虚构性文学作品《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一经出版,就荣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9年4月“中国好书”榜单,好评如潮。 [甲]作者采录了五行八作的民间手艺人,如木匠、药师、制茶师、捞纸工、蜀绣传人、壮族女红传人等,书中还特地记录了“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陆建新。[乙]他37年扎根建筑施工第一线,餐风宿露,参与了“三个速度”:三天一层楼(深圳国贸)、两天半一层楼(深圳地王)和两天一层楼(广州西塔)的实践。他还主持承建了国内已封顶的100层以上钢构摩天大楼七幢中的四幢,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从有到领先世界的全过程。 [丙]作者曾在《自序》中说,这本书一写手艺人经历,二写行当技艺,三写传承难点以期达到历史与当下、思想与审美、思辨与情感相熔铸的境界。有评论家评价此书:“于田野中保存着民间文化的活态,也埋藏着未被归类、未被概念化的学术资源。”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经 B. 荣膺 C. 五行八作 D. 餐风宿露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一经:用在动词或表示条件的词组前面,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常有“就”“便”等相呼应。结合语境“一经出版,就……榜单”分析,使用正确。
浏览完整试题B项,荣膺:意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如“荣膺……称号”,此处应改为“荣登”。 C项,五行八作,泛指各种行业。作,作坊。结合“如木匠、药师、制茶师、捞纸工、蜀绣传人、壮族女红传人等”分析,使用正确。 D项,餐风宿露:意思是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结合“他37年扎根建筑施工第一线”分析,主要讲他在建筑施工一线工作的辛苦等,符合语境。 D项,熔铸: 熔化并铸造。结合“历史与当下、思想与审美、思辨与情感”分析,修饰“境界”,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正确解答标点符号类试题,一定要将标点符号的用法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切不可机械地记忆各种标点符号分别有哪些用法。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方法:(1)反复诵读,以停顿长短来确定句中标点。标点不同,表示停顿的长短也不同。在一个句子中,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最长,分号其次,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把握了停顿的长短,就便于确定用哪种标点。(2)理解文意,依据层次和语意确定标点。(3)根据语气确定句末标点。一个句子,总有一定的语气。句末标点一方面表示停顿,另一方面也是一定语气的书面表现形式。因此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确定句末点号。(4)掌握引号、括号与其他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规则。 B项,乙中冒号用错,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分项说明或列举时,则用冒号。如:今天晚会上将表演以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小品。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解释,则应用破折号。如: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结合语句内容分析,“三天一层楼(深圳国贸)、两天半一层楼(深圳地王)和两天一层楼(广州西塔)”是对“三个速度”的解释,此处冒号应改成破折号。 故选B。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谢稚柳先生在世时,上海巨鹿路上的壮暮堂内常常高朋满座,陈佩秋先生的画室“高花阁”在楼上,但也常常到楼下的壮暮堂看看,招呼招呼熟识的朋友。 B.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 C. 评价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其作风,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 D. 源远流长的永嘉学派形成于南宋,其思想根植于古代温州人的民生需要、生存状态和风士人情,一度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偷换主语,“但也常常到楼下的壮暮堂看看”的主语应是“陈佩秋先生”,而不是“陈佩秋先生的画室”; B项,成分残缺,在社会秩序前加“由”; C项,两面对一面,“优良作风”与“人心向背”一对二,应将“人心向背”改为“人心所向”。 故选D。 5. 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楚人立国之初,地域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的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答案】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开放融合(交流融合、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技术创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划分段落的层次。如第一层“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可以概括出艰苦创业之类的词语;第二层“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可以概括出开放融合、兼容并包等词语;第三层“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可以概括出革故鼎新或技术创新等内容。 【点睛】提取关键词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检查反馈原则。指选出的关键词,检查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如要点是否齐全,数量是否达标,是否字数超限等。既然有定词语数量的要求,那么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出自原文原则。考生找到所谓的关键词应是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这是这类题有别于其他概括压缩型题型的地方。次序固定原则。考生所选择的关键词在填入答案栏时,位置和次序不能颠倒混乱。因为所选的词语按照正确语序应是一个主谓宾单句,如果次序颠倒语意就可能发生变化,这样即使所选词语是正确的,但次序错了,也是要扣分的。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同学致老师的赠言,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对您的深情难以言状。所有的迷恋都已凝成一串省略号。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敬;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我多想再一次关注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春风化雨沐我心,师恩浩大永记心。在人生的旅程中,您启迪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亲爱的老师,愿您永远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改编自新华社发、朱禹制图)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了新冠病毒的鉴定和测序,于1月12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这为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以及各国病毒检测、治疗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全球率先启动二期临床研究。该疫苗以改造过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搭载新冠病毒的S基因,使人体产生对S蛋白的免疫记忆。 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一期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二期扩大样本量,确认初步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三期确定是否使用。这个持续验证、依次“过关”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年以上。张文宏说,三期研究认为安全,再给老百姓打,想做小白鼠,我们的流程是不允许的。 (摘编自彭芸《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材料四: 疫苗能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效的。评价疫苗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是在传染病流行期内,能否安全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通过临床研究、获批上市的疫苗还将接受“真实世界”的试验,大样本统计分析会告诉全社会,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究竟如何。 在不少专家看来,“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抗体不但不抵御病毒,还会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协助病毒入侵细胞,捉高感染率,助纣为虐。 (摘编自俞陶然《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不确定性在哪里?》) 8. 下列选项中,对疫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作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干预手段,相应疫苗正被万众期待。 B. 比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优越的是,疫苗在让人体产生抗体的同时,没有如前者那样会让人的身体付出代价的反顾之忧。 C. 疫苗的研制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一点从医学界研究艾滋病疫苗数十年,但至今未能研究出一种疫苗可以看出来。 D. 疫苗有效的标准并非产生抗体,因为有时候,抗体可能会协助病诲入侵,反而增加人群患病的可能性。 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二可知,新冠疫情暴发后,为加快推进疫苗研发,我们选择的五条技术路线覆盖了全球在研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类型。 B. 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 C. 按照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的一般流程,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还需要公众耐心等待。 D. 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只有克服了这种副作用,才能上市给老百姓注射。 10.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国的疫苗研究面临多组矛盾。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简析其中两组矛盾。 【答案】8. D 9. D 10. ①机遇与挑战的矛盾:研制出疫苗,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疫苗研制困难重重,国际竞争激烈。②快与慢的矛盾:科学研究中,领先者可占得行业先机;又要在安全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一味求快。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作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干预手段”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量生命,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分析可知,疫苗只是卫生干预措施“之一”,选项以偏概全。 B项,“没有如前者那样会让人的身体付出代价的反顾之忧”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前者经过灭活、减毒、基因技术等有效处理,不似后者那样,可能让人体产生抗体但付出代价”分析可知,自然感染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会让人体付出代价,选项过于绝对。 C项,“但至今未能研究出一种疫苗可以看出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对于艾滋病这种重大疾病,尽管全球医学界已经花费数十年开发疫苗,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疫苗能够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分析可知,艾滋病疫苗已有,但未能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