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4  2022-11-12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
浙江省湖州市三贤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2学年第一学期湖州市三贤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华夷理论,对汉魏六朝的华夷理论有所继承,但更主要的是有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突破了以往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从而提出了“胡越一家”、对华夷“爱之如一”的崭新华夷观。与此相联系的是唐王朝所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的记载,东突厥战败后,朝廷上下就怎样安置突厥族居民的问题上,意见不一。多数大臣主张把降服的突厥族居民,“宜悉徙之河南兗、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令温彦博主张“请准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贞观四年(630)朝廷大臣关于如何安置降伏的突厥族居民的大辩论,可知实行怎样的国家政体和民族政策,两种不同思想、政见的斗争,一直是很激烈的。温彦博以他正确的华夷观,驳斥并阻止了强令周边少数民族与内地主体民族按相同比率纳税、离开故地、破坏其本民族聚居状态的动议,捍卫了地方最高政权二元格局的政治制度,是维护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恶劣事件之所以很少发生,与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是不无关系的。
在唐王朝,不仅提出了华(主体民族)夷(非主体民族)一家、一体的理论,而且根据这一理论所制定的开明民族政策,亦被唐太宗、唐玄宗出色地付诸实践,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上少见的盛况。
唐太宗在他的治国实践中,确实履行了他所说过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的承诺。唐太宗逝世时,阿史那杜尔等人悲痛万分,请求“杀身以殉”。这就足以表明,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不仅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而且增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
唐太宗死后,根据他的遗嘱将颉利等各族酋长14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无疑是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一座丰碑,标志着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深受中华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拥护。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太宗死,“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翦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
唐王朝的开明民族政策,在唐玄宗时期亦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贞观、开元年间大量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国家文武要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唐太宗、唐玄宗期间,确实执行了对中华(主体民族)、夷狄(周边民族)“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
历史表明,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地方最高政权的二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确实从国家政体和中华文化(华夷观)层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撑。
(摘编自黄松筠《华夷理论演变与中华民族形成》)
材料二:
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以此来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唐太宗否定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和正统观念,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联加爱之如一”政策,表明他的民族政策己含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因素,是对大汉族主义的一种反对。在对各少数民族关系上,如东突厥、西突厥等地区,唐太宗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地区稳定,同时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了友好关系。


浏览完整试题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保证了各民族区域正式纳入唐王朝的版图,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对征服或降服各少数民族首领,如被俘的颉利可汗被赐予在卫大将军的头衔等,体现了唐太宗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政策,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从而有利于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的华夷理论是在汉魏六朝华夷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唐王朝执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上。
B. 在怎样安置突厥居民问题上,唐代朝堂开展了激烈的大辩论,最终因少数大臣的力排众议,才避免了恶劣事件的发生。
C.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
D. 华夷理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历史表明唐代的华夷观至今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提及唐太宗,他是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以德治国,不采用武力来巩固统治。
B. 中书令温彦博主张 “请准汉武故事”,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也是相对开明的。
C. 昭陵14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刻像,证明了唐太宗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决策英明并深受拥戴。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主体民族执政者没有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等思想。
3.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材料二第一句话先提出观点,然后再具体阐述。具体阐述时,先从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角度阐述唐太宗的做法,再以“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为例,进一步阐释做法与作用,从而印证观点。
4. 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思是各民族要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欣赏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是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就能展现一个多元的世界,多彩的文化。
②唐王朝的正确华夷观及开明的民族政策,就是建立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基础上的“美人之美”生动事例,而唐王朝的繁荣强盛也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华夷一家的有力证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最终因少数大臣的力排众议”错误。结合材料“贞观四年(630)朝廷大臣关于如何安置降伏的突厥族居民的大辩论,……在中国历史上,此类恶劣事件之所以很少发生,与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是不无关系的”可知,并非“因少数大臣的力排众议”,而是“开明大臣的力排众议和开明君主的英明决断”。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 “不采用武力来巩固统治”错误。由材料二“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以此来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可知,原文说的是“很少动用武力”,另外“对征服或主动降服”来看,就有“武力征服”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句话“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先提出观点,然后再具体阐述。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以此来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唐太宗否定了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和正统观念,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联加爱之如一’政策,表明他的民族政策己含有各民族一律平等因素,是对大汉族主义的一种反对”可知,从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角度阐述唐太宗的做法;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关键句“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少数民族官员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保证了各民族区域正式纳入唐王朝的版图,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对征服或降服各少数民族首领,如被俘的颉利可汗被赐予在卫大将军的头衔等,体现了唐太宗重用少数民族首领政策,团结了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从而有利于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可知,以“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为例,进一步阐释做法与作用。具体阐述时,先从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角度阐述唐太宗的做法,再以“对征服或主动降服少数民族”为例,进一步阐释做法与作用,从而印证观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各美其美”,是说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展开余下试题结合材料“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以此来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在对各少数民族关系上,如东突厥、西突厥等地区,唐太宗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地区稳定,同时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了友好关系”可知,唐王朝的正确华夷观及开明的民族政策,就是建立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文化基础上的“美人之美”生动事例。
结合“历史表明,中华文化中开明的华夷观和正确的民族政策,对于维护地方最高政权的二元格局、为中华民族统一体形成和发展,确实从国家政体和中华文化(华夷观)层面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撑”可知,唐王朝的繁荣强盛也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华夷一家的有力证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记
梁晓声
他成了林学院的新闻人物。
本班同学、外班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纷至沓来。晚上九点半,宿舍又来了一拨。
“郑小松,你有块什么砚?叫我们观赏观赏!”
他愈坚藏不示,人们愈感到未睹为憾。其实他们的好奇心更偏于另一方面——据透露,郑小松那块砚与院长汪一伦有不寻常的关系。汪一伦的名字,在毕业分配的前夕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小松,如果别人没有权利看那块砚,我,有没有这种权利呢?”说话的是汪一伦的女儿汪萍。
郑小松沉吟半晌,默默地拿出布包,默默地放在桌上,默默地去掉包布,一层,二层,三层。
此砚果不寻常!它有扇面般大小,一寸许厚,呈双龙护月型。砚面光润莹洁,刀法挺秀有力。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汪萍不禁“呀”了一声 。
所有人都围拢上前。汪萍问道:“这块砚,是怎么落在你手里的?”
郑小松犹豫片刻,讲出一段事来。
十三年前,兴安岭某林场一个伐木队里增加了一个人,劳改分子。伐木队长对他手下说:“此人一有空闲,就坐下看书。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进伐木人的房子。炕上正熟睡一个孩子。熊,就卧在那孩子身边……
所有人都慌了手脚。伐木队长找来一杆猎枪,从窗口偷偷伸进去……“慢!”有人制止,“如果你打中了它,却打不死它呢?”说这话的是那被改造者。
“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将孩子抱出来……”
“进屋里去?……”伐木队长反问,“谁?……”
“我。”那劳改分子,闪身进屋去了。外面的人,都捏两手冷汗。伐木队长瞄着那只熊,眼一眨也不敢眨……
孩子,终于被从屋里抱出来了……
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挂住。这同开山炸石的人碰上了“哑炮”一样。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挂住的险情。他找准了第三棵树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突然刮起一股山风。好疾!好猛!他猛听一声大喝“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凌空砸下来!他还没有作出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
参天大树轰然倒下…… 树干下,压着伐木队长……
半月之后,他离开了大森林。来向伐木队长的妻儿告别。
“你们母子艰难。我只有这块砚,你们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能顶三年二载的衣食。”
伐木队长的妻子坚拒不受。最后他说:“就算我将这块砚寄托给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着这块砚去找我。”
郑小松讲到此,又沉默起来。
汪萍激动地说:“当年那个劳改分子,就是我父亲汪一伦。如果我没猜错,那个伐木队长,就是你父亲!”
郑小松无语,默默将那块砚包好,锁了起来。
汪萍接着说:“这是一块安徽歙砚。我家祖辈相传。这砚,是我父亲的珍爱之物啊!”
星期一,郑小松被韩文琪强拉硬拽到了“北来顺”饭庄。韩文琪替郑小松满上了酒,话题转到了他们所面临的个人大事——毕业分配。
“你听说没有?咱们班上有两个去北京的名额,林业部!”
“是吗?”
“千真万确!”韩文琪又替他满上了酒,“你愿不愿意被分配到北京去?”
“愿意,就能去的么?”
“能!”韩文琪回答。
“你拿着那块砚,去找汪院长……他能不出力吗?……我希望……不,我求你,能不能在汪院长面前,也给我说上一句话?……”
郑小松慢慢地站起了身。
“对不起,我……有点醉了!”他大步离去……
四年前,他以刚达到分数线的考分被林学院录取了。这对于他,很难很难了。
为了买到一套英语自学教材,他偷偷搭上林区的运木火车进城,差点冻僵在圆木和车皮之间的空隙里。
他十七岁就成了伐木队的临时工。他得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双目失明的妈妈……
四年来,他的成绩册上,记录最多的是“优秀”。
他也想到了,父亲当年和汪院长,怀着美好的憧憬,怎样谈论大森林的明天和后天。
此时,院长汪一伦也还没有休息。
“你今天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家里来?明天,你要以我的名义……不,我要亲自把他请到家里来!”老院长显得那么激动!
女儿吞吞吐吐地说:“爸爸,如果……如果他向您提出超出您个人能力的要求呢?……”
“哦?……”老院长不禁一怔。自从他官复原职,上门找他的人还少么?他们向他提及他受到迫害时他们对他的种种恩德……向他要求种种回报……他尽力地报答他们。当年,他孤胆救婴,没有恐惧过那林中猛兽。如今,他却有点怕人……
“爸爸,他如果提出毕业分配的要求,按政策,我是可以留在城市的。我……我顶替他,自愿到林区去!”
多好的女儿啊!老院长回答:“明天,你还是要把他请来。”
第二天,院长的女儿,一路无言地把郑小松带回家中。
当她从自己房间的窗口终于发现郑小松出现在马路上时,便迅速来到了客厅。那块家传古砚,放在写字台的正中。
老院长肃然地说:“他母亲害眼病时,有人给价三千元,他们没有卖。他母亲说,受人之托的东西,是要归还的……”
“那,他为什么四年来……”
“他原想毕业之后再归还的。”
“他向您提出了……”
“他仅请求我给他写几个字,留作纪念。”
“我,给他写了蔡襄赞古砚的诗: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毕业方案公布时,汪萍的名字和郑小松并列在一起。他们自愿到林区去了……
(选自《梁晓声文集•短篇小说》,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一伦离开农场时,去向伐木队长妻儿告别,并把身上唯一值钱的物品——自己珍爱的古砚留给他们,可见他是一个知恩重情的人。
B. 韩文琪为了毕业分配的事,请郑小松吃饭,求他在汪一伦面前替自己说好话,看来他如同郑小松一样重视这块砚与汪一伦的关系。


展开余下试题C. 小说使用反复手法描写郑小松出示古砚的过程,“默默地” 既渲染出现场气氛,放慢叙述节奏,又凸显郑小松当时为难的心理。
D. 小说插叙郑小松艰难苦涩的少年生活、来之不易的优秀成绩以及伐木队长对林场未来的憧憬,既丰富了情节,又为下文做铺垫。
6. 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多次运用前后照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 郑小松成绩优秀,父亲和汪一伦又有过命的交情,在毕业分配时去找汪一伦帮忙似乎合情合理,但情节上没有让郑小松这么做,这样安排有什么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 B 6. ①郑小松拿出的砚不同寻常与汪萍说“这是一块安徽歙砚。我家祖辈相传。”以及“这是父亲的珍爱之物”前后照应,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体现了砚的珍贵,侧面凸显了郑小松一家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②汪一伦到了农场坚持看书的行为与离开农场时拿出珍藏的一方砚台相呼应,强化了汪一伦知识分子身份,使汪一伦成为院长更合理;③伐木队长和汪一伦憧憬林区的明天与二人的后代主动到林区工作呼应,升华主旨,子承父志,为林区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
7. ①可以凸显人物形象,郑小松一直秉持依靠个人奋斗勇敢面对未来的信条; ②情节发展更加符合曲折生动,郑小松要秉承父亲的愿望建设林区;③主题表达上,作者意在表现施恩不图报,如果郑小松找汪一伦帮忙则不利于表现主题。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看来他如同郑小松一样重视这块砚与汪一伦的关系”不准确,两者重视的含义不同。韩文琪是为了毕业分配能去北京而重视这块砚与汪一伦的关系,郑小松是因为当年的恩情而重视。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郑小松沉吟半晌,默默地拿出布包……此砚果不寻常!它有扇面般大小,一寸许厚,呈双龙护月型。砚面光润莹洁,刀法挺秀有力。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汪萍接着说:‘这是一块安徽歙砚。我家祖辈相传。这砚,是我父亲的珍爱之物啊!’”可知,郑小松拿出的砚不同寻常与汪萍说“这是一块安徽歙砚。我家祖辈相传”以及“这是父亲的珍爱之物”前后照应,使故事结构更紧凑,体现了砚的珍贵,侧面凸显了郑小松一家不求回报的高贵品质;
根据“此人一有空闲,就坐下看书。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谁也不许为难他”“你们母子艰难。我只有这块砚,你们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能顶三年二载的衣食”可知,汪一伦到了农场坚持看书的行为与离开农场时拿出珍藏的一方砚台相呼应,强化了汪一伦知识分子身份,使汪一伦成为院长更合理;
根据“他也想到了,父亲当年和汪院长,怀着美好的憧憬,怎样谈论大森林的明天和后天”“毕业方案公布时,汪萍的名字和郑小松并列在一起。他们自愿到林区去了……”可知,伐木队长和汪一伦憧憬林区的明天与二人的后代主动到林区工作呼应,升华主旨,子承父志,为林区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人物形象上,根据“为了买到一套英语自学教材,他偷偷搭上林区的运木火车进城,差点冻僵在圆木和车皮之间的空隙里。他十七岁就成了伐木队的临时工。他得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双目失明的妈妈……四年来,他的成绩册上,记录最多的是‘优秀’”可知,郑小松一直秉持依靠个人奋斗勇敢面对未来的信条;
情节上,“毕业方案公布时,汪萍的名字和郑小松并列在一起。他们自愿到林区去了……”,郑小松父亲和汪一伦有过命的交情,但郑小松在毕业分配时不愿去找汪一伦帮忙,要秉承父亲的愿望建设林区,使情节发展更加符合曲折生动;
主题表达上,郑小松的父亲为救汪一伦而去世,汪一伦离开大森林前给郑小松的母亲留下一块砚,如果最后郑小松拿着这块砚来找汪一伦帮忙,则不利于表现施恩不图报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①,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②;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生愧辱哉!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天机:此处指自然之性,灵性。 ②素业:清素之业, 即士大夫所从事的儒业。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 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C. 商贾则讨论货贿 贿:贿赂。
D. 伎艺则沈思法术 沈思:潜心钻研。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B.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C.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D.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 “驽马”是指劣马,与“骐骥”相对。马驾车行一日的路程为一驾。
C. 《论》,指《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共二十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D. “一阶半级”中,“阶”指官阶、品级;“级”指等第,特指官爵的品级。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指出君子的天性是善的,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众人,是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在“积善”中达到“成德”的境界。
B. 《颜氏家训•勉学》选段中,颜氏认为任何一个人在学习时,都必须先立志,志向是否远大,是学习能否获得成效的前提。
C. 《劝学》善用比喻阐述道理且形式多样:有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湖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