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61 2022-09-0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
双鸭山一中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15=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何为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阿Q、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柳青笔下的梁生宝、路遥笔下的高加林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经典记忆。
创造乡土文学经典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步入新时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正在发生着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推进,奏响着时代的强音。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文学之笔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创作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无愧于新时代的乡土文学经典,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学经典?
首先,要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广大乡村正在经历着一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当代作家可以创作都市职场小说、历史题材作品、奇异玄幻文学、“心灵鸡汤”散文等等,但也应更多去关注乡土文学创作。要主动更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洞悉时代动向,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从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汲取灵感,给予全景式、多方位、立体化的艺术呈现和深刻反映,创造有深刻洞察力、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乡土文学经典。其次,要重在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也就决定了作家创造乡土文学经典要以彰显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作家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认真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文学之笔记录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的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风尚,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彰显中国精神贯穿于乡土文学经典创造始终,以此启迪思想、陶冶精神、温润心灵。再次,要继承传统与坚持创新相结合。中国百年乡土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其“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一直以来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继承。百年乡土文学艺术探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后世乡土文学书写提供了多重表现空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时代作家要继承五四以来的现代乡土文学优良传统,广博吸纳、融通中外、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努力使乡土文学题材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新时代乡土文学生产创造的多样可能性,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审美风范。最后,要追求作品的经典品质。作家要强化乡土文学经典创造意识,要积极在体裁、题材、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开拓,善于调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百花齐放”的乡土文学经典。无论宏大叙事,还是日常生活书写,乡土文学要描写人间气、烟火味,要写出真正醇厚的乡土味。
浏览完整试题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这是一个需要经典、呼唤经典、再塑经典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我们期待新时代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摘编自黄高锋《新时代呼唤更多乡土文学经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思想性、审美性、艺术性、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B.增强对中国乡土社会时代变革的把握力需要作家们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乡土大地,注重向现实深处开掘。
C.创作当代乡土文学经典,要继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要推陈出新,使作品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D.新时代的作家要强化集体意识,潜心创作乡土文学精品力作,特别是为时代立传的乡土文学经典之作,这是其责任与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直入正题,提出中心论点“面对……乡土文学经典”,呼应标题,引发下文的议论。
B.文章第二、三段阐述“何为经典”“创造乡土文学……内在要求”时采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
C.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逻辑顺序行文,而第五段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D.文章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论述都是为了阐述并强调经典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才有可能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学经典。
B.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也要遵循“百花齐放”的创作方针,但是应当以表现乡土变革中的中国精神为根本旨归。
C.不断积极丰富和开拓体裁、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乡土文学创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D.新时代期待作家创作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的乡土文学经典,意味着其应当放弃诸如现代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
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
……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
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
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义回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他内心五味杂陈。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四月,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半信半疑的人们又问,“大刀阔斧”怎么理解呢?
测量队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了秉昆父亲周志刚,周志刚虽然没享着大儿子的福,全光字片的人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光字片的大救星啊!男人们聚到周家,想知道对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造究竟何时开始?将改造到什么程度?光字片的人家也能过上享受燃气灶和自来水的生活吗?
对于他们的探问,周秉昆一句也回答不了。他已经好久没见到哥哥了。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建筑大军的载人卡车彩旗招展。光字片的青年闻讯后,骑着自行车迎接,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展开余下试题
虎皮冈那边,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
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
有人说:“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他们都有等着看笑话的意味。
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站在一辆小卡车上,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我从小到下乡前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周家三个儿女,没有什么瞒得了光字片的人。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
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老了,快到退休年龄了。
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
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这些语言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回来任职也有疑惑。
B.对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从奔走相告,到相约去秉昆家聊天,后来再一拨接一拨去周秉昆家打听情况,他们从高兴到关注,再到质疑。
C.周秉义在光字片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这样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
D.周秉义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着重塑造的党的干部形象的代表,周秉义既有英雄主义情怀,也有务实为民的作风,其形象非常鲜明。
5.《人世间》塑造的周秉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6.《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有两个关键词——“温情”和“有情有义”。你是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情”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6分)
二、古诗文文阅读(19+9+20=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道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溪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B.“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C.“善哉乎鼓琴”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夫城固不能自守”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C.周威公向宁子询问选取士人的方法,宁子指出要尊重士人并关注士人的处境,帮他们摆脱窘境,让他们好好生活,起用他们,就能赢得士人。
D.在回答“士人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宁子以楚国国君得罪楚傒胥、丘负客、苗贲皇、上解于、伍子胥这五个士人逃到晋国的例子,强调了士人的重要性。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展开余下试题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陆游的朋友。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形象地描绘了梦境中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表现了壮心不已,渴望为国献身之情。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是词人由“不知何地的梦境回到现实后的联想。
D.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突出了冷清凄凉的环境氛围,以此衬托作者的悲苦心境。
12.比较这首词的末尾一句与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异同。(6分)
(三)、课内基础知识(20分)
13.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面临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困难。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2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唯赤则非邦也与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5.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2分)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莅临
C.罔民而可为也 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疾病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旬余,杖至百 B.常以身翼蔽项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籍吏民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则思三驱以为度/又试之鸡 B.大王来何操/以吾一日长乎尔
C.若属皆且为所虏/百姓之不见保 D.莫之能御也/客何为者
三、语言基础知识运用(6+6+6=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 ① :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无足轻重,而他使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名噪天下,因为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 ② ,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惮——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 ③ 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是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务劳动带来秩序感。秩序感是自我管控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周边事物建设有机联系。人都有天生的内在秩序感,中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亦包含“秩序”的要素。当两者同频共振、______时,中小学生的内在秩序感会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巩固,从而促进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家务劳动厚植家国情怀。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齐家就是从自身与家庭开始的。对中小学生来说,为家庭服务,就是在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如果连小小居室都无法打理得当,又怎么会有日理万机的______和处理大事的______?家务劳动是中小学生完成由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的纽带,是其人生之路的开始。家务劳动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会帮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______,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难解难分 不辞劳苦 指挥若定 盖世之才
B.难解难分 在所不辞 运筹帷幄 栋梁之材
C.融为一体 在所不辞 指挥若定 盖世之才
D.融为一体 不辞劳苦 运筹帷幄 栋梁之材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秩序感是自我管控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与周边事物建立有机联系。
B.秩序感是一种自我管控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周边事物建立有机联系。
C.秩序感是一种自我管控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与周边事物建立有机联系。
D.秩序感是一种自我管控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与周边事物建设有机联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 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 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 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作文(60分)
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当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考出好成绩。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也走在自己的人生赶考路上……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上一篇: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黑龙江省双”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