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许冰《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教育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都认为音乐教育承担着把人教育得美和完善的重要功能。 B. 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 C. 如果学习民族器乐更多地追求技术,则无法领会音乐的神韵,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D. 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课程建设,传承方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入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通过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先贤对音乐的看法,引出了后文对中国传统音乐重要作用的深入探讨。 B. 文章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提升审美修养养成理想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C. 文章第③段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传统音乐教育在当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D. 文章先阐述传统音乐教育的作用,再分析当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途经,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B. 采用西方音乐标准,学校音乐教育就会出现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 C. 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应以进行合理教材化、课程化后的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 D.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音乐均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样的方式已经很落后。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无法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错,第③段是“传统音乐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应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难以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是没有充分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文章没有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采用西方音乐标准,学校音乐教育就会出现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太绝对,原文是“后来许多学者接受并采纳了西方的音乐标准,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时至今日,历经数代音乐人的努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仍然存在”; C.“以进行合理教材化、课程化后的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错,原文为“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校传承”,文中是“重要”而非以此为主; D.“这样的方式已经很落后”歪曲文意,第⑤段有:“但事实上,‘口传心授’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 故选A。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特到2022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处于潜伏期的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撸。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2020年3月《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 材料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烦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数十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请“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的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
展开余下试题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的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 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引发争议。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才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传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 (摘编自朱昌俊2020年3月《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 4. 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概率。 B. 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 C. 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 D. 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 B. 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 C. 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 D. 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 6. 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光。 B. 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年”。 C. 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 D. 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内。” 7. 为宣传防控新冠肺炎的理念,有人对奥林匹克标志(下左图)重新做了设计(下右图),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介绍并评析新图案的设计思路,不超过80字。
【答案】4. B 5. C 6. C 7. 将奥林匹克标志中环环相扣的五环拆开,各自独立,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该设计构思巧妙,简洁明了,很好地传达了疫情期间人们要保持适当社交距离的理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 .“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原文只是说“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而“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行性措施的一部分,以偏概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 .“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错。原文说“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可见材料三的观点是,虽然高铁进食“很难”用违反规定来定性,但在疫情的特殊状态下,也需要改变这些行为习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也就是说在疫情状态下,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的做法。 C .“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这是公交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证明材料三观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本题要求介绍并评析新图案的设计思路,首先学生要对比两个标志的不同点,然后分析设计的用意是什么,然后才能分析出思路。 注意设计意图是“为宣传防控新冠肺炎的理念”;新图案的五环不再环环相扣,而是各自独立,保持一定的距离。结合文中“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可知,把环环相扣的五环拆开是为了让人们彼此之间保持社交距离。设计构思新颖巧妙,简单明了的表达出了疫情期间人们要保持适当社交距离的理念。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在五面包围中(节选) 魏巍 坚守坑道第15天,又发生了新的困难:坑道里的存水用完了。人们把那几个存水的大汽油桶,翻来覆去磕打,再也倒不出一滴水来。 团指挥所几次派运输队送水,伤亡很大,水却很有限。 由于缺水,大家眼瞅着饼干硬是咽不下去,有时候饼干的碎末被呛得从鼻孔里喷出来。 坚守坑道第18天,有人偷偷喝尿。战士们脱光了膀子,抱着手榴弹,紧紧贴着潮湿的石壁,人们仿佛第一次认识到:水,是何等的珍品! 这时候,在精神上负担最重的,除了郭祥,恐怕就是卫生员小徐了。这个十六七岁说话还有些童声童气的孩子,虽然同别人一样渴得嗓子冒烟,但他更难受的却不是这个,而是伤员们极力抑制着的低声呻唤。他仿佛觉得伤员们喝不上水,全是他的过错似的。 卫生员小徐走来走去,一遍又一遍察看石壁,终于发现一条细细的石缝,不时渗出一两滴水珠。他就撕了一缕棉花,把水珠蘸起来,拧到小碗里。尽管石缝是那样的吝啬,总算有了一丝希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工作,居然拧了大半碗水。然后,他就把小搪瓷碗架在小油灯上烧起来。 小小一点灯头火,总算把水熏热了。他立刻把小碗端到几个重伤员跟前: “同志们!醒醒,喝水啦!” “你端给参谋长喝吧!他哑得快说不出话了,这样下去怎么指挥呢?反正我们……” “对!对!快给参谋长端去吧!”大家异口同声。 小徐把小碗放在桌上:“参谋长!喝点水吧!” “小徐!你怎么不端给伤员喝呀?”
展开余下试题“他们都不肯喝,说你还要指挥打仗呢!” “傻孩子,光凭一个人能打仗吗?快端给伤员喝吧!” 小徐站在那里不动。 郭祥只好端起碗,递给步话机员小马,小马哽哑得很厉害。 “不行!我不能喝。” 望望桌上大半碗水,分毫不少,郭祥叹了口气,把小碗高高擎起,说: “同志们,我带头喝!你们也非喝不可!谁要是不喝,就是对我们的胜利不关心!”郭祥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却只抿了小小的一口,递给小马。小马也只抿了一小口,又递给小徐。小徐只沾了沾唇,就端给重伤员们。其他人也都抿了一点。 转到郭祥手里,居然还剩下小半碗,几粒明亮的泪珠,扑哒扑哒掉到小瓷碗里…… 坑道口传来刺耳的叫声: “中国士兵们!我们断绝了你们的一切联系,你们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你们用19世纪的武器和高度现代化的联合国军作战,不过是无效的抵抗和绝望的挣扎。还是快快投降吧!” “中国士兵们!你们实在太可怜了。你们被上级骗出来,来到千里迢迢的异国,住的是深山土洞,过的是野蛮人的生活,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眼看就要困死,饿死,干部却不闻不问,你们何苦还要为他们卖命?还是到自由的世界来吧!……” “参谋长!有人乘机说破坏话了!他说,如果上级还要我们,干嘛叫我们在这儿受罪?……” “走!我们找他谈谈。” 坑道中部,战士们多半脱光膀子,靠着壁坐,有的擦枪,有的在拧手榴弹盖;独有白鹤寿半躺半卧,眯细着眼在想什么,整个身躯就像一尾鱼切掉头尾后的“中段”。 郭祥在他面前一站,严厉地问: “你刚才说了些什么?” “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自己清楚。我告诉你,不管什么人,他想借机挑拨离间,瓦解我们士气,他就是瞎了眼了。上级为了给我们送东西,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我们吃的,用的,都是同志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为什么要凭空造谣?” 白鹤寿手指轻微战栗着,低下头去。 坚守坑道多日,总攻尚未开始,郭祥觉得有必要解释几句: “我们坚守坑道,就是为了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有把敌人消耗到一定程度,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我们的反击就会一举成功!” “同志们!我们在最前沿坚守坑道是非常光荣的。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受敌人五面包围,还是第一次,恐怕你们也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吧!这是非常难得的为祖国为人民立功的好机会。虽然我们没吃的,没喝的,但我们不是敌人手心上的可怜虫,我们是钻到牛魔王肚子里的孙悟空。我们应该拽住牛魔王的心肝狠狠地打几个嘀溜!谁嘀溜打得好,我就给他记功!” …… 晚九时,疙瘩李带领两名战士去炸坑道前面的地堡,手里用麻绳提溜着十几个空罐头盒,前后共总不过五分钟。 “好干脆呀!” “全靠副连长的那几个破罐头盒子,他钻到东边那个炸弹坑里把罐头盒子一摇,敌人机枪就冲着他打,我们从西边就上去了。” 郭祥正准备派第二个小组出发抢水,忽然听见一片声嚷: “上级给我们送水来啦!” “同志们送水来啦!” 坑道里战士们,轻伤员们全站起来,把进来的两个人团团围住,有的抢上去握手,有的抱着他们的膀子,眼里流着涔涔的热泪。 乔大夯身下横七竖八挂满了军用水壶,背上一个沉重的麻袋;后面的战士身上也背着二三十个水壶。 “俺们送来的东西不多,知道你们断水好几天了。大伙都觉着萝卜这东西解渴又解饿,俺就背了点。” 话音未落,老模范背着一个大口袋进来。后边跟着四五个人,一个个都背着口袋,满身灰黑色泥土,显然都是从焦黑的土地上爬过来的。 郭祥指指那些大口袋: “这里装的都是些什么呀?” “你猜猜看!”老模范笑着说,“这是祖国人民的慰问品哪!” 坑道里的气氛由欢欣,热烈,活跃,一下变得严肃、庄重和静穆起来。 (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战士们紧贴潮湿的石壁,减轻焦渴的感觉,来渲染缺水的状况;依然抱着手榴弹,来凸显他们困境中依然保持警觉。 B. 卫生员小徐走来走去,一遍又一遍察看石壁来找水,体现了他内心的急躁、焦灼,他认为伤员们喝不上水,是他的过错、失职。 C. 郭祥看到水喝一圈居然还剩下小半碗,泪珠掉到瓷碗里,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深为同志间的相互关心和战友间的无私而感动的心理。 D. 文中对于乔大夯的刻画虽着墨不多,但突出了他的勇敢无私、任劳任怨,同时也表现了他为送不上水而深深自责的心理。 9. 关于文中“坑道让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卫生员小徐让同志们醒醒,喝水,体现了他对受伤的同志们的关心。 B. 伤员们让小徐把水端给参谋长喝,是认为参谋长指挥打仗,职责更重要。 C. 小徐把水端给参谋长喝,是出于无奈,也为后文的继续让水做了铺垫。 D. 参谋长对卫生员小徐的批评,是对伤员的关心,侧面反映出本文的主题。 10. 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何艺术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11. 有人为小说加了一个结尾:“这些远离家乡为一个神圣的目标战斗在邻国山岭上的人们,这些在弥天的烟火中无比坚强刚毅的战士,竟突然变得像搂在母亲怀中的孩子一样。”你认为合适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8. D 9. D 10. (1)对话富有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2)场景组合压缩情节,节省笔墨,便于浓墨重彩塑造英雄; (3)运用对比,敌我对比,处境的对比,英雄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凸显英雄形象。 11. (1)不合适。 ①内容,最后一段写气氛严肃、庄重和静穆,表达对祖国的敬意,语意完整; ②写法,运用气氛对比变化,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收束简捷,余韵无穷; ③结构,照应上文欢乐场面,使结构更加严谨。 ④加的结尾,点明主旨过于直白,不符合小说含而不露的特点。 (2)合适。 ①内容,通过战士们神情的变化,表达对祖国无限的敬意,最高的礼赞,深化了文章主旨; ②写法,运用类比,直接抒情,更能彰显对志愿军的崇敬,对祖国的依恋; ③结构,照应上文“一下变得严肃、庄重和静穆起来”,使结构更加严谨。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 “勇敢无私”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乔大夯身下横七竖八挂满了军用水壶,背上一个沉重的麻袋”,来给战士们送水送萝卜,体现不出勇敢无私;他只说“俺们送来的东西不多,知道你们断水好几天了。大伙都觉着萝卜这东西解渴又解饿,俺就背了点”,没有“深深自责的心理”。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批评……侧面反映出本文的主题”错误,“小徐!你怎么不端给伤员喝呀?”“傻孩子,光凭一个人能打仗吗?快端给伤员喝吧!”不是表现参谋长对卫生员小徐的批评;是直接的语言描写,“侧面”也不准确。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特色的能力。 “‘同志们!醒醒,喝水啦!’‘你端给参谋长喝吧!他哑得快说不出话了,这样下去怎么指挥呢?反正我们……’‘对!对!快给参谋长端去吧!’大家异口同声。小徐把小碗放在桌上:‘参谋长!喝点水吧!’‘小徐!你怎么不端给伤员喝呀?’‘他们都不肯喝,说你还要指挥打仗呢!’‘傻孩子,光凭一个人能打仗吗?快端给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