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③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制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高风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毫米是高风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都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⑤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更需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⑥“速成”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有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摘自郭震海《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把一件事情干到极致,就需要研究者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抵得住资助的诱惑。 B. 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所以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在告诫后人不能模仿,而要学其神韵求突破。 C. 科技的进步,往往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如果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牺牲质量、安全,一味追求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D. 涵养工匠精神,须尊重规律,敬畏创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容不得任何形式的速成,唯其如此,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运用例证法,作用各有不同,如材料一举草婴等人的事例来引出话题,材料二举顾秋亮等事例,论证观点有力。 B. 材料一中,主题部分阐述“破”的内涵及意义,综合运用引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法,使论证内容充实,论证力度强。 C.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独具匠心”的话题,再分别阐述“守”“破”“离”的内涵及表现,最后总结全文。 D. 两则材料,所用论据确凿,结构严谨有序,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观点鲜明又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匠心”内涵的一项是( ) A. 万番琢磨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对联) B.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明•唐寅) C.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唐•罗隐) D.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答案】1. B 2. B 3. D 4. 首先结合当下一些人的追求“速成”的现象提出观点:以牺牲质量、牺牲安全为代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接着解释分析不能“速成”的原因:慢工出细活,沉得下心,才能制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最后阐述去除“速成”之心的方法并点明观点:急于求成,一事无成,唯有专注,方能成就“匠心”。 (或者:首先当下一些人的追求“速成”的现象提出观点:以牺牲质量、牺牲安全为代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接着解释不能求“速成”的原因;然后论述去除“速成”之心的方法:各行各业都应对规律尊重,对创造敬畏,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最后,得出结论:唯有专注,方能成就“匠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 .“意在告诫后人不能模仿”错,曲解文意。原文说“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是不能只模仿,不是不能模仿。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的能力。 B.“对比论证法”错误,引证法如齐白石的话,喻证法如“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等,没有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根据“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可知匠心的内涵,本选项说明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也有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不能体现“匠心”内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一、二段“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这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结合当下一些人的追求“速成”的现象提出观点:以牺牲质量、牺牲安全为代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三、四段“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制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分析不能“速成”的原因:慢工出细活,沉得下心,才能制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 五、六段“从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养此匠心,则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更需下得了苦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唯有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阐述去除“速成”之心的方法并点明观点:急于求成,一事无成,唯有专注,方能成就“匠心”。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拯救 (美国)兰斯顿•修斯 ①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心里也会有所感觉。 ②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 ③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我的姑母丽德所在教区的教堂组织了一个声势很大的福音布道会。一连几个星期,每天晚上都有讲道、唱诗、祈祷和赞美声。一些顽固不化的“罪人”①受到感召后,回到了基督身边,因此,教徒的人数迅猛增加。在布道会行将结束前,他们又专为孩子们开了一个会,为的是“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几天前,姑母就一直在念叨这件事。那天晚上,我被送到教堂,安顿在前排的忏悔席上,和那些还没有回到耶稣身边的“小罪人”们坐在一起。 ④姑母说:当你得到拯救的时候,你会看到一道光,你的心里也会有所感觉。那是耶稣进入了你的生命,从此以后,上帝将永远和你在一起。她还说,你能在心灵里听见耶稣、看见耶稣,而且能够感觉到耶稣的存在。我相信她的话,因为我听过很多老人都这样说,我想,他们理应知道这些事。虽然教堂里又热又挤,我还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候耶稣临。 ⑤传道士用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讲道,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他唱了一首歌,歌中说:“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受饥寒。”然后他说:“你们不来吗?你们不到耶稣这边来吗?年幼的羔羊们呵,你们难道不来吗?”他向我们坐在忏悔席上的“小罪人”们伸出双臂,小女孩们都哭了,有几个女孩跳起,立即向耶稣奔去。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坐在那里。 ⑥许许多多老人围拢过——满脸乌黑发亮,头上梳着发辫的老太婆们和双手长满老茧和疖瘤的老头子们,他们跪在我们周围,嗡嗡地祈祷起。后教堂里唱起了《地狱之火在燃烧,可怜的罪人要得救》的歌。祈祷声和唱歌声震撼了大厅。 ⑦我继续等待见到耶稣。 ⑧最后,除了我和另一个男孩,所有的年轻人都奔向圣坛,得到了拯救。那男孩是个无赖的儿子,名叫韦斯特利。我们两人被念念有词的女教友和教堂执事们团团围住。教堂里热极了,天色也渐渐晚了。最后韦斯特利悄声对我说:“妈的,我在这儿坐腻了,咱们也站起来去得救吧。”于是他站起,得到了拯救。 ⑨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忏悔席上。这时姑母走过,跪在我的膝下放声哭了,小教堂里的祈祷声和唱歌声像旋风一样在我周围打转。全体会众一齐哭号喊叫为我一个人祷告,而我呢,还是安静地在等待耶稣,我等呀,等呀,但他始终没有。我很想看见他,可连他的影子也没有,一点也没有!我很希望会发生点什么事,可什么也没有发生。 ⑩我听见唱歌声,又听见牧师在说:“你为什么不?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到耶稣这边来?耶稣正在等你。他欢迎你。你为什么不来呢?丽德教友呵,这孩子叫什么名字?” ⑪“叫兰斯顿。”姑母抽泣着说。 ⑫“兰斯顿,你为什么不来?你为什么不来接受拯救?呵!耶稣!你为什么不来?” ⑬现在天可真的越来越晚了。我一个人把会拖延这么长,感到很难为情,同时我也很纳闷,上帝究竟对韦斯特利怎么想呢?他根本没看见耶稣,可他却洋洋得意地坐在教坛上,摇晃着那穿着灯笼裤的两条腿,咧着嘴直冲我笑。周围还有执事们和老的女教友跪着祷告。上帝并没有因为韦斯特利亵渎他的圣名,因为他在教堂撒谎而将他击毙。我决定,为了不再麻烦,我最好也撒个谎,就说耶稣已经来临,然后站起来去接受拯救。 ⑭于是我站了起来。 ⑮当人们看见我站起来时,整个大厅变成了赞美的海洋,欢乐的声浪席卷了全教堂。妇女们蹦呀,跳呀,姑母伸出双手紧紧搂住了我,牧师抓住我的手,把我领到教坛上。 ⑯当一切安静下,只有人们欢喜若狂地祷念“阿门”的声音断断续续打破沉寂时,所有得到新生的羔羊们接受了上帝祝福。那时,欢乐的歌声充满了大厅的各个角落。 ⑰那天夜里,我哭了。那是我一生中倒数第二次哭——因为我已是个12岁的大孩子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哭呀,哭呀,怎么也止不住。我用被子蒙上头,可姑母还是听见了。她醒来对姑父说,我之所以哭是因为圣灵进入了我的生命,还因为我已经看见了耶稣。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是我不忍告诉她我说了谎,我欺骗了教堂所有的人;也不忍对她讲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没有帮助我。 【注】①小罪人:语出《圣经》,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就带有洗脱不掉的罪行,称之为原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②基督教中把受到上帝庇佑的信徒称为“绵羊”,把“羔羊”。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到牧师向孩子们发出“为什么你(你们)还不过来?”的呼吁,表现牧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希望能救赎他们堕落的灵魂。 B. 第⑤段画线句写小女孩们哭着奔向耶稣,是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有罪;大多数人仍坐在那里,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罪而不愿过去。 C. 第⑭段,“于是我站了起来”,因为“我”最后终于看到了耶稣,当我站起来接受拯救时,人们大声欢呼,为我得到拯救而由衷高兴。 D. 小说最后画线部分内容,解释“我”哭的原因,点明主旨,“我”的两个“不忍”与成人世界的虚伪、谎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具震撼力。 6. 不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②段写“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前后看似矛盾,实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 第⑤段中,传道士生动的、富有节奏的语言,与其讲述的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了“拯救”仪式的荒唐。 C. 标题“拯救”含义丰富,既指摆脱基督教认为的生来就洗脱不掉的“原罪”,又指感受到耶稣的高尚和神圣,因而更加信奉它。 D. 小说运用讽刺和反复的艺术手法,揭露了西方宗教中关于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天大谎言,使主题更深刻,艺术表现独具一格。 7. “羔羊”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8. 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特色。 【答案】5. D 6. C 7. ①基督教中把受到上帝庇佑的信徒称为“绵羊”, 他们的下一代自然就是“羔羊”了,不论是“绵羊”还是“羔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温良驯服;②作者在文中四次重复了“羔羊”的表述,使用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词,是为了揭露宗教就是想要让人们温顺听话,愚昧盲从,以便于它对人们思想的钳制;③讽刺和反复手法的使用使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艺术魅力。 8. ①叙述人称上,采用第一人称行文,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贯穿全文,由“我”来讲述故事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②叙述顺序上,采用倒叙的手法,将事后的感受放在开头,引发对以往故事的回忆,使文章产生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③前后照应。文章开头“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与结尾“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没有来帮助我”相照应,用“我”的亲身彻悟,揭示了宗教的虚无和人性的虚伪;④综合运用讽刺和重复的手法,突出了批判宗教和成人世界世俗恶势力的主题。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表现牧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希望能救赎他们堕落的灵魂”错误,牧师并不关爱孩子,而是用这种方式来诱使孩子们迫于压力“信仰”上帝,应该是突出表现了牧师的虚情假意,软硬兼施,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干着诱使灵魂堕落的勾当。
展开余下试题B.“小女孩们哭着奔向耶稣,是因为她们意识到自己有罪”错误,根据原文“他描绘着地狱里的可怕情景:到处是呻吟、哀号和凄凉的哭声”可看出, 小女孩们哭着奔向耶稣,是因为她们被地狱恐怖情景惊吓。 C.“因为‘我’最后终于看到了耶稣”错误,根据原文“我决定,为了不再麻烦,我最好也撒个谎,就说耶稣已经来临,然后站起来去接受拯救”“其实,我哭的真正原因是我不忍告诉她我说了谎,我欺骗了教堂所有的人;也不忍对她讲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可见,“我”最后也没有看到耶稣。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又指感受到耶稣的高尚和神圣,因而更加信奉它”错误,根据原文“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没有帮助我”可知,另一方面是指明白了耶稣基督的荒谬性,因而远离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羔羊”是基督教中对信徒的称呼,从“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受饥寒”中可见,他们认为上帝是牧羊人,信仰上帝就是受到上帝庇佑的绵羊,信仰代代传承,故而信徒的下一代就是“羔羊”;“羊”的特征就是温顺听话,一切要听从牧羊人的指挥,即要抛弃自己的思想,信仰上帝。 文中“把迷途的羔羊领回羊圈”“九十九只羔羊安安乐乐在羊圈,只有一只流落在外受饥寒”“年幼的羔羊们呵,你们难道不来吗”“所有得到新生的羔羊们接受了上帝祝福”,出现了四次“羔羊”,从中可以看出,牧师在竭力鼓动孩子们放弃自我思考,在现场形势和群情激动下投入“上帝的怀抱”,体现出宗教的本质,就是让人们如同羔羊一般听话,愚昧而盲从,这样才更方便宗教钳制人的思想。 反复出现的“羔羊”采用了反复手法,文中所谓“接受了上帝祝福”的“羔羊”,其实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耶稣,而是因为惊吓、盲从、欺骗等原因而去了信仰上帝的那边,这无疑充满讽刺,让文章更有艺术魅力。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色 能力。 本文以“我”的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见闻感想来组织全文情节,显得更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从叙述顺序上看,文章第二段说“在我快满13岁的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讲出事情的结果,即“我”并未真正得救,接着才开始叙述故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文章第二段说“在我快满13岁 时候,我从罪孽中得到拯救,但并未真正得救”与结尾“我哭的真正原因是我不忍告诉她我说了谎,我欺骗了教堂所有的人;也不忍对她讲我并没有看见耶稣,因此,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耶稣,因为他从没有帮助我”相互呼应,通过“我”的真实经历和思考感悟,揭示出宗教并不真正存在“神力”的事实,也揭露出很多人信仰上帝,是受恐吓、受怂恿或为了方便自己而欺骗他人的现实,讽刺了人性的虚伪。 文中牧师反复呼吁要“羔羊”信仰上帝,采用了反复手法;文中教徒们迫使孩子们接受上帝的信仰,靠的是用虚构的恐怖地狱恐吓,群体施压等,讽刺批判了宗教和成人的恶,凸显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9.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克己复礼(约束) 致知在格物(推究) 自伐者无功(夸耀) B. 其脆易泮(分离) 复众人之所过(重复) 自贼者也(伤害) 天下归仁焉(称赞) C. 文胜质则史(浮夸)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击) 与尔同销万古愁(排遣)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发端)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考虑) 今一朝而鬻技百斤(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复,不是“重复”,而是“弥补”。句意: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解释错误。 C.攻,不是“攻击”,而是“治疗”。句意: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解释错误。 D.虑,不是“考虑”,而是“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解释错误。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飚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B. 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C. 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D. 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11. 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为阼,践阼即走上阼阶主位,意为君王即位,登基。 B. 太尉,秦汉时 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统帅兵马大权,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 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 谥,指古代皇帝、皇后及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蒋济深通谋略。他用计使孙权主动撤兵,保全了合肥,又游说太祖,使计分化孙、刘联盟,保全了樊城。 B. 蒋济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