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5  2022-10-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2023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
语 文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能从诗歌中借鉴什么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语言表达直接感受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么又何必作诗呢?像这两句诗画出来不就行了吗?可是又有哪幅画能取代杜甫这两句诗所给我们的鲜明的艺术感受呢?这正是各门艺术各有各自所取得的成就。其实,归根结蒂,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没有思想上的活动,若单凭感官功能,我们在视力上、听力上就都不如飞禽走兽,那么还谈得上什么高度的艺术呢?形象因此也要通过思维来表现,而语言乃是思维的翅膀,各门艺术在这里就都不妨称之为是一种语言。诗歌凭借于语言因此是占了便宜,而并不是吃了亏。当然也存在着需要克服的难处,而掌握任何一种艺术手段也总是难免有难处的。问题在于能否创造性地充分运用这所有的便宜,突破其中的难关而已。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央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是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浏览完整试题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摘编自林庚《青与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小说、戏剧等不同,我们能够借鉴诗歌的只有语言。而这一借鉴的困难之处在于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概念的间接认识。
B.语言和图画都可以传达鲜明的艺术感受,诗歌语言是思维的翅膀,给我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图画的形象没有思想上的活动。
C.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在古代诗词中,草与柳一直经常地同时并见,代表着富有生意的绿色世界。
D.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绿和青相比,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诗歌语言的问题,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鸡声茅店月”的意境,用绘画和诗歌带给我们的艺术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C.诗歌凭借于语言虽然占了便宜,但是在借鉴上存在着更难以克服的难处。
D.“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的场景,描写生动形象。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B.白云如孤峰,半落青松里。(黄渊耀《秋日闲居》)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D.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写作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我们为什么经常使用“青山绿水”来形容春天或美景?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包打市民银行走到学校里去。他手放在口袋里,紧紧地抓住那卷钞票。
银行里的人可跟他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
“还少二十!”
“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
“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
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
缴费的拥满了一屋子,都是象包国维那么二十来岁一个的。他们听着老包说到“操衣”,就哄出了笑声。
老头对他们打招呼似地苦笑一下,接着他告诉别人-包国维上半年做了操衣的:那套操衣穿起来还是挺漂亮。
“可是现在又要缴,现在。你们都缴的么?”
那批小伙子笑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堆也没答。
老包四面瞧了会儿就走了出来,五六十双眼睛送着他。
“为什么要缴到银行里呢?”他埋怨似地想。
老包走不快,可是踏得很吃力;他觉得身上那件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棉鞋里也湿漉漉的叫他那双脚不大好受。鞋帮上虽然破了一个洞,可也不能透出点儿脚汗:这双棉鞋在他脚汗里泡过了三个冬天。
他想着对学堂里的先生该怎么说,怎么开口。他得跟他们谈谈道理,再说几句好话。先生总不比银行里的人那么不讲情面。
老包走得快了些,袖子上的补丁在袍子上也摩擦得起幼了点儿。
可是一走到学校里的注册处,他就不知道要怎么着才好。
这所办公室寂寞得象座破庙。一排木栏杆横在屋子中间,里面那些桌旁的位子都是空的。只有一位先生在打盹,肥肥的一大坯伏在桌子上,还打着鼾。
“先生,先生。”
桌子上那团肉动了几动,过会儿抬起个滚圆的脑袋来。
“你找谁?”皱着眉擦擦眼睛。
老包摸着下巴:
“我要找一位先生。我是---我是---我是包国维的家长,找说那个制服费……”
“缴费么?---市民银行,市民银行!”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我们包国维---包国维……”
老包结里结巴说上老半天,才说出了他的道理,一面还笑得满面的皱纹都堆起来---腮巴子挺吃力。
胖子伸了懒腰,咂咂嘴。“我们是不管的。无论新学生老学生,制服一律要做。”
“包国维去年做了制服,只穿过一两天……”
“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他懒懒地拖过一张纸来,拿一支铅笔在上面写些什么。“今年制服改了样子,晓得吧。所以---所以---啊---噢---哦!”
老包嘘了口气,脸上还是那么费劲地笑着,嘴里喊着“先生先生”。他不管对方听不听,话总得往下说。话可说得不怎么顺嘴,舌子似乎给打了个结。笑得嘴角上的肌肉在一抽一抽的,眉毛也痉挛似地动着。
“先生你想想:我是---我是---我怎么有这许多钱呢:五十---五十---五十多块。……我这件棉袍还是-还是-我这件棉袍穿过七年了。我只拿十块钱一个月,十块钱。我省吃省用,给我们包国维做-一做……我还欠了债,我欠了……有几笔……有几笔是三分息。我……”


展开余下试题那位先生打定主意要发脾气。他把手里的纸一摔,猛地掉过脸来,皱着眉毛瞪着眼:
“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学校又不是慈善机关,你难道想叫我布施你么!---笑话!”
老包可愣住了。他腮巴子酸疼起来:他不知道还是让这笑容留着好,还是收了的好。他膝踝子抖索着。手扶着的这木栏杆,象铁打的似的那么冰。他看那先生又在纸上画着,他才掉转身来---慢慢往房门那儿走去。
儿子---怎么也得让他上学。可是过了明天再不缴费的话,包国维就得被除名。
“除名……除名……”老包的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
除名之后往哪里上学呢?这孩子被两个学校退了学,好容易请大少爷关说,才考进了这省立中学的。
“呃,呃,唔。”
老包嗓子里响着,他自己也不知道在想着些什么。他仿佛觉得有一桩大祸要到来似的,可是没想到可怕。无论什么天大的事,那个困难时辰总会度过去的,他只一步步踏在人行路上,他几乎忘了他自己刚才做了什么事,也忘了会有一件什么祸事。他感觉到自己的脚呀手的都在打颤。可是走得并不吃力:那双穿着湿漉漉的破棉鞋的脚已经不是他的了。他瞧不见路上的人,要是有人撞着他,他就斜退两步。
街上有些汽车的喇叭叫,小贩子的大声嚷,都退得他非常烦躁。
对面有三个油头粉面的小伙子走过来,一面嘻嘻哈哈谈着。
老包喊了起来:
“包国维!”
他喊起他儿子来也是照着学堂里的规矩-连名带姓喊的。
几个小伙子吃一惊似地站住了。包国维马上把刚才的笑脸收回,换上一副皱眉毛。他只回过半张脸来,把黑眼珠溜到了眼角上瞧着他的老子。
老包想把先前遇到的事告诉儿子,可是那些话凝成了冰,重重地堆在肚子里吐不出。他只不顺嘴地问:
“你今天---你今天---你什么时候回家?”
儿子把两个嘴角往下弯着,鼻孔里响了一声。
“高兴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家里摆酒席等着我么!……我当是什么天大的事哩。这么一句话!”
掉转脸去瞧一下:两个同学走了两丈多远。包国维马上就用了跑长距离的姿势跑了上去。
“郭纯,郭纯,”他笑着用手攀到那个邦纯肩上,“刚才你还没说出来---孙桂云为什“刚才那老头儿是谁?”
“呃,不相干。”
他回头瞧一瞧:他老子的背影渐渐往后面移去,他感到轻松起来,放心地谈着。
(节选自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包去银行给儿子包国维交学费,因差二十块钱没有缴纳成功,他决定找先生求情。“油腻腻的破棉袍有几十斤重”也表现出他心情的沉重。
B.“胖子”先生听完老包的“求情”后发了脾气,训斥老包,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老包这样拖欠学费的家庭特别多,他对此非常反感和厌恶。
C.老包在路上偶遇包国维,一味追求阔少作派的包国维却觉着有这么个穷酸父亲丢人。离开老包,他的“轻松”与“放心”更反映出其虚荣与自私。
D.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故事,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行文中灵活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也显得简洁流畅,避免了传统叙事所带来的沉闷和冗赘感。
B.老包向先生求情失败后,想到包国维可能因此被学校除名,“心脏上象长了一颗鸡眼”,这里用比喻表现出了他的心痛。
C.包国维对父亲冷淡、随意、不理,而对郭纯,却判若两人,积极、热情。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明了作者的讽刺和批判。
D.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如何塑造老包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将“幽默的喜剧性与沉重的悲剧性熔为一炉”。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雷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鹜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使出门。问其姓字,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来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爸二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B.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C.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D.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褐,意为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文中指吕徽之衣着粗陋,因而被人认为地位低。
B.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即为《荀子》所言“德盛者也,能静者也”。
C.“惠之谷”中的“惠”指恩惠、恩赐,与《曹刿论战》中“小惠未徧”的“惠”意思相同。
D.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文中表示吕徽之对陈治中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徽之先生博学多才,安贫乐道,名声在外,但他却不将名声放在心上,亲自耕种打鱼,有时会因衣着朴素被读书人瞧不起。
B.吕微之解决了“滕”字韵的问题,众人感叹佩服。又被邀请作“县”字的咏雪诗,他提笔挥就,却不愿意告知对方自己的姓名。


展开余下试题C.富豪子弟派人尾随吕徽之回家,记下他的住所,雪晴后,去拜访他,发现他家徒四壁,和他妻子对话后才得知他就是吕徽之。
D.富豪子弟们在溪上见到了吕徽之,吕徽之用鱼和酒在家里招待了大家。后来,这些富豪子弟再次寻访时,发现吕徽之已搬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吕徽之为什么能和陈刚中相谈甚欢?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
16.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 ”两句诗虽没出现“水”字,却专门写了洞庭水。
(2)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两句是“ , ”。
(3)不同的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不同,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飘逸洒脱,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苏轼“ , ”的旷达豪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樊锦诗被“发配”到位于祖国大西北的敦煌大漠。来到敦煌后,她住在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的土房子,睡土炕、喝咸水,条件艰苦。她为保护莫高窟四处奔走。1998年,60岁的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在任期间,不少人想把莫高窟变成“摇钱树”,樊锦诗对此非常愤怒。为了给莫高窟撑起一柄保护伞,樊锦诗拿起法律武器。她为千年壁画的永续留存① 。利用数字化技术,樊锦诗带着团队为莫高窟的每一幅壁画、每一个洞窟、每一尊彩塑构建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活”下去。她为撰写敦煌石窟考古报告上下求索。给敦煌数百个洞窟做全集记录性考古报告,是一项艰巨浩繁、长期的、基础性系统工程,而且国际上无先例可循。樊锦诗和团队② ,最终用了大约30年时间编纂完成《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 窟考古报告》。回忆这段往事,樊锦诗说:“绝不能马马虎虎。一定要③ ,甘坐冷板凳,做好每一个细节,才会产生合格的成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西药的名称往往比较生涩拗口,① ,比如阿奇霉素、诺氟沙星。② ,中药名称特征鲜明,耐人寻味,易读易记,比如车前草、白丁香。即使是不了解中医的人,也不能不敬佩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文采,惊叹中药名称的典雅与恰切。
事实上,中药名称常常蕴含着传统文化信息。给中药命名的,既有本草专家,也有民间医生、文人墨客与普通百姓。受中医学、哲学、文学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③ 根据药物功效和性能命名是中药命名的主要方式。许多中药,人们观其名就知其功效。其次,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和药材采集的时节命名。如夏枯草,因生长到夏至果穗干枯而得名。再次,自然界五彩斑斓、形态万千,为中药命名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此外,还可以根据文献传说和传统理念命名。( ),不仅体现了汉语言的精妙深邃,更是充分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21.下列填人括号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药名称的丰富意趣
B.中药名称的丰富意趣,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C.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意趣丰富的中药名称
D.意趣丰富的中药名称,作为我国一项丰富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东方转型双语带货直播火出圈了!这是俞敏洪面对危机,开启的二次创业。双语直播,恰恰把新东方最拿手的跟直播结合在一起,看惯了嘈杂直播风格的粉丝,对于双语直播这种不太像带货的直播显然接受度非常高。
其实每个人都会受到时代大浪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探索,将自身优势与时代趋势相结合,才是走出泥沼的法则。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