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95 2022-10-0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诗词赏析非传统题型专练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届二轮专题复习
诗词赏析非传统题型专项突破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定风波》词句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为后面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的精神张本。
B.“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莫听”是没有人听之意,风雨“穿林打叶”而“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C.“何妨”是不妨的意思,“吟啸”是吟咏长啸的意思,“徐行”是慢步走。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样徐步前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D.“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是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词人在潇洒镇静中的倔强、抗争之心。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舂陵迎阳亭
(南宋)赵师侠
西风又老潇湘树。翩翩黄叶辞枝去。斜日淡云笼。溪山烟霭中。危阑闲独倚。縠浪①连天际。残角起江城②。书空征雁横。
苏幕遮•怀旧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縠浪:波浪。②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菩萨蛮》上阕写亭中所见之景。西风、黄叶、斜阳、溪山、烟霭,构成一幅凄凉、萧瑟、朦胧的秋日黄昏景象。
B.《苏幕遮》上阕写辽阔多彩的秋景。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淼淼秋水、翠色寒烟,壮丽阔远,顿生衰飒悲苦之感。
C.《菩萨蛮》下阕三、四两句,诗人身处舂陵,见征雁横空,隐约听残角之声,视听结合,更添中原难复的家国愁绪。
D.“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4.“闲独倚”的“闲”与“休独倚”的“休”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叔同是著名的音乐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美术教育家,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B.《送别》是李叔同1914年在上海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有一种凄美之感。《送别》表现的既是一种现实的情感,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本身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和民间化倾向。
C.意象就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几千年来,经过无数文人的使用,意象又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长亭、古道、芳草等已积累了较为固定的表示离愁的美学含义,不再表示其他含义。
浏览完整试题
D.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最后以“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正因为相距遥远,所以日后只能在梦境中互道思念。
6.这是一首现代人写的诗,但却具有古韵。请结合诗歌,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古韵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①,荒烟依旧平楚②。招魂楚些③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当年箫鼓:汉武帝曾率百官至水边巡祭,箫鼓喧天,热闹异常。②平楚:远树(远望树梢齐平)。楚丛木。③些:语气词。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7.下列每组诗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最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B.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D.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某班学生将《孔雀东南飞》改编为话剧,在“自挂东南枝”一幕中,为焦仲卿设计的人物独白就是这首词,你认为这样设计是否恰当?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①•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三句以眼前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内心无所适从的惆怅之情。
B.“可堪”两句运用寓情于景、视听结合的艺术手法,选取典型意象,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
C.词人遭遇贬官,朋友寄赠的礼物和书信本应令他高兴,事实上却引发了他更浓的思乡怀旧的愁绪。
D.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感情变为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积恨的沉重坚实、无法消解。
10.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并把它写在扇面上。这两句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鹊桥仙
(宋)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后世有人认为他“披羊裘垂钓”仍有钓誉之嫌。
1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父不离手的工具和服饰。
B.“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隐居生活的完全否定。
C.“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D.下片三个“潮”字句构成排比,累句如穿珠,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渔夫作息有序的生活图景。
12.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
参考答案:
1.B
2.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小见大,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堪不帐〕刂菔薪现醒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没有人听”错误,“莫听”是“不要听”之意。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本诗中小序“沙湖道中遇雨”交代了主要事件,本是生活小事,作者却能从生活中感悟到人生哲理。
“竹杖芒鞋”写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冒着风雨在路上行走,这是“小”;作者认为即使这样顶风冒雨地步行,也“轻胜马”,这样从容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这是“大”;
“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一身蓑衣,却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这句话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这是以小见大。
3.B
4.“闲”:凄清秋景尽收眼底,耳边传来号角之声,北望中原,只能流连于此,看似闲适倚楼,实则无奈惆怅。一个“闲”字,表达了诗人年华易逝的伤感、中原难复的无奈、有志难申的悲愤。
“休”:壮阔秋景尽收眼底,家乡犹在遥远的地方,深夜难眠,想要月下登楼排遣愁情,却告诫自己不能倚楼。一个“休”字,表达了浓浓的羁旅愁思、深重的乡思离愁、孤寂的怅惘。
亢南省邵东市创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顿生衰飒之感”错误。上片描写的秋景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闲”字,看似在说词人情态悠闲淡然,然而词人身处南宋,独倚时所听的号角则起于江城,而“江城”结合注释②,可知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曾在此兴师北伐,从诗人特意选择的意象便可看出词人心中蕴含着的无奈与惆怅之情,遥望中原而无法回归,只能独自倚楼眺望,满含着无法恢复中原的无奈与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加上“西风又老潇湘树”一句中的“老”字,这“闲”字也蕴含着时光就此蹉跎闲度的意思,流露出年华易逝的伤感之情。
“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本来登楼远眺可以一解思乡之情,然而词人却担心自己反而因远眺而使得思乡之情更难排遣,故说“休”独倚,加深了情感表达,更增添了词人漂泊在外、羁旅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5.C
6.(1)形式上:诗歌分为两节,每节字数相同,句式相同,注意押韵,类似于词中的小令。(2)内容上:第一节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意象,渲染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节抒情,以借酒浇愁、梦中再见抒发了“离情别怨”的永恒旋律。
俊臼屑读肌亢幽鲜∽ぢ淼晔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不再表示其他含义”表述绝对。例如芳草,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清怀,抒发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可以表达丰富的感情,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寓情于景、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等。此题要求结合诗歌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古韵的。要求很明确,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这也给学生提供了解题思路。内容上看,“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都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意象,此处用来写送别,寓情于景渲染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知交零落”“浊酒尽余欢”“别梦寒”等叙事抒情,以好友分别之时以借酒浇愁、梦中再会抒发了离愁别绪的情感,采用了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形式上,分为两部分,且每部分字数相等,句式相同且押韵,从篇幅上类似古诗词中的小令。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7.C
8.我认为这样设计恰当。理由是:①此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上阕写大雁之间的故事,下阕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②而《孔雀东南飞》也是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自挂东南枝”正是描写焦仲卿殉情的情节。③二者无论情感还是情节都很相似,所以我认为让此词充当焦仲卿的独白很恰当。
磕诿晒虐肥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题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判断。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双飞客”“一任群芳妒”,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项,都是想象的手法: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是设想别后的情景。C项,“横汾路”一句是用典,“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运用了互文和借代的手法,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D项,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用莺儿燕子反衬这对大雁殉情的高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颜色来反衬江南春天颜色的美丽。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表露情感的关键词句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等,综合把握诗歌的情感。答题时主要运用总分总的步骤来答,先亮明观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再回扣观点。本题可以从两者的情感、情节等角度来答。情节,都是殉情;情感,都表达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点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9.A
10.①这两句运用拟人修辞,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词,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
②这两句运用象征手法,郴江之水本应环绕郴山,却背井离乡,流下潇湘,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无理之妙”也可酌情给分)
亢幽鲜∧涎羰辛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词的开头三句以眼前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错误,作者身在郴州旅舍,开头三句写的楼台、津渡、桃源等是作者站在旅舍眺望远方,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而想象到的景象,是虚景,不是眼前景物。
故选A。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炼句题,应从诗句的艺术手法、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这两句中,“幸自”和“为谁”两个词赋予郴江和郴山人的特点和感情,写出了郴江一反常态毫不留恋的离郴山而去,作者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郴水远去的状态。
展开余下试题
这两句中郴江之水本应环绕郴山,却背井离乡,流下潇湘,以此象征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现实情况,含蓄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深长怨恨。
11.B
12.①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家在钓台西住”借用严光不应光武帝征召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②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卖鱼生怕近城门”渔父以卖鱼为生,但他远离争利的市场,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名逐利,表现了作者对名利官场的厌弃之情。
③表现无欲无求、完全隐居的高洁志向。结尾写渔父相比严光,连姓名也隐去了,可见其机心全无,隐居比严光更彻底。
克拇ㄊ∧铣涫心喜肯囟中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对严光隐居生活的完全否定”错,没有对严光“完全否定”,这两句是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诗人借此表明自己比严光隐居的境界更高。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表现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上片结句“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像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上一篇:
2022学年度七下语文期末质量测试题(二)
下一篇: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阅读《红楼梦》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3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