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4  2022-11-13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
广东省东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五校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审题人:黄玫莉 陶侠妹 陈凤 龚敏 李剑 罗育霖)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每空1分,共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宁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电闪、雷鸣、山崩写出了天姥山,“惊心动魄”场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惜时,多用比喻。曹操《短歌行》中有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借朝露作比,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答案】 ①. 暧暧远人村 ②. 依依墟里烟 ③. 列缺霹雳 ④. 丘峦崩摧 ⑤. 譬如朝露 ⑥. 去日苦多 ⑦.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⑧. 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暧”“墟”“霹雳”“譬”。
(二)(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合乎。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D. 木直中绳 绳:规矩。
3. 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转徙于江湖间。
C.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D.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要想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浏览完整试题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积善”要达到“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
D. 《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作者在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答案】2. D 3. B 4.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绳”:墨线。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的衡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A.定语后置句,“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B.状语后置句,“于江湖间转徙”,句意:在各地间流离转徙。
C.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D.省略句,“骐骥一(次)跃,不能(跃)十步”,句意:骏马一次跨跃,不能跨越十步远。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错误。文中说“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
故选B。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的衡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也会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三)(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5. 下面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B.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C.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关于六亲,历代说法各不相同,泛指亲族、亲戚。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字仲,名夷吾。
C.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书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 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司马迁。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着重写他同鲍叔牙的友谊,虽是轶事,写来却娓娓动人,于细微处见精神。
B. 管仲曾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公子纠被杀,而他自己也因此被囚禁,后被起用,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C. “伐楚”“令燕修召公之政”“柯地盟会”以三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管仲外交方面的政治才能。
D.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 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


展开余下试题8. 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9. 世人常常以“管鲍之交”来评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请结合本文,谈谈这种交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5. A 6. D 7. D
8. 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②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9. ①鲍叔牙知管仲贤能,有才干,对他的贪便宜没有什么怨言,以贤能为贵。
②管仲视鲍叔牙为知己,懂得鲍叔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③管仲有知恩必报之情,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与鲍叔牙游”为偏正结构,“游”是谓语,没有宾语,其后断开;第二个“鲍叔”做“知其贤”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管仲贫困”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排除C;
“善遇之”,“善”做“遇之”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管仲让鲍叔牙居于自己之下,做自己的下属,这种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批评指责”错误。由“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可知,不是管仲让鲍叔牙做自己的下属,是鲍叔牙自己愿意的;由“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可知,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天下人是赞赏鲍叔牙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及”,等到;“囚”,被囚禁,;“进”,推荐。
②“尝”,曾经;“仕”,做官;“见……于……”,表被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第二段“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可知,鲍叔牙知管仲贤能,有才干,对他的贪便宜没有什么怨言,以贤能为贵;
由原文第二段“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知,管仲视鲍叔牙为知己,懂得鲍叔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由原文第一段“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可知,管仲有知恩必报之情,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随后,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做了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安定,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心,(因为他)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而是把功名不显扬于天下看作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自己却情愿做管仲的下属。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体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能,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的说法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了法度,六亲才能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着百姓的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废除掉。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三归和反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四)(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0.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跳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悠闲愉悦。
B.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11.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B 11. 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的能力。
A.“暗示了诗歌的悠闲愉悦”错误,由诗歌内容和注释①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悠闲之情。
C.“‘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错误,应是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


展开余下试题D.“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错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似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两句的意思是: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营造的意境也可从意象中感受到,是秋雨过后的黄昏画面。
“残阳初过雨”写残阳,属于静态描写,“何地不鸣蝉”写鸣蝉,属于动态描写。所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出句写“残阳”,点明时间;对句写“何地”,点出空间,时空交融。加之前文对动静景物的分析,可以理解为: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走过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西方很多人习惯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等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中得以发展进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北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
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社会氛围。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要教育引导群众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优秀影视剧能跨越不同文化,走进各国观众内心,帮他们了解并爱上中国。4月以来,国产剧《开端》上线海外流媒体提供商网飞,陆续发行至韩国、泰国等国。随着走向海外的中国剧集增多、类型丰富,国产剧出海已成为重要文化现象。
《“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提出,“电视剧‘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国产剧出海的势头,在后续作品中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开拓国产剧出海航线,是从业者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国产剧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正在走向多元化。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突破口的时代已去,古装剧仍有广阔海外市场,但海外观众已摆脱将其视为“文化奇观”的初级阶段,进入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并对消费精品内容有更多需求的阶段。去年播出的《山海情》、今年的《开端》等类型多元的作品,同样在对外传播中取得佳绩。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近来在海外口碑良好的作品本身,分析为何《山海情》这类扶贫题材“主旋律”剧集能在外国观众中引发共鸣,为何《开端》在故事没定的新奇性上贴近国际流行剧集,其保留的中国印记也能被海外观众接纳,是我们总结这些作品对外传据经验的精神所在。
在作品的策划份段,主创团队便应思考其中蕴含的主旨表达与精神内核,要注重观众视角,寻找具有不同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的观众趣味的“最大公约数”。影视作品是而向大众的艺术,这种创作方法论,为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打破文化壁垒提供了天然的基础与优势。《山海情》从个体成长经历入手、展现“闵宁模式”的发展,贴近“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需求,创造者抓住“展现西海固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历程,激发不同时空下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的精神内核。这是身处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为人性驱动的普遍需求,是人类共通的“主旋律”。在此剧中出现的不同角色,不论是基层干部、科技工作者还是辛勤劳作的村民,都具有质朴、真实的人物面貌,使此剧有广度、深度和温度,令其他文化环境中的观众容易产生亲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放眼未来,国产剧出海前景可期、契机已显;回到当下,我们仍需意识到,能“破圈”“出海”的剧作一定是优秀作品,这需要创作者沉下心来,在剧本创作、拍摄技法、后期制作等方面深耕细作。例如,与近期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其他影视剧相比,《开端》在制作水准上仍有提升空间。
国产剧出海热潮的背后,是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对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增强。加快“走出去”,国产剧的内容要更多元,从多维度呈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仅是题材的选择面,更应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社会、生活、人的整体认知与审美表达。这类剧作在提供观赏价值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展现出中国当代连勃发展的社会面就,以及向善向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侯鸿亮《国产剧“走出去”步伐加快》
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
B. 一些西方人从狭隘片面的视野出发,没有看清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全貌,难以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更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
C. 尽管我国不再以古装剧作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但对海外观众而言,他们看中国电视剧还是满足于看剧中的“文化奇观”
D. “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是让外国受众接受、宣传国家形象、利于国际传播等影视剧成功“出海”的必备要素。
13. 下列选项的内容,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有利于理清我国文明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民族自豪感。
B. 《琅琊榜》西班牙语版风靡拉美,是对其显现的东方美学这一独特审美表达的肯定。
C. 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电影《隐入尘烟》被指“丑化当代中国农村”,遭到影评人诟病。
D. 中国电影难夺奥斯卡奖,主要由于主办方美国电影学院以意识形态来操纵获奖结果。
14. 如何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2. C 13. D
14. ①推动国产剧的海外传播应追求题材类型的多元化;
②应当准确把握精神内核,注重主旨表达;
③应该注重观众视角,最大限度满足各国观众共同的审美需求;
④还应在作品质量上深耕细作,下足功夫。
【解析】
12题详解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东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