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 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 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 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 《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 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 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 “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C 4. ①对比论证。将技术主义者和人类智能对比,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对比。 ②举例论证。文中“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属于举例论证,此外列举人类智能种种“大智若愚”的表现也是举例论证。 5. (1)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人工智能 缺陷和不足,都鼓励人类去探索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问题。材料一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地完全取代人类。 (2)同意。材料一承认人工智能的强大,会给人类带来威胁;材料二则认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人类智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 “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原文没有说“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类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机器人没有这种能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 “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最终超越人类”也没有依据。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作答本题,需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据。 C. “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本例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智能的微妙,可以作为论据。 D.“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例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和论点不符,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手法,作答本题要掌握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从文中找出文句加以说明。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第一段,“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 第二段,“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论证了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是人工智能无法辨识的,甚至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以此来论证人工智能的缺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题干“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回答“认同”,也可以回答“不认同”。 材料一主要是从人工智能对人类“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来谈 ,核心是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危害。材料二则是讲人工智能的缺陷和人类智能的卓越。二者不同,说截然相反则有失偏颇。 材料一整体上对人工智能发展持悲观看法,而材料二则不同,主要是指出人工智能的缺陷,同时指出了人类智能的优越性,从悲观、乐观的角度看,可以说是不同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皑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绝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知道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没有还击,鬼子就停止了射击,不敢轻易地往上冲。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爬。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声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⑪柱子终于清醒了,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他的脸,好像没有了气息。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给老程戴上,又用冻僵的两手焐着他的脸,试图让他在这一丝温暖里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醒过来了。 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说:“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⑬他用尽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柱子惊讶地发现,他们被一棵粗壮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还能动,知道老程叔受伤了,柱子赶忙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他已经静静地走了。 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身上轻轻取下,扶正老程的狗皮帽子,跪在老程身前。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⑮柱子擦干泪,将老程掩埋了,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 ⑯柱子终于下山了,他一下子跪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吃两口雪,就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了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 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 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争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 小说写柱子“擦干泪”“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起来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还能动”作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 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也成为可能。 C. 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不过,老程的临终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说话断断续续。
展开余下试题D. 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8. 请简要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9. 小说题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答案】6. C 7. D 8. (1)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氛围,突出了战争的残酷;(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战士们成功突围作铺垫;(3)突显人物形象,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战士们的英勇;(4)照应上文,解释什么是“东北大烟炮”。 9. (1)交代“小兵”追赶队伍的原因;(2)严酷的战争锻炼了“小兵”的革命斗志,促成他的快速成长;(3)抗联的英勇和老程的牺牲使“小兵”追赶上队伍成为可能。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错,据题目“追赶队伍的小兵”,可知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兵”的故事,刻画他的成长经历;而且小说并没有暗示“我们”应当如何做的语句。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错,小说刻画的是战士们的群体形象。同时,“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错,文中没有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第七段描写的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从对风的描写“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和对雪的描写“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 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渲染了风大、雪猛的氛围;而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弹尽粮绝的抗联战士与鬼子正在对峙,环境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这段环境描写之前,写“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他们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然而这时候转机出现,老程看出天气的变化,“连长,要起大烟炮了”,果然,风雪突然出现,为后文战士们突围做了铺垫。可见这段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形象,遇到“东北大烟炮”,小鬼子“一片混乱”,而战士们却“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 环境的恶劣衬托了战士们的英勇; 另外这段景物描写照应了上文的情节,“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而这段景物描写解释了什么是“东北大烟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考生要看看都写了哪些“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然后分析这些与“追赶队伍的小兵”之间有哪些关联。 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描写了抗联战士弹尽粮绝,在准备与鬼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东北大眼泡”,他们趁着这恶劣的天气尽力往山顶跑,准备跳崖逃生,而小兵柱子与老程一组,是老程用生命保护了他,“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结果老程身负重伤,小兵跪在死去的老程身前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因此,描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交代“小兵”追赶队伍的原因;抗联的英勇和老程的牺牲使“小兵”追赶上队伍成为可能。 从结尾的描写来看,“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严酷的战争锻炼了“小兵”的革命斗志,促成他的快速成长。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河东平阳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还,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上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 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宫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御史大夫桑弘羊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皆与燕王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B.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C.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D.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 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