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徐达《考古盲盒消费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经济价值》,《经济日报》2021年11月4日) 材料二: 用舞台剧的形式让《尚书》《孙子兵法》等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探访我国世界遗产地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一段时间以来,《典籍里的中国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频频引发广泛关注,节目传递的中国魅力与中国风采令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不只在国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也有着很高的接受度。近年来,李子柒的视频在国外社交媒体走红、茶文化在海外受到关注、展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海等,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的国际传播价值。 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一方面,要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互鉴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也可以为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要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文化的魅力在于精炼了生活的细节,提升了对生活的理解,而文化最终要反哺生活,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生活实践,蕴含着一脉相承的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因此,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解释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民族性格,可以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中国故事的魅力,不仅建立在美和感性之上,更建立在对于世界、社会与人的关系处理的智慧上。这种具备特殊东方基因的文化表达,在国际传播中如果能够有效传递,无疑将更有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这其中,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引导力的挖掘,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的结合,离不开借助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当前,匠心与创新的助力,让越来越多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不断涌现,对中国故事魅力的挖掘也充满无限可能。 (摘编自周庆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0日)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博物院的数字考古盲盒在国庆假期间吸引3000万用户,过去10个月,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B. 考古盲盒除了给消费者带来“挖宝”的惊喜之外,还能传播文物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富有创新性。 C. 文化消费主体的年轻化,要求文博单位、文创企业及商家重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 D. 很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节目引发广发关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紧随时代脉动的适应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在开盲盒挖土的过程中获得解压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群体的生活压力之大。 B. 中国古代典籍晦涩难懂,而舞台剧的形式比网络视频更加接地气,更利于传统文化深入观众内心。 C. 传承中华文化不能固守成规,要在相关内容或产品服务 生产制作和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上积极创新。 D. 李子柒的视频以及中国茶文化等在海外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们有意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想象。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的一项是( ) A. 学校组织学生观赏《智取威虎山》,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 B. 快递小哥雷海为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并夺得当季冠军。 C. 《文艺星开讲》节目组邀请文艺工作者做“家乡推荐官”,为观众介绍家乡新貌。 D. 小张运用传统工艺制茶,并制作成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D 4. ①首先陈述了考古盲盒消费热的社会现象;②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③最后论述了考古盲盒消费热对文博文创产业发展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启示。(答三点) 5. ①关注传统与现代的连接。②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③注重东方基因的文化表达:关注美和感性,关注处理外界与个人关系的智慧。④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技术手段。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在国庆假期间吸引3000万用户,过去10个月”错误,时间范围不当,原文为“去年12月起,……过去10个月,考古盲盒的销量约36万个,销售额超3000万元”,所以“过去10个月”不是从“国庆期间”开始,而是从“去年12月起”。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群体的生活压力之大”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为“还有消费者称,‘除了满足探秘欲望,开盲盒耐心挖土的过程也很解压’”,未谈及反映了新生代群体的生活压力之大。 B.“中国古代典籍晦涩难懂”错误,“中国古代典籍”并不都晦涩难懂,据材料二“用舞台剧的形式让《尚书》《孙子兵法》等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探访我国世界遗产地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可知,舞台剧的形式可以使之“活”起来,并不是用来解决“晦涩难懂”。 D.“是因为它们有意迎合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想象”错误,据材料二“近年来,李子柒的视频在国外社交媒体走红、茶文化在海外受到关注、展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海等,都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的国际传播价值”可知,是因为它们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的国际传播价值才受到关注,是其自身魅力的体现,而非“有意迎合”。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构建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即在于让文化反哺生活,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提供思考的方向。 A.学校组织学生观赏《智取威虎山》只是欣赏艺术;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开篇,暗示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工作、老人留守村庄的现实。 B. 魏长庚在文中不曾言语,但他的存在不可或缺。他是家中生病的老人,晚辈对他颇为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孝顺的传统美德仍在传承。 C. 桂英极力为自己并非城里人辩解,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表现出她对城市的疏离、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与骄傲。 D. 在鲁迅的《故乡》中,回乡的“我”,却如外乡人般难以融入其中,处处显示出隔膜;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并未在故事情节上大开大合,而是选取农民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日常的生活场景,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客观之美。 B. 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我也这式想嘞”“咱能管恁多”“说话怪捣蛋”等口语表达,生动鲜活,贴合人物身份。 C. 樱桃对小波父母的说话方式感到新奇,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让读者对农村粗放交流方式有更加明确的感受,也使小说叙述愈加灵活。 D. 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 小说结尾写魏石寨下地干活、桂英做拌面疙瘩汤,甚至鸡们也咯哒咯哒、蹦蹦跳跳,有人说,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安排,实则韵味无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韵味何在。 9. 小说写魏石寨和桂英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种地。这种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所涉及,作者曾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请结合文本及以上观点,简要分析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的原因。 【答案】6 D 7. C 8. ①小说结尾描绘了典型 农村生活:男子种田、女人做饭、鸡鸣成片,画面淳朴而祥和。②字里行间洋溢着农村生活的安适和自足。③表现了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品质。(答两点即可) 9. ①食品安全:自己种的粮食菜蔬绿色健康。②主观因素:他们勤劳、节俭,自己不愿意闲着,不愿意多花钱买着吃,不愿意找孩子讨要,给孩子增加负担。③农耕传统:华夏民族农业为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习惯,对土地有深深依恋,安土重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错误,文中的小波子回乡,与父母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都能相互理解,彼此并未有隔膜。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错误,文中樱桃的确是外来者,但她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文中并未明确。所以本句对视角的解读有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 男人下地干活,女人在家做饭,农村小院里养鸡等各类家禽,一看见主人就会围过来,以为有吃的……这是典型的农村生活场景。其间没有算计和纷争,没有焦虑和隐忧,节奏缓慢,气氛安详。 劳动和操持家务体现了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品质。 劳动就能得食,养鸡就有肉吃,无需奔波,不必俯仰,平淡无奇的文字中洋溢着农村生活的安适和自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结合“自己个种的吃着好,吃着放心……买的粮饭菜蔬吃着不放心,都说有农药”等内容可知,从食品安全来看,自己种的粮食菜蔬绿色健康。 结合“不种一点也闲得慌……量力而行,能种多少是多少,也省得闲着着急……”可看出他们勤劳,不愿意闲着;由“总不能一年到头老是买着吃”可知他们节俭,不愿意多花钱买着吃;由“不能啥子都靠着娃儿们供应……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种的,吃着心里舒坦踏实,想吃啥就种啥,也不看谁的眉高眼低”等内容分析,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的主观因素:不愿意找孩子讨要,给孩子增加负担。这些都体现了农民的本色 由“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知,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是延续了华夏民族以农业为生的农耕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他们对土地有深深依恋,土地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种地不只是因为土地能长出粮食蔬菜,还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体现了农民的安土重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本二: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0. 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 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含义相同。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中的“而”用法相同。 C. “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秋”含义相同。 D. “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谢”含义相同。 12. 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 《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 《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 《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14. 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