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8  2022-05-2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
2022届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兴盛。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文化安全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才能实现。
从历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基因。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民族主动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骑射”,再到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从现实看,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卷入到今天的主动拥抱,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适应力。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唯自强而后安,唯开放而后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亦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唯有开放环境下的斗争和磨砺才能使自己强起来。文化发展同样如此。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与其背后一整套知识体系建构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维护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谋划文化发展,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文化启蒙以来西方世界创设的一整套现代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相应地,人们也习惯于在西方知识谱系内寻找自己的存在坐标,这正是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理基础。例如,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实际上都包含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进而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应该也有责任为人类文明做出知识贡献,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剧变,已有知识体系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由启蒙话语构建的知识体系在应对诸多新问题时频频失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则构成人类新知识得以产生的丰厚土壤。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创造旨在实现文化霸权有所不同,中国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我们建构的知识体系,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只有这样的文化创造,才能在摆脱“跟着说”的困境之后,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在文化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材料二:
当今时代,伴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近日,围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时代如何实现文化安全等问题,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进行访谈。
中国社会科学网: ① ?
惠鸣: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对此,国家需要深化传媒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在文化资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造成传统文化资源、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网: ② ?
惠鸣:数字文化时代,强调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核心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在文化传播方面,借助数字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其价值观进入我国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样、便利,对我国的国家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也更大。对此,需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
数字化传播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意见共振,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
(摘编自《维护信息时代文化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是因为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兼收并蓄,能够与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
B.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要封闭自己、孤芳自赏,而是要在开放中发展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文化的内生动力。
C. 西方强势文化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蕴藏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并否定和拒绝。
D. 新时代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
B. 我们中华文化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创造却旨在实现文化霸权。
C. 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是由于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D. 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致使我们无法传播与弘扬国家核心文化,无法增加国家文化认同感。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要性”的一项是( )
A. 努力使国家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的利益免遭侵犯。
B.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为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传统文化安全、语言文字和信息传播安全。
C. 信息化时代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传统文化遭遇挑战。
D. 必须从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4. 材料二中,“中国社会科学网”会怎样提问呢?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5. “安而不忘危”,维护文化安全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局、利在长远的战略工程。如何在文化开放的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A 3. C
4. ①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哪些压力和挑战 ②信息时代为何要特别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5. ①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激活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②对西方强势文化保持高度警惕,要认识到其局限性、目的性,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③在数字化文化产业下,境外势力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等现象,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深化传媒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并否定和拒绝”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五段原文是“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创造却旨在实现文化霸权”中“其他国家”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表述为“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创造旨在实现文化霸权有所不同……”,所以应是“西方国家”,这里扩大了范围。
C.因果关系错误,“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并非“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的原因。材料二只是提到“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D.说法绝对,从材料二“借助数字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其价值观进入我国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样、便利,对我国的国家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也更大”可知,“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对我们传播与弘扬国家核心文化、增加国家文化认同感只是有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
B.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C.突出了国家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威胁,最能体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要性”。


展开余下试题D.是信息化时代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在国家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在文化资源方面……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等内容可知,这些都是当下我国文化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以推知问题所问的应是与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的压力和挑战相关的内容,据此①中可以填入“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哪些压力和挑战”。
第二空,从后文“数字文化时代,强调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核心文化 传播与弘扬”“在文化传播方面,借助数字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等内容可知,这些都是与当前的数字信息时代有关,而这些内容也是关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据此可以推断②中所问问题为“信息时代为何要特别强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如何在文化开放的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一问题,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从材料一第三段中“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可以总结出: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激活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
从材料一第五段“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例如,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实际上都包含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进而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对西方强势文化保持高度警惕,要认识到其局限性、目的性,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后,从材料二“数字化传播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意见共振,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等内容可知,在数字化文化产业下,境外势力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等现象,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深化传媒体制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主流文化传播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节)
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力于瞿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展开余下试题…………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东煤炭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矿之一,文章将其比作“黑色的地下海洋”,既强调煤年产量高,也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B. 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C. 30年、500万株、58万亩……文章用具体的数据,翔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神东矿的地表上林涛滚滚、水草丰美的图景。
D. 称呼工程师王义,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的“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意”具有象征性,可指作者从形象中抽出的思想,使用意象要努力追求独创性、新颖性。
B. 立意、意境、意象是三个不同且相互联系的概念,立意赋予文章以思想,意境使文章更美,意象能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
C. 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D. “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8. 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
9. 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
【答案】6. A 7. C
8. ①运用第二人称,与读者探讨“修补大地”的问题,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②运用第三人称(“人常说”等),引出树具有巨大缝合力的知识,客观公允,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③运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表达对矿区生态保护成就的赞叹,情感真挚强烈。④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巧妙切换,叙述灵活,行文摇曳生姿。
9. ①“勿忘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我们”在一条矿区公路边发现的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被看作“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被赋予告诫人们不忘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突出文章主旨。②“勿忘树”有象征意义,它粗壮、高挺、茂密,充满生机,外形上具有美感,见证着神东矿的成长,见证着矿区地表“平静祥和,绿意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③将普通的油松命名为“勿忘树”,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用油松来表达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既强调煤年产量高,也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错误,“地下海洋”指其煤田横跨3个省区,面积庞大,并非强调煤年产量高,有危害。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是小说创作的要求,不是“散文”,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人称运用技巧的能力。
本题分析不同人称 运用技巧,要注意各种人称独特的效果,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等,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等,第三人称灵活客观等。
“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运用第二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好像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探讨应当如何采矿后修补大地,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客观冷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因其更加客观公允,可以让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数字展现“黑色的地下海洋”与“绿色的地上海洋”,通过“机声隆隆,乌金滚滚”“平静祥和,绿意盎然”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矿区生态保护成就的赞叹,情感真挚强烈。
文本不断变换人称,可以使文章叙述更为灵活自由,使行文摇曳生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意象的的能力。
这个题跟一般的意象分析题略有不同,就是要根据文本二中的观点来分析,不能凭借以往的知识泛泛而谈。所以先要分析出文本二中关于意象的观点有哪些,再来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进行分析。
由“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可知,“勿忘树”指的是一棵油松,由“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可知,这棵“勿忘树”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对大地的破坏,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见,文中过的意象可以表现文本的主旨。
由“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可知,当初的小树苗如今长城高大、茂密的树,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因此,“勿忘树”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
由“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可知,这本是一棵很普通的油松,却将其命名为“勿忘树”,一方面树的名字新颖别致,引发读者思考;另一方面,通过一棵普通的树揭示保护环境的问题,可见这一意象具有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届辽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