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09 2022-10-10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梳理行文思路,推断写作意图
1.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1) 概括第①段的意思。
(2) 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
(3)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虛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搓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叙梅子马王程稿
[明]袁宏道
①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师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②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①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②,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③詈余□。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著稿具在,其有以箴。”
浏览完整试题
③余曰:“是公诗进。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④,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②影响:模拟仿效。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4.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洞庭①游记》序
[明]文震孟②
①游有四快,而天时之宜,风月之美,眺览之奇不与焉。游当茹素之期,不以酒肉丝竹尘点山灵,一快也。又当沦弃之日,山中妤事之家,无相物色者,草衣袖侣,游乃益清,二快也。穷林屋之胜,至于烟迷径绝,田夫野老,惊相告语,奔走救援,此犹足以征人心焉,三快也。以余耳目所及之名公,若冯元成先生游记遍天下,独遗几席之洞庭。至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皆未尝泛石公、龙渚之棹③。惟赵隐君凡夫④仅一至□。其他游者不能记,记者不能尽。即弇州之文⑤,亦似寥寥未称。而盂长⑥雄词伟藻,直与缥缈、莫厘⑦争高竞爽,吞今掩古,光怪陆离。将使后来游者,遂无可言绝响,不必先结一记游之想,以挠其登高临深之天趣,四快也。
②昔人有言,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然非语言文章之妙,不足以发潜而流远。余间询之楚人,武昌赤壁,仅一培螻⑧;而柳州遗迹,按图索之,殊不相当。独以两公文在,儿与五岳四渎⑨并垂声于宇宙。文人不遇,岂非山水之甚幸哉!况洞庭灵奇,夙标震旦。惟护之以风涛,布之以险阻,即具逸情远胜者,亦未能时时酬对。一朝不偶⑩,相得益彰,山灵恺豫⑪,又复如何!不啻吾所称“四快”而已。
③余自摈废以来,屏栖深谷,云封烟绕。门前寸步,便如黔蜀万山。洞庭之游,日与孟长期,而今竟先我矣。览兹游记,固深快之,而亦深妒之,终乃深幸之。幸我虽未游,而孟长已游,他日虽游而已,不必记游也。
【注】①洞庭:指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②文震孟:苏州人,忤魏忠贤意,遂归。③石公:太湖边的山名,在太湖边。龙渚:指太湖。④赵隐君凡夫:隐士赵凡夫。⑤弇州之文:指明代王世贞的诗文。⑥孟长:文震孟的外甥。⑦缥渺:山名。莫厘:东洞庭山。⑧培螻:小山丘。⑨五岳四渎:泛指大山名川。⑩不偶:命运不好。⑪恺豫:祥和快乐。
概括“游有四快”的内容。
答:
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署相推,草木与荣衰焉,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晩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请分条概述作者借本文表达的诗歌创作理念。
答:
6.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①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予于杨升庵、李卓吾②见之。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而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惟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己意,此予一生神通,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
③己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阁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老僧,执光相顾。予遽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厄于鼠牙,予以囊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掏格套”的性灵学说。②李卓吾:名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年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
答案
1. 【答案】
(1) 世人学习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离圣人之道很远。
(2) 藤君好学,有志于“四勿”;他厌恶高远玄虚的旧习,想要得到作者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展开余下试题
(3) 要务实,脚踏实地做学问,不能追求高远玄虚之说。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部分的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①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概括即可。
(2) 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要求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需要对所述事件和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概括。答题的区域在第③段。考生可以找到“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整合与概括。
(3) 本题考査学生“概括思想观点”的能力,需要先把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然后再进行整合。第②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务实,要脚踏实地;第③段借对藤君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2. 【答案】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题干已经告诉我们文章的结构特点是“说理层层推进”,需要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即怎么层层推进的。本文第②段“客”认为张来仪君是依凭“居静”而成“人静”,第③段中作者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有的人居处虽然幽寂,却依然利欲熏心,这类人算不得“静”,而有些人能以淡然心态身居闹市,这才称得上是“静”,由此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尽管他认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可实际上他对“居静”并不忽略,环境之静与心境之静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它们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居静”有助于“人静”情怀的养成,另一方面也是“人静”的外部表现,最后提出“居仁而静”的观点。围绕“居”与“静”的关系,说理分三个层次递进,答题的前提一是找准论题,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要点,二是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
3. 【答案】梅子马的诗歌主张与作者相合,认为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抒发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所写的诗歌遭到时人诋毁,也希望他对自己的诗歌能作出公允评论,作者写此文表达支持与鼓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妨先概括内容要点,梳理行文思路。第①段,作者首先表明“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第②段写梅子马感慨当世“诗道之秽”,认为当今“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接着作者以饮茶为喻,指出当今“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的鄙陋,劝勉梅子马“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再来推理写作意图就很简单了。
4. 【答案】素食游山,无尘俗之累;无人烦扰,游有清趣;民风淳朴,人情之乐;孟长之文极妙,自已无需再作文,可以纯粹赏玩。
【解析】【参考译文】
游览有四种快乐,但天时的适宜,自然风光的美丽,登高远望的奇特不在此列。游览的时候吃着素食,不用酒、肉、音乐来污染山的灵气,这是第一种快乐。在自己遭到遗弃的时候,随便哪个好客的山里人家,不要去刻意选择,都是平民百姓,游览的时候更加清醒闲散,这是第二种快乐。探究山林深处小屋的美景,以致遇到了烟雾弥漫、路径断绝的境地,田里的农夫、山间的老人惊慌地互相转告,奔跑着来救助我们,根据这点就足以表现出人心的淳朴,这是第三种快乐。用我的耳朵听到的、眼睛能看到的有名望的人,像冯元成先生,游览并记录成文,足迹已经遍及天下,唯独遗漏了洞庭的几个地方。至于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等人,都没有乘船游览过石公、龙渚。只有赵凡夫一人仅仅到过一次罢了。其他的则是游览的人不能写出游记,写出游记的也不能完全表达出。即使是王世贞的文章,也是寥寥数笔未能提及。而孟长的文章语言雄丽辞藻壮伟,简直能同缥缈山、东洞庭山争高竞爽,能吞今掩古,光怪陆离。后来的游览者,可以不要再想去写高妙的文章,不要在游览之前就产生写游记的想法,来干扰他们登高山临深渊的天然兴趣,这是第四种快乐。
过去有人说过,山水的神情态度,永远与那些隐居的人不得志的人相互亲昵。然而如果不是文章写得巧妙,就不足以写出潜藏的渺远的景与情。我偶尔问起楚地一带的人来,武昌的赤壁,看上去也不过是一个小山丘;而柳宗元描写的胜景,按照线索去寻找一下看看,也和他描写的形象很不相符。唯独因为有两个文烹的文章存在,几乎可以与名山大川一起在宇宙间流传名声。文人不被重用,难道不是山川河流的大幸运吗?何况洞庭这样灵秀神奇,早已在中华闻名。只有用风浪来拥护它,用险阻来部署它,即使那些具有雅兴探究远方美景的人,也不能经常地和它应和对答。哪天运气不好,相互得到彰扬,山川的祥和快乐,又会怎样呢?不只是我所说的“四种快乐”啊。
我自从被偏废以来,隐居深谷之内,云阻住我的岀路,烟雾缠绕在四周,在门前寸步远的地方,就好像是在黔蜀地方的千万座大山。关于游览洞庭之事,天天与孟长约定,而现在他竟然先我一步。看着他写的游记,固然对此很感愉快,内心也产生深深的嫉妒,最终却是为读到游记深深地感到幸运。幸运在于我虽然没有亲身游览,而孟长已经游览,以后的日子即使游览,也无需再写记游的文字了。
5. 【答案】诗歌应该有“不怨之怨”的精神境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感而发而且要符合音律(动而中律)诗歌要有广阔深刻的思想内容(兴托高远);诗歌创作要刻意求变,努力出奇(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
【解析】【参考译文】
士人拥有杰出的才干,却隐居山林之间,与麋鹿为伍,与草木共居。只是把一生寄托于无用的空言,作为千岁不变之计。说他心里有怨恨吗?然而他的言语充满仁义之风;说他心里无怨恨吗?但又悲伤不见其人踪影。其实,他的言语里充满不怨之怨。
春夏秋冬更替,草木也随之兴荣衰败,为荣华庆幸,为衰败哀伤,它的鸣叫声里都好像有所指,这是候虫发出的声音;如果心里不平静,就声若雷霆,这是涧水;寂寞无声用宫商之音敲之,有感而合乎音律,这是音乐。音乐之声,《国风》《雅》《颂》里的诗句像它;涧水之声,楚人的诗歌像它;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的言语像它。
现在诗人摆弄词句,醉心于修饰外物,终日不停;好像玩弄世上不理解他的人,来等待世上理解他的人。然而当他喜悦时,没去迎合谁;当他有怨时,没去攻伐谁。能春能秋,能雨能晒,发自内心的喜爱音乐,那么造物者也不能改变他。所以我不知怎么形容这种人,只好用昆虫来类比他。
清江人胡宗元,自少到老,未尝停止读书,他的胸中所藏学问,不见得不如世上任何饱学之士。(只是)前人不能拉他向前,后人也不能推他向前,因此困窘于山林之中。然而因他喜爱终老于翰墨,所以他的后生晚辈,无人不读书而喜爱写文章。他去世时,子弟门人,整理他的诗歌计若干卷。胡宗元的儿子遵循正道,曾与我共事,所以拿着他(父亲)的诗集来请我写序。我观看胡宗元之诗,喜好贤人,乐于行善,安定生活,随意从容,无所埋怨。足以用来反观他的生平,看得出来,他从少到长从不曾厌倦(学问),这是忠信之士呀。至于遇到变故反而出奇想,因为遇到难事反而更见机巧,则又类似我前文所论的诗人之态。他的心志高远,直达《国风》;他的愤世疾俗,又类似于《楚辞》。后人观看胡宗元之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究他的心志。所以我写了这篇序来送给胡氏子弟。
展开余下试题
6. 【答案】赞叹卓吾有才学;哀叹卓吾悲惨遭遇;诧异巧遇卓吾遗著;怀念老友卓吾;盼望将卓吾遗著续全,阅订以及藏于名山,等待有缘之人出版流传。
【解析】【参考译文】
有人说:“胸中没有万卷书,就不能随意评论人物。”然而写书到达万卷的数量,不也接近读书万卷的状态吗?除了张司空之外还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我从汉朝的刘向、唐朝的王仆射、宋朝的王安石、苏轼(的文章)中明白这一点。然而从苏子瞻(的时代)到今天已经过了三百多年了,我从杨升庵和李卓吾(的文章)中见到了这种状态。有人说李卓吾,是继承孟子的第一个人,我怀疑这种说法太过头了。又有人说是他是苏轼的承继者,按照卓吾的生平经历来看,大概和东坡暗中符合,但是卓吾是更加凄惨的。
我过去在吴地做县令时,和卓吾一起游览了黄鹄矶,交谈之间谈到写书,李卓吾就点头说:“我一生都愿意谦让他人,唯有在写书上我的的确确有二十分的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你相信我吗?”我唯唯地答应,于是问他说:“你写的几部书里,最得意的是哪一本?”卓吾说:“(所有的书)都是我得意的作品都不能忽视。《藏书》,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焚书》,是我一生经历的寄托;《说书》,是我一生学问的寄托另外还有十本书,大约六百多张纸,在其中或者汇集了几本书(的内容),或者附加了我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一生的精神通达,娱乐让自己心神宁静时的寄托,还有没有写完,写完了请你来帮我校对它们。”从此之后和我告别,他往南边,我往北边。不过几年,卓吾竞然因为遭遇祸患死去了,真是太可惜了!
已酉年,我主持陕西科举考试结束,再次感谢天子恩宠我使我受命,晚上,住在三教寺,在寺庙高阁中的个坏了的书箱中,得到了(李卓吾)的稿件,阅读它,不知不觉大声叫着惊讶地起身。叫来老僧,拿着蜡烛一起看。我立刻问他说:“这份书稿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束之高阁?老僧说:“是我的同乡温陵的卓吾被抓住时寄给我的,叮嘱我秘密地放在枕头里,不要让别人看见,今天他人已经死去了,书还有什么用?”我说:“啊!真是太神奇了,没有想到今天能够再次看到卓吾(写的书),卓吾(的思想)恐怕不会消亡了!”痛惜他的书前后几年都遭受被老鼠啃食的厄运,我用书袋接受卓吾思想的“香火”,所以在燕居住的时候续写补全它,交给聪明的人阅读并且修订它,把它藏在名山之中,等待有缘的人刻下它让它永远地流传下去。
上一篇:
202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下一篇:
2022学年第一学期山东省C8名校协作体高三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3高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