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2  2022-11-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长郡中学2022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朋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近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功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约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 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 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 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 )
A. 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 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 “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 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B.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
5. 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陆游以梅花自比,当像他这样的忠贞之士本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不仅未得到重用,反而横遭遗弃、备受摧残时,其由此产生的悲愤感情与“梅花”那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独自寂寞开放,且在风吹雨打中备受煎熬的冷落凄凉之情有某种暗合之处;③陆游以梅花这种事物寄托其身世之感。他虽壮志未酬但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样争权夺利,而只想独葆高洁;词人的这种操守与梅花那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尚节操也有相同之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为……所以……”因果错误。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可知,因果关系颠倒。
C.“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例如“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是从读者方面而言的。
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误,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见物起兴”指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
A.由看到 “朱雀桥”“野草花”“乌衣巷”“夕阳”而引发怀古之情。
B.由看到的“柳色”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
C.由看到 “蒹葭”而引发对“伊人”的思念,是由物及心。
D.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先有“我心”的特征,再选取了“匪石”“匪席”来比,是由心及物,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范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材料一开头“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提出观点: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
第二、三段“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对“比”“兴”进行解释,“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李后主《乌夜啼》……”,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
第四段“‘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
最后“‘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二中“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提出诗歌创作中“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
陆游这首词中,言在梅花,而意在隐喻自身。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心想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然而却一直不得重用,反而被调离前线乃至赋闲,当他看到“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时,自然就引发了自己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寂寞凄凉的感情。梅花不仅孤独寂寞地开放,甚至“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对梅花来说,风雨的摧残令她花瓣凋零;对作者来说,政治仕途上的风雨摧残,令他也备受煎熬,本就孤独凄凉无人赏识,再加上人生处处遭遇不顺,命途多舛,这样更的失意落魄与所见梅花何等相似。
另外,梅花还有高洁品性,如“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没有争春之心,作者以之来表达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一切出发点只是为国为民,即使壮志未酬,也不愿沦落为庸俗之人,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正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花瓣凋零,化泥为尘,其幽香依旧不变,这种特性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自守的品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字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像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⑤“挂起西窗浪按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的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的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的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返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下光波的流动,至于返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而不必说;说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返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像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窗,那素洁,有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写于1946年9月15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抗战归来,既无卧室,更无书房,实属遗憾,这却促使作者摆脱现实的束缚,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谱写一支有关书房的畅想曲。
B. 本文写北窗之妙,将笔墨聚焦于一个特殊的角度——北窗的光影效应,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淡、素雅、隽永的诗境,体现了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


展开余下试题C. 作者在想象中把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好了,他在北窗外设置了一带古老的有石斑的粉墙,粉墙距离窗子适中,墙边还种植了一行疏竹。
D. 本文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创作环境和清幽恬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说也可怜”开头引出全文的叙述,运用有限视角,“我”作为亲历者,又是叙述者,使叙述真实可信。
B. 作者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扩大了文章的容量,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又使文章典雅精致、文质兼美。
C. 本文的人称有点特别,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而第④⑩段则用第二人称,既使文章亲切自然,又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D. 本文以窗子为线索,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南、东、西窗方向各有优点,接着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使全文浑然一体。
8. 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有通过窗子“框景”之说。本文第⑤段,作者“开窗西望”,一幅美丽的图画映入眼帘,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描绘这幅画面的?
9. 本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文笔看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6. D 7. C
8. 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暮归图。
①视听结合,如荷锄归来的农夫和母牛哞哞的叫声。
②动静结合,如农夫走着、白云冉冉而行是动,山、树是静。
③色彩搭配,如山色由微红到深紫到黝蓝到苍然,同白云搭配。
④远近结合,或俯仰结合,或高低结合,或点面结合。
9. ①文笔闲散,即散文的形散,表现在两个方面。选材灵活广泛。本来要写书房的窗子,却先从一般的窗子写起。本来重在表现北窗的光影之美,却先写南窗、北窗和西窗的审美效应,层层铺垫。笔法灵活。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信笔拈来。
②意脉流畅完整,指散文神不散。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书房的窗子选材,表达作者对北窗光影的喜爱之情,文章始终服从主旨的需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抒发了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错。作者借书房的窗子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境界,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是第三人称的特点,不是第二人称的特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一段景物描写,描写乡村宁静和谐的暮色。
由“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地在唤着小犊同归”可知,这里运用了视听结合手法。
由“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可知,此处描写动静结合。
由“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镶着黄边的白云”可知,此处描写色彩丰富富于变化。
由“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是近景描写,“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是远景描写;“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是仰视,此处从远近、俯仰等角度作多角度的描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探讨作者 艺术构思的能力。
首先理解“文笔看似闲散,意脉却流畅完整”,它指的是散文“形”与“神”的关系;然后结合文本找到这些特点的表现,再加以分析即可。
从选材看,“说起窗子”“窗子 功用”“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独喜欢北窗”作者围绕窗子这一话题,从各个角度展现窗子的不同审美,为写“书房的窗子”做铺垫。这是本文选材灵活之处,体现散文的形“散”。
从笔法看,文章有大量典故和古诗文的引用: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象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更使你感到满目清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这些引用笔法灵活,增添了文章的文学韵味。这是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从文章主旨看,文章先写南窗、西窗、东窗,将三窗与北窗作对比,为下文写北窗做铺垫,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突出了作者对北窗的喜爱。由此可知,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书房的窗子选材,始终围绕对北窗光影的喜爱之情这一主旨行文。可见,本文虽形散而神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人也。祖轨,齐罗州刺史。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后更折节好学,动循法度。初为州主簿,仕齐,释褐奉朝请、行台郎中。及齐灭,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高祖受禅,以车骑将军领乡兵。后从晋王广平陈,以功进授开府仪同三司,赐物三千缎。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开皇十二年,拜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于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炀帝嗣位,拜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逐北至青海,获千余口,乘胜至伏俟城。帝复令权过曼头、赤水,置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留镇西境。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余烬远遁,道路无壅。征拜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寻为南海太守。行至鄱阳,会群盗起,不得进,诏令权召募讨之。权率兵与贼相遇,不与战,先乘单舸诣贼营,说以利害。群贼感悦,一时降附,帝闻而嘉之。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卒官,时年七十。
世彻倜傥不羁,颇为时人所许。大业末,群雄并起,世彻所至之处,辄为所忌,多拘禁之,后竟为兖州贼帅徐圆朗所杀。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①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注】尉佗:原名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秦末他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文中指南越。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 假:代理
B. 时不可失,讽令举兵 讽:讽刺
C. 后更折节好学 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D. 高祖受禅 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B.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C.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