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3  2022-05-2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
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2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二)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经典必须明其读法。否则( ),弃取失当,就会入宝山而空回,对古典中国依然( )。而若是目迷五色,郢书燕说,就会自以为了解古典中国,却走不出当代中国的困境。首读《庄子》,就一举接上了轴心时代的磅礴元气,完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灌顶。次读《史记》,就能理顺始皇以前的中国与始皇以后的中国,既血肉相关又形质相异的逻辑关系,知其源流,明其得失。再读《三国演义》,就能破译后轴心时代的庙堂专制的文化基因,找到“天下分合”的历史渊源。______。最后读《红楼梦》,就能洞察在庙堂因腐败而控制力渐弱,江湖被( )而创造力枯槁之后,古典中国的完成形态必定由糜烂臻于贫乏,经衰竭直至终结。
(选自张志远《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有删改)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买椟还珠 隔阂 碾压
B. 买臣覆水 隔膜 挤压
C. 买椟还珠 隔膜 挤压
D. 买臣覆水 隔阂 碾压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
B. 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
C. 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被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
D. 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迷五色”语出《老子》,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作者老聃,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
B.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作者是东汉司马迁,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为纪传体通史著作。
C. 《红楼梦》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小说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结构。
D. 《庄子》中的“顺应自然”“齐物”“辩证”等道家思想,有利于人更加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世界。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买椟还珠,比喻取舍不当。买臣覆水,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此处使用“买椟还珠”与“弃取失当”构成前后语义呼应,而“买臣覆水”强调的是事成定局,无法挽回,与语境不合。
第二处,隔阂,名词,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思想上的距离。隔膜,①隔阂,②形容词,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从语境来看,此处成分应是谓语,且有“依然”搭配,后面不能是名词成分,故选“隔膜”。
第三处,挤压,强调外力从四面往中间压。碾压,强调被外力压成“扁”状,或相对于对手在某方面有优势。此处是说江湖被推挤压迫的状态,应使用“挤压”。
故选C


浏览完整试题【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首先,从搭配上考虑,“消灭”与“创造力”不搭配,因为无论是从历史事实考察,还是常识推断,江湖中国的“创造力”只有被弱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消灭,排除A D。
其次,从语句连贯角度考虑,语句连贯的前提之一就是前后主语保持一致。此句的主语是“庙堂中国”,而C和D存在偷换主语问题,造成语句不连贯,故排除。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东汉司马迁”错误,司马迁朝代为西汉;“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为纪传体通史著作”错误,前四史中《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余者为断代史。
故选B。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冰墩墩,这样一个闪亮的“中国IP”横空出世,既有新春佳节的“天时”,也有北京冬奥会的“地利”,更是一场对文创产品坚守文化内涵、弘扬民族自信的精彩演绎。
一个成功的文创IP背后,总有一段触动心弦的文化内涵。从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走红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漫和打造“中国式田园生活”的李子柒火到国外……中国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流量密码”,这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以文创IP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选自《文创IP重在深耕》,有删改)
材料二:
从文创IP创作内容特色出发,衍生的应用于市场现有产品载体上的产品,可称为“IP衍生型”文创产品,其结合方式基本是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如通过印刷、雕刻等工艺),应用方式不改变产品载体原有特定结构。如故宫猫主题品牌文创,就是以皇帝与猫的形象进行重构,以国际性流行的配色,设计成IP形象,进而以此IP形象作为文创内容的公仔、文具、手机壳等。而杭州G20期间,杭州文化主题的文创餐具“西湖盛宾”则属于“一体型”之创产品、它将中国独有的江南文化与瓷器产品进行创意的艺术结合、整体展现了中国江南的文化气韵、但其文创内容与其时应的产品载体及结合方式构成特定的关系、形成价值核心、其内容与载体脱离后无法独立存在、或无法再次与其它广泛的产品载体进行结合,所以其“文创内容”往往难以展现在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应用。
(选自《它创产品的发展趋势:不止是旅游纪念品》、有删改)
材料三:

(选自《2020年中国文创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有删改)
材料四: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扩大,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性特征正逐步显现,其与旅游业、传统制造业、农业等逐渐形成“越界、渗透、提升、融合”的多样路径。以旅游业为例,文化与旅游有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二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一方面文化创意引领旅游资源、衍生产品的开发,以文化的活力提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等的内涵;另一方面旅游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成为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文化产业结构仍存在着投入结构低端化与同质化、产业关联性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水平、质量和效益。近年来,文化服务业占比场远大于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同时也保持了更快的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选自《文创产品市场调研》,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墩墩”作为中国成功的文创产品,它成功的原因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B. “IP衍生型”文创产品,是从文创IP创作内容特色出发,衍生的应用于市场现有产品载体上的产品。
C. “IP衍生型”文创产品的结合方式就是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应用方式不改变产品载体原有特定结构。
D. 一个成功的文创IP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文创IP建设为抓手,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文化符号。
5.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湖盛宴”系列文创产品将中国独有的江南文化与瓷器产品进行创意的艺术结合,其内容和载体形成特定的不可割裂的关系。
B. 图1所示“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长”都呈波动状态,特别是“同比增长”,2019年数据相比前一年呈明显下降。
C. 图2所示奥飞娱乐、美盛文化等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以及主营业务毛利率方面占据较大竞争优势。
D. 文创产品的发展进程、水平、质量和效益会受到产业结构投入、产业关联性、区域发展平衡性、人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6.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创产业具有深度融合的特点,其中与旅游业的联系最密切,通过举办活动、打造产品、开发公益品等,文创产业主导了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B. 与文创餐具“西湖盛宴”一样,“冰墩墩”“哪吒魔童降世”等都属于“IP衍生型”文创产品,它们可以在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应用。
C. 只要掌握了中国文化元素这个“流量密码”,文创IP就会触动国人心弦,就会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从而快速成功甚至涉洋出海。
D.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但文化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文创产业成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取要因素
【答案】4. C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就是”错,原文为“其结合方式基本是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可见应是“基本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图1“市场规模”2015年是324.47,2016年是413.50……2019年是744.20,可见是逐年递增,不是波动;同时“同比增长”相较于前一年的18.94%,2019年是17.47%,没有“明显”下降。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与旅游业的关系最密切”,于文无据。原文只是以旅游业为例说明,“以旅游业为例,文化与旅游有天然的联系”。


展开余下试题B.“‘西湖盛宴’……都属于‘IP衍生型’文创产品”错,结合“而杭州G20期间,杭州文化主题的文创餐具‘西湖盛宾’则属于‘一体型’之创产品”,可见“西湖盛宴”是一体型文创产品。
C.“只要……就”过于绝对。掌握中国文化元素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且也不一定就能“涉洋出海”。
故选D。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苟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①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②。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
注释:①逆探:猜度试探。逆,猜测。②侈君张吾之:侈(chǐ)君,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张大国君对他的宠爱。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喜为异说而不让 让:谦让
B. 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恃:依仗
C. 一用商鞅成法而已 一:全部
D. 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厌:讨厌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其子必且行劫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D. 斯之术将不出于此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B.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C.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D.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10. 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观点的一项是( )
①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 ②敢为高论而不顾 ③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④破坏周公之井田 ⑤大体得治世之要 ⑥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⑤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苏轼认为,父亲 杀人行径,必然会对儿子行为造成恶劣影响,乃至一定会去抢劫,同理可证李斯的言行是受到了荀子“高谈异论”的影响。
B. 虽然关于李斯乱天下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轼和姚鼐持不同的观点,但是关于李斯执政时期犯下巨大的错误,二人看法是基本相同的。
C. 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想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述先王而颂言儒效”,也就是独尊奉儒家学说才能获得治世的要领关键。
D. 苏轼从对荀子的考查,得出李斯施政弊端的源流关联和师承影响的结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辩证性,但完全归咎于此,还是有失偏颇。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2)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13. 姚鼐不同意苏轼关于“李斯用荀子的学说祸乱天下”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姚鼐不同意的理由。
【答案】7. D 8. D 9. A 10. B 11. C
12. (1)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
(2)但是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
13. (1)秦的变法源于商鞅,不是李斯。
(2)李斯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但不是关键,也不是必不可缺,没有李斯始皇也会沿着法家路线继续下去。
(3)李斯在秦国所为是继续商鞅之学而已,非荀子之学,与荀子无关。
(4)李斯所为,更多的是“趋时附势”,没有原则,更谈不上实践某个学说。
(5)一个人作恶和师承没有必然的关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满足。厌,满足。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
“之”,代词,代指郦道元的学说,它。句意: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B.“其”,代词,他的。句意: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
“其”,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C.“以”,动词,认为。句意: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
“以”,介词,凭借。句意: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
D.“于”,介词,从。句意: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
“于”,介词,从。句意: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李斯”是“乱天下”的主语,“以荀卿之学”是“乱”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
“无待于李斯”中,“于”是介词,引出动作“待”的对象“李斯”,行为动作和对象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句意: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这是苏轼陈述历史事实,不是他的观点。
④句意: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是苏轼陈述历史事实,不是他的观点。
⑤句意: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出自姚鼐《李斯论》,这是姚鼐的观点。
排除①④⑤。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C.“姚鼐认为商鞅变法贻害秦国,乃至二世而亡”错误,文中说的是“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意思是“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并没有说商鞅变法导致“二世而亡”,对商鞅变法的副作用分析不准确;“独尊儒术”错误,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历诋”,骂尽,尽遍毁谤他人;“是”,以为是,认为正确;“以为”,认为;“法”,效法。
(2)“以”,认为;“及于”,推到;“不亦远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差得太远了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益成秦乱”可知,秦扰乱天下的方法并非始自李斯,而是源于商鞅。
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可知,即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因为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说明没有李斯,秦始皇也会自己去做。
由“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可知,李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所以和荀子无关。
由“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可知,李斯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不是实行他的学说,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由“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可知,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作恶的是个人,与师承没有必然关联。
参考译文: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选自苏轼《荀卿论》,有删节)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是最可怕的啊!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节)
第Ⅱ卷
四、(25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
【注】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 “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奢侈,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C. 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D. 诗作在赞美家乡的同时也赞颂了僧人,全诗角度新、构思巧,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
(2)“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答案】(1)B (2)郁郁葱葱的山林、秋霜染红的枫叶、清澈洁白的溪水、随风飘动的金色稻花。描绘了一幅红绿相间、银流金飘、色彩绚丽、动静结合的秋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美好风景的眷恋和热爱。
(3)①从写作意图上看,诗人在尾联写到宝锡院僧人的修行,起到点题的作用,符合寄题诗的特点;
②从诗歌结构上看,诗人在尾联提及“野僧”,与标题中的“宝锡院”形成照应;
③从写作内容上看,“野僧”在家乡修行得道,是“物物佳”的具体体现(或侧面反映出沙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民风奢侈”错,应为“民风淳朴”。丰收之后,有了粮食,淳朴善良的村民为了还乡的醉翁不惜一切,酿出最好的酒,杀了下蛋的鸡,而且既醉之后,便留下住宿。可见此地民风淳朴。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这两句写的是江南水乡秋天的景色:青翠的树林经霜挂上火红的枫叶,秋天的水面更加澄澈,溪水泛起洁白的浪花,晚风吹过稻田,金色的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届天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