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60  2022-10-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考点01 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考点解读】
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结构,要求在熟悉文本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进而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最后辨明论点、论证结构与思路、论证方法等。本题为主观题型。
一、知识储备
(一)论证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但不同的文本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1.并列式
结构特点为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标志性词语。
2.对照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照,通过二者的对照,突出其中一方面论述的准确性。往往一方面着墨较多,作为论述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3.层进式
也称递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先后顺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便变动。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表递进的标志词语,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4.总分式
各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总分式结构包括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因为正文多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二)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或论题,然后通过哪些论证法展开论证,最后是归纳概括,归纳中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
一般论述文的论证思路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文章开头部分,先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然后主体部分充分运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结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局部段落的论证思路也是如此。
(三)论证方法
论证的方法很多,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反证法)、假设论证及整体上的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引证法)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3.对比论证: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5.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6.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类比论证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浏览完整试题7.归谬法(反证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二、解题要领
(一)分析论证结构
论述文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上述四种,分析时应首先找到论点,再辨明作者是如何论证论点、从哪些方面证明论点的,然后考虑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若是分析局部多个段落或某一段落的论证结构,可以运用划分段落间或段落中复句间的关系的方法,或抓住过渡段或过渡句整理前后内容的的方法,来理清该局部语段的结构。
(二)梳理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表述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时,可以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②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
③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及先后次序问题。
④尤其要注意对文章开头结尾内容的表述。
三、典题导引
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在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楚了。
【对点训练】
一、(江苏省淮安市三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围证和表达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锺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读已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二、(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当前的新媒介主要指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应用,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
文艺创作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比如网络文学就是新媒介催生的文艺新品类。数以万计的在线作家以日更两亿字的速度,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小说创作规模和文学传播奇观。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有望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在视频领域,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新鲜形态层出不穷,丰富人们的文艺生活。
创作者对受众需求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的信息“窄播”使传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由于在线及时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因此,无论是视频网站精细的内容分类,还是网络文学的创作类型,都能与其受众精准匹配。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化深度体验,一部优秀的系列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媒介有针对性地定制和分发内容,有效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的支持。
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媒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助益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完备。比如,一部优秀网络小说,可以延展出影视改编、动漫制作、游戏开发、音频传播等产业链价值。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出版后,各种版本的衍生品纷至沓来,话剧、电影、电视剧风行一时,相关游戏改编和视频混剪数不胜数。新媒介语境下,全产业链开发已成为文艺生产的常规路径,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作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绿色变革,制定双碳整体规划,推进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不仅需要生产端的持续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也需要强化消费者责任。
消费端减排肩负着平衡经济增长与节约绿色低碳的双重责任。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经济发展带来消费者收入提升和消费需求转变,由此引发生产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同时,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民众消费也呈现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黏性特征。如何满足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又不出现供给过剩、如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又兼顾双碳目标,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消费从需求端影响市场供需关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和支付意愿通过消费行为表达。在过往消费习惯影响下,短期内消费量看起来波动较小,但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行为偏好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消费碳排放,也会“用脚投票”转而为绿色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商业模式提供资金,引导和制约企业生产决策。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低碳消费不仅是消费者为了生态环境保护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对生产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倒逼供给侧转型,更好地迎合低碳的客观需要,进而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如期达成。
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持续转型的过程,这需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在完善制度约束的同时,营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庄贵阳、窦晓铭《期待消费端为双碳时代发力》)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言之美,不是以沉默的方式去体物,无言不是不说话,无言乃是放弃“人之言”,而达到“天之言”的境界。“天之言”乃是不以人的知识去言说,而以生命的本然相去呈现。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是传统美学无言之美的一个代表性观点。这句话有几个理论层次:其一,不言之美作为一种“大美”,不与“小美”相对,它是根本的美,是美的本体,一切森然毕具的美的形态都是其形相。其二,天地以“不言”为美的根本特点,美的创造就是归复自然之道,故以“不言”之美为美的最高准则。“不言”是与人为相对的,人为的美是局限的、片面的,它产生于“言”,由知识所控制,它是相对的美,无言之美是绝对的美。其三,天地之美并非与人的世界无涉,我们千万不要将此理解成:中国美学强调自然是最美的,人创造的东西不如自然。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不是纯然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是西方美学中所说的感性实在,它是人的生命所映照的世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言而有三,确立了不言之美作为美的本体的地位,确立了天地是不言之美的体现者,确立了以不言为美的美的判断标准。
儒家哲学虽然关心人伦的建构,但总是将人的道德努力归之于天。天是创造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在儒家,如果说有个大美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在主观,不在客观,也不在主客观的结合,而在天。天是什么?天不是自然对象,也不是遥在天国的至上神,天为绝对之创造本体,显而为万物,从而生生化化,有物有则。
当孔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以如果先生不言,何以领教询问时,孔子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来作答。在他看来,无言可以合天,天不言,而创造不已。他对逝者如斯的感叹也包含这样的思想。天是一无言的创造本体,正所谓江山浑在眼,宇宙付无言。
《诗•周颂•维天之命》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两句诗为儒家所重视,《中庸》将其作为“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特点。天,即本体。命,即本体之流行。“於穆”含有深远、深奥、深透、静穆之义,是对天之本体的形容。正如《中庸》结篇时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天地无声无息,创造不已,是至深之道,有至美在焉。天之美,是绝对之美,是美本身。绝对之美,乃无言之美。儒家树立一个无言的美的本体,突出其创造特性,也突出对这种美的把握,只能走默然体验的道路。
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也是一个关于美的本体的学说。什么叫“希声”?依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声,也就是听而不闻其声。听之不闻其声,这就有个天地本来无声,还是人听而不闻其声两个不同的角度。在老子,并非强调天地无声,老子并非置世界的丰富音声于不顾,而专对于无声的世界感兴趣。如果这样,老子真可以说是哑谜的爱好者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即道的音乐,或者说是至高的音乐、至美的音乐。至高至美的音乐寂然无音,听之不闻其声。它是“乐本身”,一切音乐皆所由生,也即是美的本体。有声之音乐则是具体的音乐,而非“大音”。范应元云:“大道无声,而众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一切音乐皆由大音而出,强调的就是大音本体的特性。老子强调,契合这道的音乐,或者说契合这大美的世界,就应以“无言”的心灵相对,以“无声”的体验切入。老子说:“希言自然。”自然不言,意思是,自然不像人那样言,也即庄子所说的“天籁”。这“天籁”是自然天成之声,它无杌心,无智巧,不矫饰,无涉于欲望,不劳于理智,四时行,百物生,不为,不言。音乐的本体世界是无声的,而万籁声响,乃是这本体音乐的体现,故而自然而然,像那山前的景色,风来云起,日出雾收,不劳人虑,无为无作。这便由一个寂然无音的本体界,转而为天籁之音的“无言”的世界。“无言”的世界是具体的。
老子强调这无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观者的态度,不在世界无声无言,而在观者超越言说的欲望。在他看来,知识不真,它是世界虚假的反映;不美,美在于自然而然的显现,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依赖这种知识去认识世界,也不符合自然道德的准则,是不“知”(智)的,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人所说的美和丑都是相对的,老子否定这样的美存在的可能性,老子推崇的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绝对的美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落花无言》)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3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