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5  2022-10-24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胡适《谈新诗》),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商业英雄和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诗人们只有志存高远,发扬中国新诗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变化的一项是( )
A.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 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很少反映社会的主流。
C.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 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浏览完整试题B.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令人骄傲的绚烂辉煌的历史。
B. 白话“新诗”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成为其自诞生以来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C.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C.根据文章第三段“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可知,“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不是新诗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2-4段可知,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
ACD分别说明了以上三点;
B.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根据文章第5段“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可知,文章表述的是“才能够”“有机会”而非“一定能”。
故选D。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 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C. 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D. 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C.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6. 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从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6. ①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
②结合史实,全面客观。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应全面客观评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错误,根据材料一“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可知,毛泽东诗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随着岁月流转,仍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的原因是毛泽东诗词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风格”“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 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理解有误,原文是“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原文是“浪漫主义手法”,非“现实主义手法”。
B.“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原文是“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分析得知,文中语意是毛主席的看法,说此话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之结论,故此项表述错误。
D.“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文句“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分析可知,原文表述是“评说”,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另外“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的表述也与原文不符,依据原文“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毛泽东对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十分推崇。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针对某个问题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内容侧重于毛泽东诗词中对帝王将相的评价。“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据此可以概括总结,毛泽东在看待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时,没有盲从,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就启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依据“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据此可以概括出,毛泽东认为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由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答案不是唯一,考生若能围绕原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里,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鬼子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展开余下试题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褪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
(《小小说月刊》2021年11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一次奇袭日军据点姜庄子 行动。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中,战士们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 小说写研究作战计划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可是大队长储国恩并没有听从,而是我行我素,虽然最后获得了战斗胜利,但这种做法实在不太可取。
C. 小说写到了战士张广寿的牺牲,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也许他并不会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
D. 小说结尾写到了“我”的结局,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储国恩队长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开头,借助对“那一刻”情境式的刻画,树立起了一个强壮、果敢、坚毅的抗日队长形象。
B. 小说借助“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米粒儿”一样的雪花、“漆黑的夜”、“漆黑的路”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紧张的战争气氛。
C. 小说善用对比。如把“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和“我们身上闪着寒气”相对比,既体现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也暗示了战斗的严酷性。
D. 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实而质朴。如把口语“犄角旮旯”等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把日本鬼子比作“褪了毛的猪”,富有情趣。
9. 小说以“一把斧头” 独特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10. 小说结尾对文新县大队的战士们予以了高度评价——“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A 8. D
9. (1)构思上,以一把斧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兴趣。
(2)情节上,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突出了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3)形象上,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的形象。
(4)主题上,更能突出储国恩和他的战友们敢于深入虎穴、勇于以弱胜强的英雄气概。
10. (1)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卓越品质。当鬼子的“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县委和县大队被逼得没有了退路,储国恩队长想敌人之不敢想,在仔细摸清敌情、认真研究作战计划后,果断采取了作战行动。
(2)不畏强暴、敢于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在斧头的眼里这就是去玩命,但文新县的战士们却能不被敌人所压倒,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通过智取,出奇制胜。
(3)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为崇高理想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面对“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的恶劣环境,面对“孤军深入”生死未卜的战斗局势,文新县的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心里分外冷静,行动迅速敏捷,“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的定格”,为崇高理想而英勇献身,死得其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说储国恩队长“我行我素”错误。一方面他的选择出于对敌人心理的准确判断,另一方面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形势所迫,他的做法是英明果敢的。
C.“说明即便前期准备再充分,战斗也是有偶然性的”错误,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体现战争的残酷性而非偶然性。
D.“没能走进历史博物馆,只能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流露出‘我’无法继续发挥价值的遗憾”错误。“我”没有走进和“没能走进”是不一样的,而且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是一把斧头在和平年代正常的归宿,也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没有所说的“遗憾”。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错误。把口语“犄角旮旯”等引入文章只能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把日本鬼子比作“褪了毛的猪”,是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分析小说以一把斧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妙处,可以从构思技巧、吸引读者、叙述情节、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等角度分析。
(1)构思上,由标题《一把斧头的记忆》,到开头部分“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等处可知,本文叙述时是以“斧头”这一物的视角展开的,这样使故事更独特、自然、亲切,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兴趣。
(2)情节上,结合“很快”“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战斗结束后”等句子分析,本文整体以时间为序自然展开,通过一把斧头的记忆讲述故事,使情节结构清晰,叙事脉络分明,突出了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经典的斧头战。
(3)形象上,“突然抡起”“摸摸我的头”“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小说赋予斧头杀敌报国的神圣使命,塑造了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斧头的形象。
(4)主题上,开会商量时,“黑黢黢的锅底”一样的天空、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六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