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1  2022-11-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武功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制造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揖别的关键一步。因而手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年1月18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摘编自202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为深入学习并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浸润式”实践团于7月19日至24日,赴湖北武汉开展“走进匠心”实践活动,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并深入一线进行“浸润式”实习实践,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浏览完整试题“浸润式”实践团来到中建三局科创公司,与两位行业翘楚开展了大国工匠座谈会议。中建三局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范键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勉励大家用技术创新助力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浸润式”实践团依托中建三局广阔的平台,进行了重点项目参观、大国工匠访谈以及“浸润式”在岗实践。同学们且行且思,从实践与访谈中感悟学科专业前沿和建筑业转型趋势,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做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摘编自荆楚网2021年7月29日《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体悟大国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手工艺人的称呼,其劳动属于创造人类的劳动,其精神的出现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B.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传统手工工匠虽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它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在新时代,我们仍需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C.工匠精神正是对传统文化中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D.浙大学子走进中建三局建设一线,与行业翘楚访谈交流,参观项目现场,深入体悟大国工匠精神。因此他们一定能成为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建设行业骨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工业化时代,手工艺也已经发展到了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
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深入学习践行“工匠精神”,对于我们高中学子来说也有重要意义。
C.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如果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就能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D.要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除了创造更多的“工匠故事”,还需要讲好“工匠故事”。
3.下列四个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故宫工作人员日复一日与孤独相伴,凭借精湛的技艺修复文物,被称作“文物的医生”。
B.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因为要做到完美必须耗时长,成本高,因此价格也会更高。
C.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工卢仁峰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其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
D.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报道《大国工匠》,讲述不同岗位劳动者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
4.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肯定有坚守的必要,我们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丈夫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她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画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画开了。
①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
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画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她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摆弄一个旧电风扇。


展开余下试题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
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要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谁家的自鸣钟当当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②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明发拉静兰走进一家点心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③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上。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酒下点儿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作于1959年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题目“春暖时节”语带双关,表层指人物故事发生的环境特征,深层指静兰和明发之间隔阂的消除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B.开会中,静兰总是带上针线,趁机做些针线活;削橡皮时,她想到丈夫该回家了,孩子是否踢被子,从中可见她始终将家庭放在首位。
C.工厂代表发言时拿着皱巴巴稿纸的神情和所念的数字,使静兰不禁联想到明发在家认真写的数字,这使她完全理解了自己的丈夫。
D.结尾对夜深、风大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隆隆的雷响预示着一场期盼已久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它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夫妻二人在对待家庭的态度、人生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B.作者善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人物,朱大姐告诉静兰有生产会议时,静兰回应了“哦”字,既表现了人物还沉浸在回忆中,也可看出她是随口应付,对开会并不关心。
C.文章开头明发的“随便”与后面“聚精会神”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见一个对物质生活要求较低,而专注于社会建设事业的实干者形象。
D. “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在强烈的数字对比中,突出了“七”“一万”对静兰心理形成的巨大影响,也表明他们即将面对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8.文中三处画横线句都写静兰流泪,但每次流泪的心情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百合花》中,茹志鹃塑造了小通讯员“平凡英雄”的形象——虽然不是当年所倡导的“典型人物”,但却真实感人。类似的形象特点也出现在本文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静兰的人物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早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迁,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居易敏悟绝人”与“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两句中“绝”的含义不同。
B. “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C. “彼所重,我所轻”与“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两句中“轻”的含义相同。
D. “今视其文,信然”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信”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的祖先大约是太原人,后来迁居下邽,他父亲是白季庚,在李正已叛乱时,经多次提升任襄州别驾。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有时也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了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几类,其中的杂律诗不为他所重。
D.白居易与元稹当时都很有名,白居易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以早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4分)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居易其贤哉”?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渔家傲①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②,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③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④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①本词为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词人自汴京(今河南开封)赴任定州太守途中所作。②鞚,有嚼口的马笼头。③梅笛,吹奏《梅花落》的笛曲。④金鱼,又称“鱼袋”,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旌旆,古代旗帜名,词中泛指护卫的旗帜。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临水纵横回晚鞚”,策马奔驰于水滨,直到晚上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壮英武的气势。
B. “归来转……闻几弄”,策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几支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因此而产生波动。
C. “秋阴重……云凝冻”,秋色阴暗沉重,西山浓云笼罩,天寒雪淡。景物折射出词人内心的郁抑。
D. “美酒……旌旆拥”,夜宴饮酒,佳丽歌舞助兴;词人腰挎金鱼佩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16.本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寄寓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天姥山的天气变化,从云层到水面,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歌的文字书写最终还是为了诗歌情感服务的,诗歌的情感是带有诗意的,但对很多人来说,诗意是①的。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有诗意的呢?诗的本质不是形式,而是诗意。诗意是一种意味,很难说清楚,但我们有时会评价什么有诗意,什么没有诗意。但凡有诗意的,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有美感,有深沉的感情,有奇妙的意义,等等。总之,就是让人难忘,有点雅致,有点新意,有点奇妙。如果从反面来说,那些直白粗俗的语言,那些苍白无力的②,那些理性无情的表达,都是没有诗意的。虽然诗意不好把握,但是具有浓厚诗意的诗歌往往是③的,人们能辨识出来。
诗歌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是整首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虽然要用一句话去概括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那么每一个字都是精心经过思考而得来的,是不能随便删减它的。这就好比诗歌的每一字,都很重要。诗歌艺术最纯粹最精练最凝神,所以是最耗费脑细胞去思考的,也是最能调动各种经验和感官去理解和领悟的。哪怕是最简单的诗歌,也是最能表达某种感情的文字。诗歌艺术就是如此珍贵,就像钻石,是由很多物质经过时间的磨炼才偶然形成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①,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晨星。除了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朱淑真几位外,天资聪颖、文辞造诣不输须眉的女词人当大有人在,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②。
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到了宋末,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这时的宋词急速“变身”,记录兵连祸结、颠沛流离之状,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朝野上下,在拯救民族危亡同仇敌忾的呐喊声中,③。宋代文坛上的女词人,其人其事,感天地,泣鬼神。
21.下列句中的引号与原文画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只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风里,她们的芳名连同其杰作都被遗忘和湮没了。
B.面对元蒙的入侵,诗词自然要担当起“记录时代”的使命。
C.抒发国恨家仇、生死别离之痛,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D. “空”作为诗词中的常用字,意蕴丰富。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武功县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A项,“其精神的出现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选项偷换了概念。B项,“传统手工工匠虽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文中说的是“似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咸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