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7  2022-10-1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7]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吗?


浏览完整试题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果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犹太人。
(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行为。
B. 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
C. 对于部落吃人、奴隶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应该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理引导。
D. 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
B. 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
C.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
D. 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
3. 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 )
A. 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
B. 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
C. 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
D. 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
4. 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5. 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答案】1. C 2. C 3. B
4. 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
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5. 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
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可见“欧美标准”应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错误。原文是“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文字表述有误;
B. “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错误。原文是“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原文表述认为有被外来民族侵犯的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
D. “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错误,反对的是“到处肆意乱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 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不涉及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各美其美”强调要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对于文化来说,就是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美人之美”就是要懂得欣赏他人的美,也就是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美美与共”就是各种美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最后达到“世界大同”。
材料一谈到“文化相对论” 观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同时“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理念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可概括出: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
材料二:“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可概括出: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笛声
胡念邦
有一种笛声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的表演,是三十多年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我尝受过饥饿、尝受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是生活里温馨的那一部分,可这样说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有在老街才能享用到它。
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菜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拉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隔离开了。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了。
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夜晚的落寞与荒凉。
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子,在春天、在夏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陡峭阴暗的楼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洋》。他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会有人去问他。
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一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契和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每天晚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
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高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 
寂寞的夜晚,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口”。三胜——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来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到了老街,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从作者对笛声的“遗忘”写起,流露出作者对质朴简单生活的追忆、追悔和愧疚。
B. 笛声与母亲劳作的身影相呼应、融合,蕴含着当时人们面对贫穷生活的坚韧力量,寄予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C. 作者将老街比作“天空的一道伤口”,是因为老街的贫穷、物质匮乏、生活单调。
D. 本文善用排比句,长短句结合,用词优美,语言隽永凝练,感情真切细腻。
7. 关于文本中笛声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笔下描述的笛声是由中国的又短又细的竹笛吹奏的,是三十多年前在街头吹奏的而非当下在舞台上的表演。
B. 贫穷、矮小的三胜面对贫穷的生活吹响笛声,且只吹《喜洋洋》一首,说明他技艺并不高超。
C. 三胜的笛声传达出的欢乐的生活情绪正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契合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
D. 如今“我”即使搬进了高层商品房,但每当满身疲惫的时候总能听到笛声,因为笛声是“我”心灵的抚慰。
8. 请赏析画线句子作者对笛声的描写。
9. 文章结尾说“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我”享用过但已失去的具体是什么。
【答案】6. A 7. B
8. 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的笛声为有形,表现了乐曲起始旋律的骤然、欢快。
②“穿透”“响彻”两个动词写出了笛声的力量,“响亮、短促、跳跃”等词描摹出笛声的欢快,“沿着”“盘旋而上”赋予笛声以动态,笛声覆盖了老街的每一个角落。
③欢快的乐曲与冷清空旷的老街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笛声对老街的重要性,也为下文人们怀念笛声作铺垫。
9. ①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对物质的珍惜、敬重之情;
②贫穷年代人们对生活的乐观、热情、期盼,对美好的憧憬;
③贫穷年代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朴简单的生活态度:踏实勤奋、平静坚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A.“流露出作者对质朴简单生活的追忆、追悔和愧疚”说法错误,作者只有追忆,没有追悔和愧疚。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说明他技艺并不高超”错。原文“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可见他技艺高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
“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运用拟人的手法,本来笛声没有形状,但是作者将笛声当作人来写,化无形的笛声为有形,“穿透”表现了乐曲起始旋律的骤然,“……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表现了乐曲的欢快。
划线语句用词很有表现力。“穿透”“响彻”,笛声贯通冷冻的空气,音乐在整个空中回荡,写出了笛声的力量。“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中“响亮、短促、跳跃”等词描摹出笛声的欢快,有声音又有动态的感觉。“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中“沿着”“盘旋而上”赋予笛声以动态,“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描写了笛声覆盖老街的每一个角落的情景。
“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了”“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欢快的乐曲与冷清空旷的老街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突出笛声对老街的重要性,“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也为下文人们怀念笛声作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结合“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菜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可知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对物质的珍惜、敬重之情。
结合“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一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契和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可知是贫穷年代人们对生活的乐观、热情、期盼,对美好的憧憬。
结合“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一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可知是贫穷年代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朴简单的生活态度:踏实勤奋、平静坚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 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 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 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 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 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
D. 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14. 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
(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
14. 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树立信心,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锦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