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学考模拟卷

阅读:120  2022-06-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
2022年7月浙江省高二学业水平(学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
浙江省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本大题共21分)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我与地坛》)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浏览完整试题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节选自《故都的秋》)
1.下列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汉字字形、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时,太阳循着亘(gèn)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B.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luō)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
C.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hún)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tuò)寺的钟声。
2.下列语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组是( )(3分)
①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③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④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⑤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⑥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3.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D.甲文第②段中“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B.甲文第③段中夕阳残照地坛的残垣断壁,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作者从中获得了精神的启示。
C.甲文的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内涵丰富。
D.作者在甲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4.下列对乙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乙文第③段写“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这几处风景名胜是北国之秋的特点的集中体现,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感受相吻合。
B.乙文第④段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D.乙文第⑤段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D.乙文第③④⑤三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5.甲、乙两文画横线句中动词使用精妙,请作赏析。(4分)
甲:

乙:

6.甲所描绘的“另一个世界”与乙文所描绘的“北国的秋”都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和审美心理的精神世界,请分析其异同。(5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12题(本大题共18分)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赤壁赋》)
材料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7.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反省
B.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挟飞仙以遨游 挟:偕同
D.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顺流而东也
A.目遇之而成色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通常指每月十六日。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无尽藏: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难道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果不是属于我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来船只的人,并不是能够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刚出生时跟别人没有不同,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客”通过赞美英雄曹操,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作者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B.材料一:作者借水、月等意象,阐释天地万物“变”与“不变”的关系。选文句式骈散结合,长短交错,语言清新明丽,声调和谐优美。
C.材料二:文章开宗明义的立论之后,紧接着运用青深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种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可以提升自我。
D.材料二: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能够增长知识,提升品德修养。第三段,作者强调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进行学习来提升能力。
三、诗歌赏析及默写,完成13—15题(本大题共11分)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用“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描写了主人公独自思念爱人的忧伤情感,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之上,便具有了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通过漫漫的长路来暗喻游子不安的思乡之心,借动作、心理描写,勾勒出一个孤独、愁苦、怅然的游子形象。
D.“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本诗的语言风格,如化用《楚辞》中经常使用的“兰”“芳草”等意象,暗示其未申明的涵义,丰富了情感,使语言凝练含蓄。
14.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忧伤”的原因。(4分)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2分,共4分。任选2题,如全选,则取前2题评分)
(1)“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杜甫《登高》一诗中“ , ”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本大题共10分)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而化而大小。因之,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差序格局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是自我主义。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赵姨娘气得问道:“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在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栋高枝儿飞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探春没听完,已气得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
(选自《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有删改)
16.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人和人的关系是差序格局,亲属关系具有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B.在富于伸缩性的差序格局里,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变化而变化,因而中国人易产生世态炎凉之感。
C.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子,但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活动的关系圈是并不相同的。
D.“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这是“自我主义”,是儒家最考究的人伦,重在分别。
17.《红楼梦》中的许多现象都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属于“差序格局”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像贾府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的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B.贾雨村落魄之时曾受甄士隐帮助,关系较为亲近;然而在他判葫芦案时,却不曾对甄士隐被拐的女儿英莲有过一丝怜悯,原来的亲近变得疏远。
C.贾母是整个贾府大家族的正中心,而贾宝玉是怡红院的中心,林黛玉是潇湘馆的中心,薛宝钗是蘅芜苑的中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心。
D.宝玉黛玉初次见面,宝玉看到神仙似的黛玉,得知黛玉没有玉,顿时发起痴狂病来,狠命摔玉,他觉得他与黛玉是姑表亲,黛玉也应有玉。
18.结合材料一,解释什么是差序格局;结合材料二,从差序格局看贾探春和赵姨娘的关系,说说探春为何疏离赵姨娘。(4分)





五、写作题(本大题4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一些青年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突破自我,奋力前行?
这段时间你正好看了莫言先生在B站的演讲《不被大风吹倒——致年轻朋友》,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你从莫言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本大题共21分)
1.A【解析】B项,捋(lǚ),疾行;C项,混混(hùn)沌沌;D项,潭柘(zhè)寺。
2.B【解析】比喻的修辞要有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的事物,如果是同类事物就构不成比喻的修辞。例如本题③落蕊本身就是凋落的花朵,所以不是比喻。⑤字与字的读音方言和普通话不同,构不成比喻修辞。⑥秋蝉本身和蟋蟀、耗子都属于家虫,所以不是比喻。
3.D【解析】D项,“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甲文第③段、第⑤段有不少细节描写。
4.D【解析】D项,三段文字并非一一对应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
5.甲:①连用“滚动”“聚集”“压弯”“坠”“摔开”等动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露水从滚动、聚集到摔落的动态过程。(1分)②表现了小事物的生机与力量。(1分)乙:①连用“看”“听”“细数”“静对”等动词,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我”品味故都之秋的过程。(1分)②表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与悲凉。(1分)
6.(1)同:都是作者所向往的清净的精神世界。(1分)
(2)异:甲文“另一个世界”(地坛)①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生不息的一方天地,(1分)②是让作者获得人生的顿悟、生命的启迪的精神家园。(1分)乙文“故都的秋”①具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1分)②是让作者孤独与悲凉心境获得寄托的精神世界,融入了凄寂的情调,体现了物哀之美。(1分)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12题(本大题共18分)
7.A【解析】参:检验。
8.C【解析】C项,“而”,连词,表修饰,与例句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连词,表承接;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递进。
9.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D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余三项是定语后置句。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项,“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11.B【解析】A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应译为“这里难道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C项,“假舟楫者”应译为“借助船只的人”;D项,“生”同“性”,天性。“君子生非异也”应译为“君子的天性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12.A【解析】A项,“抒发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愤慨”表述有误,应是“抒发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三、诗歌赏析及默写,完成13—15题(本大题共11分)
13.C【解析】“借动作、心理描写”有误,这两句大意是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只有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14.①相亲相爱,不能相聚而忧伤。“同心而离居,主人公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引起内心的哀伤与悲愁情怀。
②远离故乡,归乡无期而忧伤。“还顾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总复习 学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年7月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