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B. 《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 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D. 《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 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 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 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 《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 《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D. 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有很大差别”,“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信息是“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可见只是说“言”和“意”不同,并未说“很大差别”;“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可见这里说的是不必追求“全部”传达,而非不追求 “很好”表达。 B.“没能表达出”错误,原文是“没完全描写出”,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另外“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也不对,原文相关段落结论为“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C.“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由原文“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可知,是“也许是”,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文章分别列举了诗词、音乐中的“无言之美”,最后总结“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错,表述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故选C。 (二)文学类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愁的幸福 余秀华 我是一个只有家乡而没有故乡的人,这一度是我比那些有乡愁的人更犯愁的事情。所谓的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因为身体的限制甚至剥夺了我有故乡的机会,一辈子不离开一个地方,我理解为一种能力的缺失,如同我这样的,无法在既定的命运里为自己转一个小小的弯。 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凡此种种,我在横店生了根,怎么拔都拔不起来的根。我以为一辈子不会产生乡愁,因为一辈子就在横店这片小小的树叶上。小小的村庄,三百多户人家,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生活。 以前,也就在两三年之前,你随便走进哪一个农家,首先看到的是挂在屋檐的红辣椒和苞谷,屋檐下有一些锈迹的铁犁。开春以后,这犁一下到地里,上面的锈迹就会被磨得干干净净,这草就会白得灼灼发光。乡村里的一些东西有时候是半寐的,这是一种等待的状态,等到自己的季节,等自己内心的呼唤把自己打开。其实整个乡村也是如此一种半寐的状态。半寐并不是沉睡,是眼睛闭着心还醒着,是四季里万物的变化无一遗漏地仍然从生命里经过而且留下痕迹。 2017年的春节,我们有了新房子,横店村的三百多户都有了新房子。原来分散在几千亩的角角落落的人家现在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原来鸡犬不相闻,现在在家里大声一点说话,可能就有几家听见。 乡亲们是欢喜的,他们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人们的心是欢喜的,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 从前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搬到了横店村,甚至修改得更好一点。我无法避免地看到一些传统和习俗在横店慢慢地不动声色地消失,但是无能为力。这无能为力让我对自己很生气:我也和别人一样放任自流,而且自己也在这样的放任自流之中。一些东西消失了就不会再有回来的可能性,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这样的痛才是深入骨髓的椎心之痛。 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如同看着我的奶奶断气,被推进火化室,等她从火化室出来就是一堆灰的过程。 这是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过程,这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一种彻底的失去。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它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而是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
展开余下试题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只是满足于乡愁的本身。故乡的陷落在他们的个人情感里不过是增添了一些没有近身的伤感,因为他们可能再不会回到故乡。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 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这时候我的愁在别人的眼里也成了一种风景,这是讽刺。我们的愁,源自我们的无能为力,而这却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碰巧生在这个急剧前进的时代,变化得太快,而生命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慢时期,我们不知道对谁喊一声:你慢一点,等等我。没有人等你,没有人等你的不安和怀疑都得到解决。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话太多了。窗外下起了雨,打在玻璃窗上,声音很硬,不远处的喇叭在唱生日快乐歌。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 (有删节) 【注】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机会到外地生活,所以“我”无法称自己的家乡为故乡。 B. “我”的家乡在搬迁之前,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搬迁之后苏醒过来,变得生机勃勃。 C. “如同一个死去的人不可能再返回阳间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传统、习俗消失后的椎心之痛。 D. 本文以“我”的家乡搬迁前后的变化为依托,写我对家乡带着忧愁的幸福的独特感悟。 5.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6.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的乡愁和其他人的乡愁有什么不同? 7. 如何理解结尾作者说的“我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隐隐约约带着忧愁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试作分析。 【答案】4. B 5. 运用比喻手法,将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还原的情形生动地写了出来,表达了“我”对一些传统和习俗的消失后再也无法恢复的痛苦,以及对乡愁的独特纠结。 6. ①“我”的乡愁是在自己的家乡产生,其他人的乡愁是远离故乡后而产生的。 ②“我”的乡愁是看到家乡变化时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其他人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人或景的思念,带有浪漫和忧伤。 ③“我”的乡愁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其他人的乡愁经过距离和转述,有平和的距离和空间,可以找到别的事物填充。 7. ①“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 ②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花了不多的钱有了规格很高的新房子。 ③虽然对传统、习俗的消失很无奈,但是依然生活在家乡。 ④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虽然患有先天性疾病,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诗人,发表了诸多诗作。(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搬迁之后苏醒了过来,变得生机勃勃”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人们的心是欢喜的,但这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并不一定是“苏醒”“生机勃勃”的表现,而且“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了”,“苏醒”“生机勃勃”更不能存在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它”指的是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不是什么东西从你的手里拿去了还可以还给你”,意味着永远失去;“一块骨头从你的身上剔出去了再无法长回你的身上”运用了比喻修辞,在文中指原来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俗已不可恢复。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一些传统和习俗消失后再也无法还原的情形,照应了前文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彻底的失去”,传达了“我”的乡愁的浓重,表达了“我”对一些传统和习俗的消失后再也无法恢复的痛苦,以及对乡愁的独特纠结。。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根据“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所谓的故乡是当你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以后,回过头来对你老家的称呼”“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概括出“我”的乡愁是在自己的家乡产生的,其他人的乡愁是远离故乡后而产生的。 根据“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我的乡愁就是直愣愣地站在这片土地上,直愣愣地看着它的变化的无力无奈和无辜”“我的乡愁是无法化开的愁,不是从远方回来就能够缓解的愁,不是诗情画意的愁,而是一种血淋淋的愁”概括出“我”的乡愁是看到家乡变化时的无力无奈和无辜,其他人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乡的人或景的思念,带有浪漫和忧伤。 根据“他们的愁经过了距离和转述而有了平和的距离和空间,这样的距离和空间足够他们找到别的事物填充,他们一定会说没有事物可以填充,他们一定会说乡愁是无法替代的,是的,无法替代,但是可以忘记,剩下的是情感需要的诗情画意,这样的乡愁在他们哭泣之后还能够让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但是我不能,我不行,我就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看着一些东西在塌陷,在丢失,似乎觉得可以伸手拉住一些,但是什么也拉不住”概括出“我”的乡愁是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身不由己和担忧,其他人的乡愁经过距离和转述,有平和的距离和空间,可以找到别的事物填充。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结合“我的父母像溺爱一只幼鸟一样把我护在他们的羽翼之下,后来是我的孩子,我希望陪伴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看见许多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他们的孤独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不能因为无法确定的事情而让我的孩子有所影响”可知,“我”的家庭生活幸福,父母疼爱自己,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中成长。 结合“可以用不多的钱买到一栋规格很高的房子”“这些装修好了的房子和城里的并无二致,甚至比有的城里的房子还要好:自来水,暖气都将一一供应上,非常好的绿化工程,非常完善的社区建设”可知,“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结合“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横店村,我就无法把横店喊成故乡,在那么多美丽的乡愁里,我感觉到自己生命的一种缺失”“就这样,我也有了乡愁。我的乡愁不是站在远方看故乡的思念,没有对着月亮怀念人或景的诗歌一样的浪漫和忧伤”可知,对家乡有着深挚的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 结合注释“余秀华是脑瘫患者,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诗歌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体小说集《且在人间》”可知,“我”身残志坚,在文学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展开余下试题(《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9.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20篇,以语录体为主,被奉为儒家经典。 B. 《礼记》成书于汉代,其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C. 孟子,名轲,字子舆,孔子的学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D. 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记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 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答案】8. C 9. C 10. A 11. (1)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2)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译文: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老子修道德”中,“老子”是主语,“修”是谓语,“道德”是宾语,后面要断开,排除AB; “见周之衰”中,“周之衰”是“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孟子……孔子的学生”错误。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他是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 第二句关键词:“史记”,史书记载;“始”,当初,最初的时候;“合”,合并;“岁”,年;“霸王”,称霸称王。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