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融合是品牌的创新表达,品质是品牌的正身之本。品牌的价值,会直接呈现在商品质量上。融合发展,不能只在包装、营销上做表面功夫,也不能盲目追赶潮流粗制滥造,更不能罔顾知识产权“山寨”抄袭。产品质量好不好、性价比高不高,需要用品质说话。对品牌创新而言,既要找到符合产品定位和消费趋势的融合发展之路,又要以产品质量与市场反馈来检验融合效果。从制造到创造、从质量到品质、从融合到创新,中国品牌是精心培育出来的,最终要靠实力铸就。只有深度开掘品质的“金矿”,提供更好产品、更好服务、更好体验,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品牌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品牌,应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持续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不断擦亮中国品牌、点亮幸福生活,让“国货发光”、让美好发声,必能在中国品牌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梁言品《融合是品牌的创新表达 品质是品牌的立身之本》)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而不同”的理念应用于设计中,既要求设计遵循便捷性等基本原则,又不能不顾中国国情而过度追求设计的国际化。 B. 吉利采用古代回纹装饰,李宁使用方块字并融入红黄两色,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设计原则中的“不同”。 C. 融合力也是品牌的竞争力,因为某一品牌在跨界融合后,其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变得更大,其口碑也能得以提升。 D. 品牌融合并非可以随意为之,需要考虑产品的定位和人们的消费发展趋势,还必须持续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反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品牌设计时,设计者做到让中国元素、民族传统等自然地融人其中,提升该品牌设计的内涵,这样的品牌更能赢得市场。 B. “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以注重实用功能为基础,更适应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情感,这不属于中西方文化的对立。 C. 无论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还是走乡村振兴的路子,抑或是打文化牌,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都应是跨界融合的前提。 D. 品牌的创新表达一要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不粗制滥造,二要有自己的独立知识产权,不必在意产品外包装等形式上的工作。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国潮护肤品牌皙西子将独家联名敦煌艺术馆,将敦煌艺术馆的4700幅绝美壁画全部收录至品牌设计创作库当中,用作品牌包装和产品设计。 B. 保兰德集团(内蒙古)从东方锦囊获取设计灵感,采用独特的方圆造型和留白设计,推出的系列女包,支撑起了国人对东方智慧的思考。 C. 京东由以往“卖书”的角色,反常规变化为“买书”者,并联合著名作家余华等发起“回收一本‘买而不看’的书”的活动。 D. 中华老字号“老舍茶馆”在深刻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品牌个性,设计新LOGO,全方位解读品牌核心价值。 4. 中华老字号冠生园宣布携手知名国货品牌“美加净”,联名推出跨界新品——“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产品注重品牌设计和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而“冠生园”“美加净”两个老字号也得以创新发展,实现华丽转型。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从两则材料看,中国品牌应当怎样在国际上打造自己的亮丽名片? 【答案】1. C 2. D 3. C 4. ①这一现象是中华老字号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概念,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尚元素,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②融合过程中注重品牌的设计和产品质量,才能让消费者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品牌的深度和广度。 5. ①品牌设计时要遵循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设计理念,表达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②满足世界环境下大众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要,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 ③拓宽品牌维度,加强跨界融合,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④以实力铸就品牌的品质,持续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及体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变得更大”表述不当。从材料二看,跨界融合后的品牌产品在审美价值上变大,但并没有提到其实用功能在价值方面的提升。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不必在意产品外包装等形式上的工作”不合文意,从原文“不能只在包装、营销上做表面功夫,也不能盲目追赶潮流粗制滥造”可看出,选项“不必在意”曲解文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品牌设计的“和而不同”。 C.说的是品牌与著名作家等展开跨界合作。用反常规的方式,引导用户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体现的是材料二中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跨界融合,让不少品牌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概念,融入了时尚元素,凸显了文化内涵”“不少中国品牌拓宽品牌维度、提升融合能力,以全新面貌走进大众视野”“融合力也是品牌竞争力”可知,中华老字号冠生园宣布携手知名国货品牌“美加净”,联名推出跨界新品——“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冠生园”“美加净”两个老字号也得以创新发展,实现华丽转型,这一现象是中华老字号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概念,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尚元素,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结合“融合是品牌的创新表达,品质是品牌的正身之本。品牌的价值,会直接呈现在商品质量上”“对品牌创新而言,既要找到符合产品定位和消费趋势的融合发展之路,又要以产品质量与市场反馈来检验融合效果”“只有深度开掘品质的‘金矿’,提供更好产品、更好服务、更好体验,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品牌的深度和广度”可知,“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产品注重品牌设计和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可见,融合过程中注重品牌的设计和产品质量,才能让消费者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品牌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这些品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和而不同’的设计思想,兼顾设计本身与中国文化,使二者有机结合,在做好设计的同时打造品牌文化,既获得了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也拓宽了中国设计的思路与理念”可知,品牌设计时要遵循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设计理念,表达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结合材料一“设计师作为产品的创造者与改进者,要起到引导作用,对大众的功能需求、精神体验和文化层面的审美都要一一满足,要负起责任,起到民族文化宣传与普及的传道者的作用,借由设计传播中国文化,发掘中国传统设计之美”可知,要满足世界环境下大众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要,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美。 结合材料二“不少中国品牌拓宽品牌维度、提升融合能力,以全新面貌走进大众视野,翻开了‘国潮’风尚新的一页”“只有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才能持续引领消费新潮流,与消费者一道激活品牌价值、共创美好生活”可知,要拓宽品牌维度,加强跨界融合,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结合材料二“融合是品牌的创新表达,品质是品牌的正身之本”“从制造到创造、从质量到品质、从融合到创新,中国品牌是精心培育出来的,最终要靠实力铸就。只有深度开掘品质的‘金矿’,提供更好产品、更好服务、更好体验,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品牌的深度和广度”可知,要以实力铸就品牌的品质,持续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及体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南海 蒋冬梅 他在南海打鱼的时候,大马哈鱼正肥美,它们满满地铺在海底,像扯着一面色彩鲜艳的旗。鱼像听到什么召唤一样,迎着浪头逆水而行,向乌苏里江洄游。打鱼人并不急着下网,他们只等在河口,把白色的渔网撒成半开的花朵,网住的鱼一个人就已经拉不动了。产卵后死去的鱼漂满河面,连它们红色的尸身都是美的。他知道所有的大马哈鱼攒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才能把它们送回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畔的男人,顺着大马哈鱼的来路,坐一条杨木船去跑南海。那里有肥美的海参和森林一样的海菜。他们把自己“卖”给渔头,预支了银线交给女人,打着单薄的背包去搏命。他也在一张薄薄的的契约上,像他的父亲那样,按下半只手掌的印子,把自己交给了大海。 母亲穿着棕色的袍子在江边送他,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从送走父亲的那一年开始,这块石头就伫立在江边。十几年的江风吹过,把石头吹矮了,终有一天会变成一颗石子,等着父亲回来握在手里。 坐上杨木雕下海时,他穿着一件鱼褂子,持一柄钢叉,扎水底白沙上黑宝石一样的海参。人们看到他手臂上凸起石头一样的肌肉,就喊他“石头”。南海上的人,都忘记了本来的名字,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他们渔帮里有一个老头,年老打不动鱼了,人家可怜他,让他蹲在杨木雕里绑海菜,一喊他就叫“绑菜”。“绑菜”沉默寡言,好像他不会说话一样。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互相也不常说话。 母亲说过,南海码头上的女人,是缠人的绳子,缠住了父亲的腿。有时候母亲又说,是南海的海菜缠住了父亲的腿。他刚一到南海,就急着向人打听父亲,可他又说不清父亲的样子。他用力回想幼年时父亲的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他才发现,父亲就像一幅洇了水的画,色彩和线条全被冲毁,只剩下一个斑驳的影子。这让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大马哈鱼,用面目全非的样子,把自己交回故乡。 他向人描述着父亲,酱色的脸庞,山石一样的身体,一顿能喝下一坛烧锅酒,用一只手就能拉上来一网大马哈鱼。人们听了指着“绑菜”说,他当年就是那样子啊。“绑菜”蹲在船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木然得像块石头,一双粗黑的大手,加紧在绑着海菜。那些海菜长得能绑住这片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绑完。“绑菜”站起身来,弯曲的身体像一只青虾,常年漂在海上的人,骨头都被海里的湿气弄变形了。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个个都被蚀成海边的断崖。那时的“绑菜”踩着船像踩着一片树叶,吹着哨子,举着手里的鱼叉,有海豚涌过来敲击船帮,一齐引来硕大的海狗。“绑菜”会握紧鱼叉猛刺向海狗,胳膊上的肌肉凸起,像坚硬的石块。 没有人见过他的父亲,打鱼人都不打听别人的事,譬如问他的家乡,问他的女人,问他的儿女。他们只说受了一天的海风,于是晚上点起火,围着喝酒。 从前,父亲教他唱渔歌调子“跑南海”时就唱过:“东道走来,西道往来,海参崴[注]呀,撒大网呀。打好鱼来,大马哈来,叉海参呀,拧海菜。”父亲说,大马哈鱼群里,能游回乌苏里江的都是最勇猛的鱼。千万条鱼里,只有数十条能回去。大马哈鱼能跳过瀑布,跃过桥栏,隔着山海,也能闻到淡水的气味。它们回到出生的那片淡水,在一片沙砾里安静下来,产卵之后慢慢死在那里,像秋天的落叶。他无数次地想,父亲为什么不是最勇猛的大马哈鱼呢,是不是他忘记淡水的气息了。 有一天他路过出海口,看见大马哈鱼正在洄游,它们逆水冲浪,聚成一团,像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嘶鸣。“绑菜”很少见地居然没有绑海菜,他蹲在船头,望着碧青色的海水,突然说了一句:“一条鱼都知道回家。”听他说这话,杨木雕上的人都停了手里的活,望着海口的浪头。谁也不知道,从前和“绑菜”一起打鱼的人都去了哪,他们只知道,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绑菜”。 “石头”踩着杨木雕靠过来,他突然对“绑菜”说了一句:“乌苏里江抚远来过一个林绍春,一顿能喝一坛烧锅酒,一只手能拎上一网大马哈鱼。” “绑菜”垂着头,俯身又开始从船帮往上拉海菜。他背朝着“石头”,背朝着出海口,背朝着大马哈鱼群,踩着杨木雕,在灰黑的大海上渐渐漂远了。 (有删改) [注]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从“他”到南海打鱼写起,再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然后写“他”前来南海的目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父亲”和其他奔赴南海打鱼的人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为生活所迫,先从渔头那里预支银钱给家人,其实就是把命交给渔头,难以翻身了。 C. 母亲对父亲是十分惦念的,文中“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一句生动形象地将母亲眺望父亲归来的深情期盼表达了出来。 D. 尾段写“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极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7. 关于文中父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自离家外出跑南海打鱼后,十多年来从没有回过乌苏里江畔的故乡。 B. 父亲见“他”来寻找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脸面见儿子,于是他躲了起来。 C. 父亲久不归家让母亲心生怨言,由此便引起了母亲对父亲未回家原因的猜测。 D. 父亲在南海打鱼的生活状态与“绑菜”的很相似,但“绑菜”不是父亲。 8. 文中多次提到了“大马哈鱼洄游”之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 有人称《跑南海》为“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案】6. D 7. B 8. ①用“大马哈鱼洄游”来揭示主旨,从而表明思念故乡、盼望回故乡的主题。②用“大马哈鱼洄游”的艰难来比喻跑南海的渔人的回乡之难。③多次提到“大马哈鱼洄游”,并以此串联起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相互呼应。
展开余下试题9. ①虚化人物。小说中的人物连姓和名字都没有,都是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儿子向人打听父亲,可父亲始终没出现,其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符合小说虚构性的特点。②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儿子找父亲、“绑菜”绑海菜、渔人跑南海等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趋向散文化。③营造意境。着力于对“大马哈鱼洄游”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散文的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错误,于文无据。“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在这里只是强化了悲剧的色彩,并没有光亮色彩出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父亲见‘他’来寻找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脸面见儿子,于是他躲了起来”错误。从文中信息来看,“他”没有找到父亲,而父亲也并不知道“他”来寻找自己,更谈不上躲起来。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情节结构方面看,从文章第一段“鱼像听到什么召唤一样,迎着浪头逆水而行,向乌苏里江洄游”、第五段“这让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大马哈鱼”、第八段“大马哈鱼能跳过瀑布,跃过桥栏,隔着山海,也能闻到淡水的气味”、第十一段“背朝着大马哈鱼群”可知,“大马哈鱼洄游”之事在文章中反复被提及,以此串联起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相互呼应。 从艺术手法方面看,从文章第一段“他知道所有的大马哈鱼攒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才能把它们送回乌苏里江”和第八段“千万条鱼里,只有数十条能回去”可知,大马哈鱼溯回出身地产卵的历程是多么的艰辛,而跑南海的人正如这大马哈鱼一样,把自己“卖”给渔头,对他们来讲,回乡之路正如这大马哈鱼的溯游之旅一般艰难。文章通过“大马哈鱼洄游”的艰难来比喻跑南海渔人的回乡之难。 从文章主旨方面看,从文章第九段“一条鱼都知道回家”可知,“回家”是每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内心最渴望的事情,本文用“大马哈鱼洄游”来揭示主旨,表明即便路途艰辛,也应该有一颗回乡的心,进而表明思念故乡、盼望回故乡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淡化情节,多片段,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无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无主要人物或主要人物无明显特征。③营造意境,摆脱对现实的叙写,着重营造……的氛围。④抒情性强,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就本文而言,根据“南海上的人,都忘记了本来的名字,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可知,小说中的人物连姓和名字都没有,都是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根据“可他又说不清父亲的样子。他用力回想幼年时父亲的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他才发现,父亲就像一幅洇了水的画,色彩和线条全被冲毁,只剩下一个斑驳的影子”可知,儿子向人打听父亲,可父亲始终没出现,其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这些都符合散文化小说虚化人物的特点。 本文多片段描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无完整的情节链。小说的主线是儿子找父亲,其中穿插了对“绑菜”绑海菜、渔人跑南海等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这些手法来淡化小说的情节,使得小说趋向散文化。 根据“它们满满地铺在海底,像扯着一面色彩鲜艳的旗”“产卵后死去的鱼漂满河面,连它们红色的尸身都是美的”“千万条鱼里,只有数十条能回去。大马哈鱼能跳过瀑布,跃过桥栏,隔着山海,也能闻到淡水的气味。它们回到出生的那片淡水,在一片沙砾里安静下来,产卵之后慢慢死在那里,像秋天的落叶”可知,作者着力于对“大马哈鱼洄游”的描绘,“色彩鲜艳的旗”“像秋天的落叶”等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同时又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通过这种手法使小说摆脱对现实的叙写,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所以,本文也可以称之为“散文化小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墙硗下未必崩也,流潦至,坏必先矣。树本浅,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君子居于是国,不崇仁义,不尊贤臣,未必亡也;然一旦有非常之变,车驰人走,指而祸至,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楚恭王多宠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乱。夫一兔走于街,万人追之,一人得之,万人不复走。分未定,则一兔走使万人扰;分已定,则虽贪夫知止。今楚多宠子,而嫡位无主,乱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国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国既无基,又使百姓失望,绝其本矣。本绝则挠乱,犹兔走也。”恭王闻之,立康王为太子。其后犹有令尹围、公子弃疾之乱也。 晋襄公薨,嗣君少,赵宣子相,谓大夫曰:“立少君,惧多难。请立雍,雍长,出在秦,秦大,足以为援。”贾季曰:“不若公子乐。乐有宠于国,先君爱而仕之狄,狄足以为援。”穆嬴抱太子以呼于庭曰:“先君奚罪?其嗣亦奚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乎?”出朝,抱以见宣子,曰:“恶难也,故欲立长君,长君立而少君壮,难乃至矣。”宣子患之,遂立太子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B. 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C. 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D. 乃始干喉燋唇/仰天而叹/庶几焉天/其救之不亦难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公仰而视天”与“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两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 顿首,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的结尾,表示致敬。 C. “一人得之”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两句中“得”字含义相同。 D. “不若公子乐”与“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