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刘运好、吴强《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粲“言不尽意”的理论,在两晋时期发展为“象外之谈”“韵外之致”,对后来的中国诗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B. 按照欧阳建所引的观点,正始玄学的才性之辩以言不尽意论为“谈证”,而他也是在批驳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论述“言尽意”观点。 C. 王弼哲学的明显特点是援庄释《易》,既主张言意的统一性,也强调言意的超越性,这构成了他语言观的基点。 D. “言”“意”的关系,就是“名”“实”的关系,对“名”“实”关系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言意关系类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的三种类型,并引出言意与性情的关系,对后文的结构和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B. 第三段引用陶渊明诗句“言尽意不舒”,目的在于说明荀粲的言不尽意论与之后诗人抒写性情的方式有契合之处。 C. 文章根据三种主要观点将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且每部分都列举了其代表人物,并论述了他们的观点。 D. 结尾对三种观点的区别进行了总结,并通过言意与性情间的关系,表明自己对三种观点的取舍,突出了论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哲学中“言外之旨”“象外之意”的观点,史学中“微言大义”的传统,渗透到诗学之中,就形成了意境、韵味等文学的审美本质。 B. 欧阳建将“言”与“意”比喻为声音与回响、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致的,所以能够达到言畅志、名辩物的“言尽意”效果。 C. 在王弼的哲学思想中,“言”“象”“意”三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三者构成统一关系,又构成超越关系,是对言意之辨的折衷。 D. 从诗学角度看,言意和性情构成指称和被指称的包孕关系,语言的意义在于抒写文本中包含的生命直观、哲学启示等性情。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两晋时期发展为‘象外之谈’‘韵外之致’”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一理论再通过两晋僧侣以‘象外之谈’‘韵外之致’等抽象范畴阐释佛教义理的特点”,并未说其“发展为‘象外之谈’‘韵外之致’”。 C.“既主张言意的统一性,也强调言意的超越性,这构成了他语言观的基点”错误,文中说:“凸显超越性,是王弼语言观的基点。” D.“‘言’‘意’的关系,就是‘名’‘实’的关系”错误,“言”“意”内涵丰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名”“实”的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自己对三种观点的取舍”错误,文章结尾只是客观分析了三种观点的区别及言意和性情间的关系,并没有表明自己对三种观点的取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形成了意境、韵味等文学的审美本质”偷换概念,原文是“成为‘意境’与‘韵味’的本原”,根据“而意境、韵味显然都无法脱离文学独抒性情的审美本质”一句可知,文学的审美本质是独抒性情。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展开余下试题一是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我国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二是出口增长动能较足。我国机电产品继续保持亮眼表现,2021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1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出口总值的59%。同期,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三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持续创新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国货物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既有国内的积极因素,也有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的拉动作用。从国际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给我国出口提供了契机。从国内看,面对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国内有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保证了较好的供应能力,对出口形成有力支撑。 (摘编自《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劲韧性和活力》,“人民论坛网”2022年1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到了2021年,这一数值得到了大幅提升,2022年有望继续保持大幅提升趋势。 B. 近几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除2019年较上一年有所回落外,其他年份都保持增长趋势,而且未来儿年还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C. 绝大部分受访企业在中国的业务保持盈利,近半数的企业打算加大对华投资,这充分证明中国的“外资引力”。 D. 202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大幅增长,占出口总值的比例接近六成,支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人口多,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经济转型升级蕴藏产业机遇、创新机遇等,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B. 我国坚持“入群”而不是“退群”,积极申请并加入重要贸易协定,是以实际行动与世界各国共享市场机遇,促进共同发展。 C. 我国外贸表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体现在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出口增长动能足、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三个方面。 D. 我国投资和消费相对乏力、世界面临疫情威胁和经济大调整,这是我国外贸所面临的挑战,也包含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 6. 促进我国进出口态势高增长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天时、地利、人和”、国家、人民、机构和各地域之间通力合作,协调发展,克服了多种困难。②我国有着潜力无限的市场和不断开放市场的态度,激活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国资本在我国持续投资。③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给我国出口提供了契机。④国内有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保证了较好的供应能力,对出口形成有力支撑。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直处于增长状态”错,根据图一可知,2016年是有下降的。 B. “未来几年还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说法不当,原文是“中国外贸保持高速增长还将有1年至1年半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进出口还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D.“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支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三,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转”做出“有力支撑”的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C. “体现在……三个方面”错误,原文说的是“突出体现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为何近两年中国外贸表现如此突出?我认为主要依靠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即“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各个部门、各个地域的协调发力”“全党、全国人民齐头并进”,由此可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国家、人民、机构和各地域之间通力合作,协调发展,克服了多种困难。 根据材料二“这是一个规模巨大、潜力无限的市场”“笃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其转型升级所蕴藏的产业机遇、创新机遇,则更加令人心动”“中国不只有大海般的市场,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放市场”可知,我国有着潜力无限的市场和不断开放市场的态度,激活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国资本在我国持续投资。 根据材料三“从国际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给我国出口提供了契机”可知,国际市场需求增加,给我国出口提供了契机。 根据材料三“从国内看,面对全球疫情起伏反复,国内有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完备的工业体系,保证了较好的供应能力,对出口形成有力支撑”可知第四点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岭记 贾平凹 ①牛站在岭畔,伸嘴去吃酸枣刺。人吃辣椒图辣哩,牛吃枣刺图扎哩,酸枣刺是牛的调料。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②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保,解板的长锯,齐齐挂了铁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钱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么!一股子大风在刮了,啥都吹起来,张铁匠吆喝着让碌碡起,起,碌碡到底没被吹起。 ③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抡起大锤子砸,但后来,砸着砸着,大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就写生处的水,熟处的鬼,别上了那些人的当。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个走扇子门。 ④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就是还响,也节奏大乱。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么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⑤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没卖出,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在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展开余下试题⑥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张铁匠问:做铁叉干啥?儿子说:在河滩淤泥里叉鳖呀。现在一只鳖在城里卖五十元,在镇街饭馆里也卖十几元。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张铁匠说:还有这事?他就打造起了铁叉。不久,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诉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长廊,全用木头,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这天下雨,铁匠钱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他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要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咹?咹?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恐龙那么大的,现在挖出来的恐龙蛋不也是拳头那么小?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⑦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牛吃酸枣刺、狗啃骨头好 是那一股“味道”,比喻人对某些传统事物执着爱好的心态,通俗易懂。 B. 张铁匠明知来人是羊角村的,还故意去问,是想通过对方的回答,将两村铁匠铺进行比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C. 结尾处写景视野宽阔,写白芦峪河是一条线,这条线穿过镇街,指向远方的或许是县城省城的地方,具有象征意味。 D. 文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文中所刻画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描述的事物、穿插的方言等都体现出典型的西北特征。 8. 文中主要记叙的是张家铁匠铺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写司家的弹棉花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第⑥段中,张铁匠和儿子的对话,以及张铁匠和合伙人的对话,分别反映了三个人怎样的心理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7. D 8. ①文章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②通过张铁匠对司家弹棉花店的态度,丰富了张铁匠的人物形象。他看不起司家,为打铁这一手艺自豪;铁匠铺没落后,又通过司家弹棉花的声音,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③结尾处写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的没落一致,深化了文章主题,引发人们对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深思。 9. ①张铁匠:传统保守而又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对这一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他认为铁匠打钉子是“丢先人”的事情,却又不能改变什么。②张铁匠的儿子:善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通过新事物去改变自身、父亲以及打铁的现状。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③合伙人:现代生意人的典型代表,心理上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他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错,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刻画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看不出典型的西北特征,这种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从塑造人物看,结合“张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术含量,棉花用手撕着也能撕蓬松”“而西头弹棉花店里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响,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张铁匠:结合“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可知,张铁匠认为打钉子是“丢先人”的事情,“张铁匠一下子火了,一脚却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嗞嗞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体现出他对这一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却不能改变什么,由此可知,张铁匠是传统保守而又执着的匠人,他在传统手艺没落的现实中感到无力又无奈。 儿子:结合“让爹打造一批铁叉”“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儿子又定新货了:你打钉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可知,张铁匠的儿子善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积极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 合伙人:结合“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可知,合伙人是典型的现代生意人,他只管逐利赚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嘉①四年秋,河水湓溢,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平陵李寻奏言:“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朝臣数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处业振赡之。绥和二年,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待诏贾让奏言:“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长水校尉平陵关并言:“近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而已。”御史临淮韩牧以为:“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