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50 2022-06-17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屈原列传》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
五莲一中2019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1)
编制人:庄晓珍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第11课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一、 课前检测
1.《赤壁赋》中用“ , ”写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2.苏洵把“荆轲刺秦王”写进《六国论》中,“ , ”以此表明刺客与燕国灭亡关系。
3.《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5.苏轼《赤壁賦》中,连用两个比喻句“ , 。”借客人之口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微不足道,吐露哀伤之情。
6.《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论述齐国灭亡的根源的句子是: 。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 ”。
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 的结论。
二、重点实词释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应对的言辞)。入( )则与王图议( )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 )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 ),争宠而心害( 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强取为己有 )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夸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 眼睛 )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公正无私之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 )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难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着矣。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趣)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得 到)世之滋垢,皭( )然泥( )而不滓( )者也。推( )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 )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 )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 )去( )秦,厚币( )委( )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 )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 )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浏览完整试题
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楚。”如楚,又因( )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 )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 )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 )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 )秦,竟( )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 )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 )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 )君兴( )国,而欲反覆(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 )以自为( ),举贤( )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 )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 )惑于郑袖,外( )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身客( )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 )发行吟泽畔,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 )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誧( )其糟而啜( )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能以皓皓( )之白,而蒙世之温蠖( )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 )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 )以削,数十年竟( )为( )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 )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 ),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 )矣。”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博闻强( ),明于治乱,( )于辞令。
翻译: 。
2.故( )愁( )思而作《离骚》。
翻译: 。
3.其文约,其( )微,其志洁,其行廉。
翻译: 。
4.其称文小而其( )极大,举类( )而( )义远。
翻译: 。
5.自疏( )( )污泥之中,蝉(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 ),( )然( )而不( )者也。
翻译: 。
6.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翻译: 。
7.其存君兴国,而欲( )之,
翻译: 。
8.屈原至于江滨,( )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
翻译: 。
9.人又谁能以身之( ),受物之( )者乎
翻译: 。
10.明道德之广( ),治乱之条贯,( )不毕见。
翻译: 。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翻译: 。1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翻译: 。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3.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4.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 , 。
展开余下试题
6.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10.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
六、本课需要积累的文化常识
七、本课易错字词积累(每个写三遍)
五莲一中2019级高三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1)教师版
编制人:庄晓珍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第11课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默写。2、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赤壁赋》中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经过月亮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2.苏洵把“荆轲刺秦王”写进《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以此表明刺客与燕国灭亡关系。
3.《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4.《陈情表》中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5.苏轼《赤壁賦》中,连用两个比喻句“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借客人之口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微不足道,吐露哀伤之情。
6.《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论述齐国灭亡的根源的句子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
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结论。
二、重点实词释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应对的言辞)。入( 对内)则与王图议(计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 ),争宠而心害( 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强取为己有 )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夸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 眼睛 )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公正无私之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 )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难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着矣。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趣)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得到)世之滋垢,皭(清白、洁净)然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 …以后)绌( 通“黜”,被罢免官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通“纵”,合纵)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同“佯” 假装 )去( 离开 )秦,厚币( 礼物)委(呈现)质(同“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如果)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 欺骗、欺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 第二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动词,到,去 )楚。”如楚,又因( 趁机 )厚币用事者(掌权的人)臣靳尚,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约为婚姻 ),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 像虎狼 一样凶狠 )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 为什么)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趁机)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通“纳”,接纳 )。复之( 动词,到)秦,竟(终于)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 责备)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 希望)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思念)君兴( 振兴)国,而欲反覆(回归)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才之人),莫不欲求忠( 忠诚的人)以自为(帮助自己),举贤( 贤能的人 )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续,连接),而圣君治国( 安定太平的国家 )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在国内 )惑于郑袖,外( 在外)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 ),亡其六郡,身客( 名词作状语,像客人那样 )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展开余下试题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说坏话)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放逐,流放)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通“披”,披散)发行吟泽畔,颜色(脸色)憔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全)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被)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誧(吃)其糟而啜(喝)其醨(薄酒)?何故怀瑾握瑜(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洗头发)者必弹冠,新浴(洗澡 )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洁净的身体),受物之汶汶( 污浊的样子 )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 怎么 )能以皓皓(皎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尘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 这)徒者,皆好辞(文辞,这里指文学)而以赋见称。然皆祖(效法)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 一天天的)以削,数十年竟( 终于)为( 被 )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到某地去)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将生死同等看待),轻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又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矣。”
三、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2.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是极博大的,列举的事例浅近,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在尘世的外面,不为世俗的污垢所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7.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屈原思念君王,想回归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
8.屈原至于江滨,( 被 )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国家的措施,没有不透彻明白的。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12.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秦惠王很担心这件事,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四、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6.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10.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_,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_,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六、本课需要积累的文化常识
上一篇:
《过秦论》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
下一篇:
《兰亭集序》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屈原列传》”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