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92  2022-06-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
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3)(教师版)
第23课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晋侯、秦伯围郑,以(连词,因为)其无礼(以礼相待,礼遇)于晋,且贰(有二心,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一定)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干)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越国以鄙(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雄厚),君之薄(削弱)也。若舍(放弃)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满足)之有?既东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它的边境)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签订了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就)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以乱易(取代,代替)整,不武。吾其(还是,表示祈使)还也。”亦去(离开)之。
二.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偏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庸俗,浅陋)
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边邑,边远的地方)
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庸俗,浅陋)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庸俗,浅陋)
⑸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看不起,轻视,鄙视)
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名词的意动,把……当作边邑)
⑺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俗,浅陋)
(8)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粗俗
2.朝: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⑦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⑴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拜见)。(《过秦论》)
⑵序八州而朝(使……朝见(天子))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⑶朝(早晨)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⑷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见(天子)),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⑸逮奉圣朝(朝代),沐浴清化。(《陈情表》)


浏览完整试题⑹朝(早晨)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⑺相如每朝(朝见(天子))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开济老臣心。(《蜀相》)
⑼成语“班师回朝(朝廷)”“朝(早晨)秦暮楚”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早晨
(2)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早晨
(3)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早晨
(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早晨
(5) 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使……来朝见
(6)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齐桓晋文之事》朝廷
(7)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早上
(8)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谏逐客书》朝堂
(9)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朝廷
(10)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朝廷
(11)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早上
(12)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桂枝香•金陵怀》朝代
(13)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游园》早晨
(14)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一日,一天
(1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早晨
(16)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早
(17)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早晨
(18)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朝拜
(19)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使……来朝见
(20)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日、天
(21) 朝搴附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早晨
(22)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早上
(23)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早晨
(24)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早上
(25)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朝代
(26)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朝代
(27) 少仕伪朝《陈情表》朝代
(28)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早晨
(29)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朝见(天子),上朝觐见天子
(30)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早晨
3.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借口)。(《季氏将伐颛臾》)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鸿门宴》)
⑶沛公曰:“今者出,未辞(辞别,告别)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回避)小让。(《鸿门宴》)
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体的一种)
⑹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辞别,告别)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⑺臣以供养无主,辞(推辞,不接受)不赴命。(《陈情表》)
⑻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辞别,告别)者(《报任安书》)
⑼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言词,词句)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
⑽成语“在所不辞(推辞,不接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托辞,借口)”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辞别
(2)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谦逊
(3)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应对的言辞
(4)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文辞
(5)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文辞,这里指文学
(6)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文辞
(7)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供词,口供
(8)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燕歌行并序》辞别
(9)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离开
(10)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辞谢
(11)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辞谢
(12) 《归去来兮辞并序》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
(13)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辞别
(14)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推辞
(15)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推辞
(16)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推辞
(17)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告辞
(18)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回避
(19)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告辞
(20)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告辞
三.翻译句子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3.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翻译: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6.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展开余下试题7.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四.文化常识积累
1.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秦穆公的“公”,是他们的谥号而非爵位。
3. 关于“公”的爵位与称谓。(1)爵位: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天子把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赐予每个等级一个爵位名称,即注释后半句所说的“公、侯、伯、子、男”。“公”就是第一等的“爵位”名,即“公爵”,简称“公”。(2)称谓:第一种情况,诸侯在国内也被称为“某某公”,这时的“公”不是爵位,是一种尊称,即我们说的诸侯可以通称“公”——这也是臣下尊君的一种通用称号,后来人们对尊敬者称“周公”“张公”等等,就是这个道理。第二种情况:诸侯生称爵,死称“公”。死后所称的“公”就是后人常说的“谥号”,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就属于此类。
4. 相关成语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含褒义;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欢晋爱”“秦晋之缘”。
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3)(学生版)
第23课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 )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 )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 )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 ),君之薄( )也。若舍( )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 )君焦、瑕,朝济( )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偏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鄙视。
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
⑵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
⑶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⑷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⑸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
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
⑺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8)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
2.朝:①早晨;②一日,一天;③朝见(天子);④朝廷;⑤拜见;⑥朝代;⑦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⑴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 )
⑵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
⑶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
⑷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
⑸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
⑹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
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⑻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
⑼成语“班师回朝( )”“朝( )秦暮楚”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
(2)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
(3)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并序》( )
(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
(5) 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 )
(6)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齐桓晋文之事》( )
(7)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
(8)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谏逐客书》( )
(9)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 )
(10) 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
(11)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
(12)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桂枝香•金陵怀》( )
(13)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游园》( )
(14)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 )
(1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
(16)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 )
(17)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 )
(18)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 )
(19)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
(20)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 )
(21) 朝搴附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
(22)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
(23)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孔雀东南飞》( )
(24)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 )
(25)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
(26)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
(27) 少仕伪朝《陈情表》( )
(28)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
(29)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项脊轩志》( )
(30)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


展开余下试题3.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⑦托辞,借口。
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
⑵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⑶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
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回避)小让。(《鸿门宴》)( )
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⑹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
⑻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书》)( )
⑼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 )
⑽成语“在所不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解释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2)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3)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
(4)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
(5)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
(6)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 )
(7)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
(8)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燕歌行并序》( )
(9)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孔雀东南飞》( )
(10)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
(11)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
(12) 《归去来兮辞并序》( )
(13)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
(14)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
(15)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
(16)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17)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
(18)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
(19)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20)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三.翻译句子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

3.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翻译: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翻译: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

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

7.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翻译:

四.文化常识积累
1.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秦穆公的“公”,是他们的谥号而非爵位。
3. 关于“公”的爵位与称谓。(1)爵位:周代的所谓“爵”,就是周代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在法律制度上的规定,周天子把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赐予每个等级一个爵位名称,即注释后半句所说的“公、侯、伯、子、男”。“公”就是第一等的“爵位”名,即“公爵”,简称“公”。(2)称谓:第一种情况,诸侯在国内也被称为“某某公”,这时的“公”不是爵位,是一种尊称,即我们说的诸侯可以通称“公”——这也是臣下尊君的一种通用称号,后来人们对尊敬者称“周公”“张公”等等,就是这个道理。第二种情况:诸侯生称爵,死称“公”。死后所称的“公”就是后人常说的“谥号”,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就属于此类。
4. 相关成语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含褒义;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欢晋爱”“秦晋之缘”。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烛之武退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