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72  2022-05-2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2022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三模(5月)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年5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身边或远方,历史或现实,宏观或琐屑(xuè),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以至我们能“思接千载(zǎi),视通万里”,在信息的海洋里遨游。
B. 太子湾公园进行了全面提升,增设了帐蓬露营区,辟(pì)出了乘坐舴(zé)艋舟 人工湖,园中的牡丹雍容华贵,樱花轻盈柔美,争奇斗艳,迎来了最佳观赏期。
C. 华裔(yì)导演石之予的影片《青春变形记》悄(qiǎo)然走红,圈粉无数,讲述了主人公从一个乖巧的孩子骤然变成红棕色小熊猫的故事,情节跌宕,构思不落窠臼。
D.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戮力打造出稳定全球供(gòng)应链的“生命线”,以满足民众的物流需求,缓解疫情之下全球经济血脉阻塞(sè)之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琐屑的“屑”应读作“xiè”;
B.“帐蓬”的“蓬”应写作“篷”;
D.“供应”的“供”应读作“gōng”。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对人与自然、以及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上,中国传统的审美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传统的审美则强调“主客二分”。这一点不仅是中西方诗画关系等美学观点迥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讲求分别与对抗。
【乙】形成这种观照方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文明类型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农业本身是和自然紧密相连的,因此中国人对和自己生存、命运休戚相关的自然,便生发出一种独特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这种赞美和热爱的情感又被中国本土的道教发挥到极致。【丙】道教崇尚自然,主张虚无,并且富于玄想,认为圣人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将整个自然宇宙与自身统一起来。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 B. 迥然不同 C. 休戚相关 D. 生发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A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对”,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此处的对象为“人与自然,以及主客体关系”,使用正确。
B.“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此处指中国传统的审美主张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的差别很大,使用正确。
C.“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关系一致。在这里不能用来形容与自然的关系。使用错误。
D.“生发”,滋生;发展。语境说的是情感的滋生,使用正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甲处,“人与自然”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之间有“以及”表并列关系,中间的顿号去掉。
故选A。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的一个重大类别,通常被赋予比人物画等更高的“意义”,这归因于自然界的景观物象最有利于承载文人的精神,甚至政治理想的缘故。
B. 安徽省的“界首彩陶”,继承了“唐三彩”丰富多样的造型风格,还吸收了戏曲、剪纸的艺术元素,具有皖北文化质朴、粗犷的特点,在制陶工艺中自成流派。


浏览完整试题C. 华为公司新推出的“AI超感传感器”能够对16平方米内人体的细微动作进行感知,识别准确率达99.9%,在这个范围内,还能以1平方米精准细分空间和场景。
D. 为了尽量缓解环境变化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在回归地球之前,航天员每天都会加大锻炼力度,还会根据专家给出的食品搭配方案合理进食,全面补充营养和能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句式杂糅,可以去掉“这归因于……的缘故”中的“的缘故”。
C.成分残缺,可以把“以1平方米”改为“以1平方米为界”。
D.搭配不当,可以把“缓解……伤害”改为“减轻……伤害”。
故选B。
5. 下列引用 句子不适合于语境的一项是( )
A. 迎春花急忙点着头,炫耀它那绚丽的黄;桃花也不甘落后,秀出它那妩媚的红……这一派春色,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中美两国企业家应把握机遇,把众多的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风物长宜放眼量”,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C.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所有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天的雪景,此处景色为春天的景色,与语境不符。
故选A。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22年3月18日,豆瓣网友@K模仿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的开头“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发了一条动态:“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网友们纷纷模仿创作,此类创作被网友们戏称为“疫情文学”。
(1)仿照以下两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创作一句“疫情文学”。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②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试谈谈你对这种“疫情文学”创作现象的看法。不超过80字。
【答案】(1)参考示例:①在我的桌上,可以看到有两个手机,一个是黄码,另一个也是黄码。(或:在我的疫苗记录里,可以看到有两针疫苗,一针是北京生物,另一针也是北京生物。)②多年以后,面对社区防疫人员,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商城却被封禁隔离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参考示例:
赞成:这种“疫情文学”写作有积极意义。“疫情文学”可以缓解疫情带来的恐慌,为生活平添一份诗意;另外,人们可以借“疫情文学”将封闭的现实世界融通起来。
反对:这种“疫情文学”写作没什么价值。“疫情文学”这种调侃与无厘头的方式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疫情文学”对于现实抗疫工作没有什么帮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首先找到例句即被仿句的不变和变化点,比如例①中“在我的……,可以看到……有……,一……是……,另一……也是……”,以上可以保留不变,其中“看到”也可以变为“发现”等动词,数量词“一个”可变可不变。然后替换省略号处的内容,选择的对象或信息字数、词性、结构等与被仿句力求一致。比如“后园”对应“书桌”“客厅”“楼房”“小区”等等,“墙外”对应“床上”“网课”“室内”“楼道”“广场”等等,“枣树”对应“大白”“口罩”“酒精”“电脑”“书房”“笔记本”“空中课堂”……
例②以下内容可以保留不变:“多年以后,面对……,……将会回想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带他去见识……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省略号处参考例句给出字数、词性等大体一致的信息即可。
注意选择的信息一定要与疫情有关。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观点评论的能力。
谈论角度涉及内容、主题、结构、语言、文学(写作)、疫情(社会价值)等方面。可以赞成也可以否定。
“疫情文学”阅读引发关注,首先是广大读者所处现实境地和心灵境况使然。加缪在《鼠疫》中写道:鼠疫就意味着流放和分离。现实中,不管是湖北各地迫不得已的“静态管理”,还是其他省份的“严防死守”,都令生活具有了特殊性。每当人们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内心往往被焦虑、落寞、恐慌、忧伤填满,而此时的文学阅读,则能给心灵以温情的抚慰。重温“疫情文学”,不仅能通过阅读去体验疫情蔓延时人们所遭遇的不幸,也能领略困境中勇士们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疫情文学”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新感悟,可以倾诉、可以感恩、可以劝告……
这次疫情中,白衣天使的勇敢逆行,志愿者的甘于奉献,普通百姓的理解配合,让全社会真切感受到爱与包容、温暖与善良、慈悲与怜悯……这些关于德行与品质的赞美,在疫情阅读中不再抽象。从“疫情文学”阅读热,也可以看到人类对灾难的深刻反思。一场疫情,提高了人类从社会到个体的危机意识,它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文学是力与美的陪伴。面对疫情,我们当然需要做好防护,但也需要做好精神防护,让自己更从容,让抗疫更有力,希望“疫情文学”更具正能量,并引领社会风尚。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乡土意识的衍生,是一种对过去时空的回忆。过去,中国传统艺术的乡愁表达书写的是个体背井离乡的人生际遇,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使得载负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繁华喧嚣的都市侵占,现代都市人升腾起了回归过去的渴望,乡愁便成为现代人共同的精神症候,具有了集体性的况味。
伴随现代社会的来临,理性得以疯狂张扬,所有相悖于理性的东西或不合理的东西皆被设定为某种必须破除的东西,使得任何伦理学与美学的特性都湮灭于科学理性中。


展开余下试题理性的过度张扬使现代个体与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断裂,传统风俗习惯消解了,传统德性丧失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活动的空间范围,却也疏远了人们与故园的空间维度;而时间维度无限萎缩为眼前、当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眼前而无法想象未来与回顾过去。技术带来的高速度甚至是极速解构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感知,增加了现代生活的变动性。身处理性张扬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产生了漂泊无根感,人们诧异地发现,现代理性阻断了人们的“回乡之路”。
无论是物质空间的变迁还是精神层面的断裂,现代人都处于“家园感”丧失的焦虑之中。在一个节奏加速的时代里,乡愁不可避免地以防卫机制的面目出现。身体和精神皆在异处的人们期待返回故乡以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回望过去获取走向未来的勇气。
(摘编自黄筱茜《“乡愁乌托邦”的影像化表达》
材料二:
乡愁常常郁结于心而少有释怀,电视媒介的开放性与外向性为人们宣泄心中的乡愁提供了渠道。传统文化类节目书写了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这一乡愁表达深深触动了观众。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其中,董卿与杨澜尤为可圈可点,两人皆散发着传统女性的气质,成为母亲形象的现实投影。而嘉宾学者则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以权威身份进行深入、中肯的点评,营造出“父亲在位”的心理情境。观众认同了专家这一仿拟父亲的符号,并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予以接受并内化,进而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身份的认同。
嘉宾学者与主持人构筑了一个仿拟的家庭空间,所表征的正是国家这一父亲形象与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这一稳定结构激发了观众潜藏于血脉中对家国的情感依恋。
中华民族的“根”来源于人们共同的文化基底,共有的文化记忆引发华夏子民共同的乡愁。传统文化类节目精心挑选易与大众记忆产生共鸣的诗词、汉字、京剧与剪纸等符号,联结今昔,努力回溯中华文明旧有的风貌与气质。
询唤集体记忆不是为了保存过去,而是借助岁月留下的痕迹来重构已消逝的时空。传统文化类节目在进行乡愁叙事时,会选择共同记忆中美好的部分,“是对一个被净化了的传统而非历史的叙述”。
人们无法在历史长河中获得片刻的确定感,于是转而求索证明曾经存在,乡愁不失为一种尝试。电视节目无法完整地再现故园生活与离乡漂泊的漫长时光,于是,传统文化类节目乡愁的时间性便寓于空间中,借由空间的转换徐徐展开。传统文化类节目将美轮美奂的舞台再造成故园,重塑成华夏子孙共同认可的空间,使观众感怀故土家园。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对乡愁的书写救赎了现代社会漂泊的生命个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建构的终究只是“拟态环境”,这一虚幻的空间为人们带来的“救赎”只能是想象的精神突围与自我和解。
(摘编自李琦、闫志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叙事及其意义生成》
7. 下列对文中“乡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源自乡土意识,在具有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侵占后,由过去对个体背井离乡人生际遇的表达变成现代都市人对悠闲乡村生活的回忆。
B. 乡愁作为漂泊无根的现代人缓解“家园感丧失”这焦虑情绪的防卫机制,能够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在回望过去中走向未来。
C. 乡愁郁结于心难以排解,传统文化节目中“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的表达形式,以其开放性和外向性为乡愁的纾解提供了渠道。
D. 华夏子民共同的乡愁由共有的文化记忆引发,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常以“净化”后的姿态呈现,节目的乡愁叙事,并不是为了还原历史。
8.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过度张扬,所有非理性的东西都被设定为必须破除的对象,导致了伦理学和美学特性的消失,使现代人处于身心漂泊的境地。
B. 处在科技高速发展中的现代个体,虽然获得了广阔的空间,却也疏远了与故园的空间维度;虽然更能关注眼前,却也失去了对时间的准确感知。
C. 传统文化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常代表着母亲形象的现实投影,表征着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嘉宾学者则扮演父亲的角色,表征着国家这一父亲形象。
D. 传统文化类节目无法完整呈现漫长时光,只能借助再造的空间展现乡愁的时间性,其“拟态性”决定了这一空间无法真正救赎现代漂泊的生命个体。
9. 对应材料一现代人乡愁的两大原因,概括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类节目为宣泄乡愁而采用的针对性方法。
物质空间变迁 ①
精神层面断裂 ②

【答案】7. D 8. B
9. ①建构故园的影像空间,重塑熟悉的故土家园。
②仿拟家庭结构,激发对于家国的血脉依恋。
③呈现各类传统文化符号元素,回归旧有的风貌和气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由过去对个体背井离乡人生际遇的表达变成现代都市人对悠闲乡村生活的回忆”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为“过去,中国传统艺术的乡愁表达书写的是个体背井离乡的人生际遇,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使得载负历史与记忆的村镇空间被繁华喧嚣的都市侵占,现代都市人升腾起了回归过去的渴望,乡愁便成为现代人共同的精神症候,具有了集体性的况味”,并没有说“变成现代都市人对悠闲乡村生活的回忆”。
B.“能够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在回望过去中走向未来”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身体和精神皆在异处的人们期待返回故乡以抵消现代理性带来的消极影响,通过回望过去获取走向未来的勇气”可知这是人们期望的。
C.“传统文化节目中‘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的表达形式,以其开放性和外向性为乡愁的纾解提供了渠道”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为“电视媒介的开放性与外向性为人们宣泄心中的乡愁提供了渠道。传统文化类节目书写了时间序列中故园的事件与状态”。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虽然更能关注眼前,却也失去了对时间的准确感知”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眼前而无法想象未来与回顾过去。技术带来的高速度甚至是极速解构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感知”。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可知,传统文化类节目为宣泄乡愁而采用的针对性方法,从材料二第六段“传统文化类节目将美轮美奂的舞台再造成故园,重塑成华夏子孙共同认可的空间,使观众感怀故土家园”可知,针对物质空间变迁,传统文化类节目建构故园的影像空间,重塑熟悉的故土家园。
而为了应对精神层面断裂,从材料二第三段“嘉宾学者与主持人构筑了一个仿拟的家庭空间,所表征的正是国家这一父亲形象与传统文化这一民族之母。这一稳定结构激发了观众潜藏于血脉中对家国的情感依恋”可知,传统文化类节目仿拟家庭结构,激发对于家国的血脉依恋。
从第四段“传统文化类节目精心挑选易与大众记忆产生共鸣的诗词、汉字、京剧与剪纸等符号,联结今昔,努力回溯中华文明旧有的风貌与气质”可知,传统文化类节目呈现各类传统文化符号元素,回归旧有的风貌和气质。
(二)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八七年的老腔
陈年喜
这是一九八七年。
这是陕西东延最后一个小镇,秦岭金矿陕西权属地集中在这一片。
那一年,我十七岁,这时是高三最后的假期。我的有点残疾的,教了我三年的小学语文王老师,此时正在守岗与下岗之间犹疑:继续上岗,每月只有38元工资,养不活一家人;下岗,则意味着连38元的工资也将失去。他的妻姐在零公里矿区带队背矿,带十个二十个劳力,有时一夜能挣到一两千元,每个背矿的人能分到三十五十元不等。王老师带我们十几个年轻人去给妻姐做脚力,其中大部分是他昔日的学生。


展开余下试题在一个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小集市上,在饭摊背后的荒街里,我听到了一群人的唱腔。一种类似于秦腔的唱腔,但要比秦腔夸张粗放得多。我不知道戏文叫什么,我听懂了其中一段唱词:
骂声韩龙贼奸小,
你此时不亏该吃刀。
近朝来为王我对你表:
我三弟他生来火性焦,
你不该闯了他的道,
打得你见了寡人哭嚎啕。
看穿着体貌,他们显然是当地人,甚至就是这个小集镇上的居户。但这群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唱?为谁唱?我不知道。领头的是一位壮年,三十七八或者四十七八,渐白的头发黝黑的面孔,这是风雨和岁月作用下的中年。他扔掉手里的烟头,从一条长凳上站起来,突然喊一声:“伙计们,吼起来。”吼起来的一群人并没有称手的家伙,他们就地操起棍棒或石头瓦块敲起来,豪气干云,古朴悲壮,像冲锋陷阵,又像呼天抢地。显然,他们并没有刻意为谁演出,也显然没有作好演出的准备。像一阵突然的暴雨,由天空而降。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老腔。
那一年,我还听浩子唱过老腔。
浩子是秦东镇人,过了门前的风陵渡大桥就是山西。秦东一带的黄泛区土地丰阔,浩子家有一片苹果园,水旱两惠,秦东一带的苹果又漂亮又好吃。销路好的那几年,浩子家挣了不少钱,兄弟姐妹都修了平房。后来到浩子娶老婆的时候苹果滞销,滞销到苹果挂在树上熟透了也没人去摘。三轮车拉到果汁厂卖五到八分钱一斤。这样的不景气看不到头,不少人家挖了树,种起了小麦玉米。
近水楼台先得月,浩子开始上秦岭矿山背矿。
背矿是遮人耳目的说法,矿石金贵,各个矿口都有自己的运输渠道,根本不用人背。背矿就是盗矿。浩子单人独马,抗不住同行的坑蒙和矿警的打击,投入了我们的队伍。虽然被领头的五五抽成,但人不亲,账清白。大本营屯扎在杨寨岭上一口废弃的矿井里,二十多人把一口竖井建成了碉堡,上下七八层,如同蒸屉,明暗通道无数,进可攻,退可守。
那一夜,我们选择的矿坑是13坑的3号采场。
3号采场近于空场,显然已经开采许久了。采场呈四五十度斜坡,像一个巨大的倾斜的篮球场。边沿上的矿茬厚薄不等,有两米厚度的,有尺许厚度的,矿体在手电照耀下亮光鳞鳞。那是硫体和铅花。矿体上有许多未爆破彻底的残孔。显然是才爆破不久,采场周边尚有烟尘,空气浓稠而灼热,地上一层矿石。领头的喊:“快装矿。”接夜班的工人快上班了,必须在他们到来前装好矿石离场。
大家取下腰后的编织袋,疯了一样装矿石,不一会儿,地板就像水洗过一样干净。
领头人喊:“差不多的快背走,不够的快打矿。”
留下的人,围住一支矿柱,有一个人轮起大锤拼命地砸。这是一支四五个人合围粗的矿柱,上面硫点密密,硫体呈线状缠绕,看得出品位相当高。矿柱承担着天板的支撑作用,由于压力的巨大作用,每一锤上去,矿石都会“哗”地落下一片,大伙疯了一样抢。
突然,轰一声,出事了!
一块天板落下来,一张芦席似的覆盖住了轮锤的人。石头一米厚,丈余见方,人不见影了,只见血沿着下坡的方向流下来。
天亮时,尸体终于弄到了杨寨岭。领头人说:“埋了吧。所有矿石卖的钱,都给他老婆带回去。”大家分头去选风水好点的地方,有人找锹挖坑,有几个去山下买白布和芦席,有人去处理矿石。
只有浩子没动。他守着死去的人,一语不发。突然,他唱了起来,唱得天崩地裂,山岳倾倒。有懂得的人说,是老腔:
将令一声震山川,
人披衣甲马上鞍,
大小儿郎齐呐喊,
催动人马到阵前。
头戴束发冠,
身穿玉连环,
胸前狮子扣,
催开青鬃马,
豪杰敢当先。
……
这样冷的天气,没有人知道浩子为什么要唱这种内容与眼下情景毫无关系的老腔,他唱了一曲又一曲,直到嗓子哑下去,像喉管撕破了,再也发不出声了。领头人静静看着他唱,抽着烟,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我的印象里,渭北习俗送亡人上山时,似乎不是唱老腔,是唢呐锣鼓。
十年后,我独自一人到了华山西峰。
同样是冬天,游客寥寥。
这就是传说了千年的沉香救母的地方。唐朝人张侨问“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说的正是这里。翠云宫前,有无数巨石状若莲花。有一块大石中间裂开,真如斧劈似的,据说这就是沉香的教母的斧迹。西峰远看是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那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据说是山川和人间日月的缩影。天地间,没有一事一物不峥嵘。
登西峰极目远望,四周群山起伏,云霞浩荡,周野屏开,黄渭曲流。苍山如怒,天地无涯。远远地,仿佛可以看见黄河那边的山西,仿佛看到了玉带一样的黄河上,风陵渡大桥隐隐现现。桥的这头即是秦东,浩子的家乡所在。听说他从矿山回去后大病一场,后来也没有成家;再后来,住进了华山脚下某著名精神病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那天突然就想有多年没听到老腔了,据说这儿独有的唱腔已几近绝声,没几个人会了,它们似乎正向着现代生活的反方向走,即将消逝在西边的落日里。
我又突然想, ?沧海桑田,云翻雨覆,谁能将之消弭?
(节选自《微尘》,有删改)
10. 概括浩子的形象特点。
11. 有人认为“克制”是陈年喜散文的一大特点,试结合画线句简析。
12. 文中两处引用老腔唱词有什么共同的效果?
13. 综合全文,在文末的横线上续写一个问句,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答案】10. ①生活困苦,被迫背矿谋生。②性格单纯,缺乏生存经验。③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④不矫饰,有生命的自然与本真。⑤敏感,脆弱,承压能力差(逃避现实)。
11. ①从情感表现看,作者没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也不作价值判断或展开议论,融感情和态度于冷静的描述。②从语言表达看,作者极少用形容词强调,多用客观性的名词和动词,交代事情的发生、处理的结果和众人的言行,近乎素描勾勒。③从描述过程看,不着力描写坍塌、伤残、死亡的具体过程(或:叙述节奏快,不描写坍塌、伤残、死亡的具体过程),选用坍塌、石头、流血,暗指死亡,避重就轻,意在文外。
12. (1)详引老腔唱词,丰富文章内容。(2)唱词情境感强,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感,突出老腔慷慨激昂的特点,映衬当地百姓豪气、古朴的性格特点,便于表现当地百姓的生存状态。(3)结构上点题(或:前后形成呼应)。
13. (1)续写:眼前的华山,黄土上的人生,不就是一曲苍凉峥蝶的老腔吗?
(2)理由:①符合行文的逻辑(符合行文的结构安排,或更明确为“前后照应”)。紧承上一段的“老腔似乎消失”,所以此处“我又突然想”的当是“老腔不灭”并为末句铺垫;据下文“之”则可以明确“之”的指代对象(浩子或群体、华山西峰、老腔等)。②表达主旨需要。老腔峥嵘,西峰巍峨,寄寓作者对黄土上如微尘的底层人当不屈服于命运的期待。③艺术表达更为深沉蕴藉。华山、人生、老腔在此融为一体,含蓄形象,更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2届浙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