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不仅关涉价值判断,而且关涉世界的运作方式。认知语言学家彼特·哈得指出,语言规范具有评价性和构成性双重角色。语言规范的构成性体现为社会成员彼此在共同活动中的角色。如同足球比赛需要依靠双方队员对比赛规则的共同遵守一样,交际双方需要共同遵守语词所表达的语义。这种构成性角色多体现为所有言语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它基于个人认知系统,又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倘若交际双方任意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的理解,就如同足球队员坚持用手接球一样,语言就会不复存在。 语言规范的评价性体现为人们对事物好坏和对错等的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好坏之评价,语言学家对名人演讲的用词有恰当与不恰当之评价。与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不同,评价性角色具有主观性,它往往与威望、规范相关联,标准和非标准的区分是其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分恰恰道出了语言规范和变异的问题。语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对其规范的偏离,即发生了语言变异。但语言变异也依赖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解和构建,规范和变异共存是语言的基本生态。因此,语言规范的双重性角色体现了其两面性,即构成性和评价性,前者关涉社会的运作方式,后者关涉价值判断。 (摘自马俊杰《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8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对于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展现国家文化的魅力。 B.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C. 当前仍存在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不充分的现象,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还不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不够规范。 D. 《意见》的主体部分,紧跟时代潮流,制定了2025年到2035年的目标,明确了加强新时代语言工作的五项任务和十五项重点举措。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文字是事业发展的记录仪,也是观察时代的显微镜,加快推进其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B. 语言至少在个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结构两个层面上本体性存在,因此,语言规范就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 C. 交际双方某一方只坚持自己对词义理解,就像篮球队员坚持用脚踢球一样,违背了语言规范的评价性角色特点。 D. 导演对演员的台词用语进行反复磋商、修改,直到感觉非常规范妥帖才行,体现了语言规范的构成性角色特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新时代语言工作的具体任务和举措”的一项是( ) A. 面向语言文字工作战线干部、大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行业系统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 B. 完善语言文字规范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标准体系,做好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评测认证等工作。 C. 强化对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D. 传承发扬中华语言文化、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展现国家的文化实力、魅力和民族凝聚力。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收录了“低碳”“粉丝”等网络词汇;而有不少行业却推出了行业不规范或禁忌用语,如“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语)等。请结合“语言规范的双重角色”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展开余下试题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标语鼓舞战士,而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赢得拥护。 B. 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C. 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D. 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点出“盈眼皆为绿色”,突出井冈山无处不在的绿意,巧妙地引出了井冈山满山的红。 B. 文中引用伟人和学者的话,突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 C.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顺畅自然。 D.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8.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9.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孝文皇帝①讳宏,献文皇帝之太子也,母曰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生于平城紫宫。帝洁白有异姿,绰然有人君之表,献文尤爱异之。 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时,献文患痈,帝亲自吮脓。五岁受禅,悲泣不自胜。献文问其故,对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甚叹异之。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悖睦九族,礼敬俱深。虽于大臣,持法不纵,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覆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 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帝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修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令平也。”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军事须伐人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人苗稼无所伤践。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 爱奇好士,情如饥渴。待纳朝贤,随才轻重。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又少善射,有膂力,年十余,能以指弹碎羊髆骨;射禽兽,莫不随行所至而毙之。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节选自《北史·孝文帝纪》) [注]①孝文皇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才藻富赡/好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B.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C.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D.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戊申,戊是天干之一,申是地支之一,干支相配可以纪年,也可纪月纪日。 B. 受禅,是古代皇室册封太子或皇帝易位所举行的隆重仪式,文中指前者。
展开余下试题C. 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设七庙,诸侯设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D. 释义,文中指佛教经籍的要义,“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文帝的母亲李夫人被封为文明太后,对孝文帝管教极严,曾因宦官说孝文帝的坏话而鞭打孝文帝,孝文帝并不申辩。 B. 孝文帝工作勤勉,尚书所奏的案牍,他多数亲自审阅,大小百官的工作,他也留心观察,各种大型祭祀亲自参加以示诚心。 C. 孝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认为国君要有所畏惧,不能作威作福,所以常常叮嘱史官真实地记录国家之事,不要有所忌讳。 D. 孝文帝征讨和巡防时,不浪费人力财力,所有修造力求简化实用,因军事需要砍伐百姓的树木时,会留下丝绢作为酬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 (2)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14. 拓跋宏谥号“孝文”,请结合其待人接物、修身治国等生平概括谥号中含“文”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黄花馆 【唐】杨发 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 年年为客路无尽,日日送人身未归。 何处迷鸿离浦月,谁家愁妇捣霜衣。 夜深不卧帘犹卷,数点残萤入户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稀疏的“槐叶”和“暮蝉”“霜衣”等意象可知,诗中描写的是秋末时节之景。 B.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押平声韵,音韵和谐,自然贴切,算得上是工对。 C. 夜深时分,卧帘犹卷,诗人仍无法入睡,想象有几只萤火虫从门户飞入。 D. 本诗选取典型意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个人感情。 16.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一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看见团结合作的希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虽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的大背景下,虽然个别国家______设置障碍,但是,中国以一场______又充满温情的冬奥会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包括来自五大洲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70多位官方代表,来华共襄盛举……正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______的那一幕:冰雪五环下,写有所有代表团名字的一朵朵“小雪花”,共同构建成一朵“大雪花”,彰显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国际关系中,体育运动有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乒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如今,在北京冬奥赛场上,不同肤色、种族、国家的运动员同场竞技,演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动人故事,也凝聚起世界各国一起迎风雨、一起向未来的磅礴力量。通过赛事转播,使全球观众目睹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顺利完成,这正是全人类共同期盼的图景,也是“更团结”的现实写照。 正如肯尼亚国家奥委会项目和行政主管托尼·卡鲁鲁所说,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展现的团结合作精神______。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必将提振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信心。它是一座温暖的灯塔,给全世界数十亿人民带来希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处心积虑 精彩绝伦 感人至深 弥足珍贵 B. 殚精竭虑 精彩绝伦 催人泪下 难能可贵 C. 殚精竭虑 独一无二 感人至深 难能可贵 D. 处心积虑 独一无二 催人泪下 弥足珍贵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赛事转播,全球观众看到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正在举办。 B. 通过赛事转播,全球观众看到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 C. 通过赛事转播,使全球观众看到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 D. 通过赛事转播,全球观众耳濡目染了一届团结、励志、拼搏、温情、和谐的冬奥盛会。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___①___,虽然都是强风把地面大量的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造成的,但扬尘或浮尘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 ),它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 沙尘暴现象古已有之,古籍文献主要以“大风霾”“风霾”“沙霾”“尘霾”等称之。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里记载:“风而雨土为霾。”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对“霾”的解释为:“风雨土也。”这里所说的“霾”其实就是沙尘暴,与现在常讲的“雾霾”有所不同。___②___,一是内因:充足的沙尘来源。二是外因:大风过境时提供的强大动力。 沙尘暴不仅地域特征明显,___③___。在时间上,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次数占到全年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又以3~4月最为频繁,几乎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风速较大,雨季未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裸露的沙土变得松散,易于扬沙起尘。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水平能见度则小于1千米则是沙尘暴天气 B. 水平能见度则小于1千米的是沙尘暴天气 C. 并且沙尘暴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则小于1千米 D. 而沙尘暴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则小于1千米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 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