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216  2022-06-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总复习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6]
《我与地坛》复习案
《我与地坛》复习案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1967年初中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集《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2022年3月5日,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史铁生瘫痪后,常一个人跑云家门附近的地坛独处,默默舔舐着心灵的伤口。其母担心儿子想不开,时时暗地跟随,又怕被儿子发现,是最苦的母亲。
【字音】
坍圮(tānpĭ ) 熨帖(yù)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隽永(juàn) 倔强(jué)
嘈杂(cáo) 假期(jià) 玉砌雕栏(qì)独处(chǔ) 捋着(lǚ) 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颓tuí墙 恪kè守 教诲huì 猝cù然
思考:本文两部分各写了什么故事?
答:第一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其中,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第一部分解读】
1阅读1-3段: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写景、叙事和抒情作了铺垫。
2作者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心境如何?
答: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心境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
3读第3、5两节,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衰败、荒芜而又生机勃勃。(荒芜而不衰败)
4“我”与“地坛”有何相似点?
答:地坛荒芜冷落,是被人遗弃的古园;我失魂落魄,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5第三段写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样的感悟?
答: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这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清了真正的自我。
6第五段感悟:
(1)小昆虫、草木生生不息的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2)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寻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7第七段感悟:
生命的种种状态——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即便外在的环境再恶劣,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人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着,才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浏览完整试题8六个“譬如”句,说明虽然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身可以残,志不残。
9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1)衬托作者的心境;(2)为作者的思考背景,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2)景物描写本身就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
【第二部分解读】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母亲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和“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你如何评价这份爱?
答:(1)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备,帮助我上车……表明母亲对儿子的理解。(2)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表明母亲对儿子的担忧。(3)这份爱理智而深沉。
4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深意:“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答:这句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1)“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2)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并非独立完成,其中一直有母亲的精神支持;而且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3)这句与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5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答:因为“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而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形于神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梦,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6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母亲的爱给了儿子什么启发?
答:读懂了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启发: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
7文章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一写母亲,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答:(1)二者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2)地坛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8从总体上看,课文一、二部分所写的对象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1)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给了作者积极的生命感悟。(2)母亲坚忍、毫不张扬的爱给了作者坚强地生活下去的勇气。
【本文总结】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配套练习一】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窥看(kuī) 祷告(dǎo) 猝然(cù)B.炫耀(xuàn) 坍圮(pǐ) 譬如(pì)
C.渗透(shèn) 倔强(jiàng) 恪守(kè)D.熨帖(yù) 隽永(juàn) 教诲(huǐ)
5.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生命的高贵,作者从中获得了灵魂的皈依。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文中的地坛既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也是作者的灵魂栖居地。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一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E.“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致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6.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缘分 沧桑 翅膀 按排 B.镇静 清纯 嘱咐 羡慕
C.清晰 恍惚 羞涩 安祥 D.步履 坦率 意蕴 竟相
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展开余下试题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
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蜂窝”。
D.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
【配套练习二】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坍圮(qǐ)  蜕(tuì)  玉砌雕栏(qì)
B.窸窣(sū) 嘈杂(cáo) 譬如(pì) 恪守教诲(kè)
C.熨帖(yù) 隽永(jùn) 猝然(cù) 亘古不变(ɡèn)
D.玉砌(qì) 倔强(jiànɡ) 角落(jiǎo) 肆意雕琢(s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截瘫  按排  颓墙  一溜阴凉 B.忽悠 瞬间 余暇 声名狼籍
C.荒僻 坚忍 祈祷 历尽苍桑 D.淡褪 坐落 安详 飘摇歌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B.作为朝鲜的邻邦,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战事,所以它们不会像朝鲜战争时那样支持朝鲜以武力改变现状。
C.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被创造出来了,拓宽了诗的题材范围,提高了诗的表现技巧,对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在一次接受网上访谈时,中国石化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明确否决舆论认为的中国石化“垄断”这一指责,称公司近年来的效益有相当一部分作为税收上缴给了国家,另一部分被用作红利分给了投资者,剩余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发展建设。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铁生是中国现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B.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集《病隙碎笔》等。
C.史铁生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既富有文学性,又富有哲理和幽默感。
D.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7.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说那些小昆虫和自己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因为作者当时对人生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小昆虫一样可怜。
B.选文第二段文字的最后两处引文把园子描写得形象生动,园子可以说充满生机。
C.选文第二段和前面的有关描写有机结合,突显“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同时为下文的生命感悟做铺垫。
D.“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向作者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缤纷的生命世界,使作者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都有存在的理由,都呈现出它们自身的价值,触景生情,作者因自己的残疾而感到悲伤。
标签:统编版 高一 总复习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我与地坛》”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