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75 2022-11-15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明主察相,诚欲以伯王也为志,则战攻非所先。战者,国之残也,而都县之费也。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夫战之明日,尸死扶伤。死者破家而葬,夷伤者空财而共药,完者内酺而华乐,故其费与死伤者钧。故民之所费也,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军之所出,矛戟折,伤弩,破车,罢马,亡矢之大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天下有此再费者,而能从诸侯寡矣。
“攻城之费,百姓理襜蔽,举冲橹,中罢于刀金,而士困于土功,将不释甲,期数而能拔城者为亟耳。上倦于教,士断于兵,故三下城而能胜敌者寡矣。
“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杀其君,灭其国,又西围晋阳,吞兼二国而忧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者,何谓也?兵先战攻而灭二子患也。
“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由此观之,则战攻之败,可见于前事。
“今穷战比胜而守必不拔,则是非徒示人以难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则天下仇之必矣。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
“故明君之攻战也,甲兵不出于军而敌国胜,冲橹不施而边城降,士民不知而王业至矣。彼明君之从事也,用财少,旷日远而为利长者。”故曰:兵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B.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C.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D.彼战者之为残也/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炊之杀牛/而觞士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则此虚中之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在文中指劝说。古时游说之士奔走各国,凭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
B.伯王,在古代是指对霸者的尊称;伯,通“霸”,在文中意为诸侯联盟的首领。
C.“举冲橹”中的“橹”指战车,与《过秦论》中“流血漂橹”的“橹”相同。
D.“士民”在古文中常有“士大夫和庶民”的意思,在文中泛指百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认为战争中百姓的钱财支出包括安葬阵亡将士的费用,受伤将士求医问药的开销,以及平安回家的将士欢聚饮酒的花费等。
B.战争中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如矛戟、弩、矢等,并非都在战场上损毁,有些会被士大夫藏起来,有些会被军中杂役窃取。
C.战争持续时间长,将官身不离铠甲,能在一年内建筑好护城设施就算是很快了,而攻下三城后还有余力再出兵的则更难做到。
浏览完整试题
D.智伯瑶用兵盛极一时,但最终被天下人耻笑;而英明的君主所做的事情花钱少,所用时间长,却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4分)
(2)彼明君察相者,则五兵不动而诸侯从,辞让而重赂至矣。(4分)
14.苏秦在文中提出“战攻非所先”的观点,他从哪些方面阐释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10.B
11.C(《过秦论》中的“橹”指大盾牌。)
12.C(“拔城”应为“攻下敌城”)
13.(1)中山国全国(或译为:动员全部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
(2)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逊推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
评分标准:共8分。
(1)①悉:全②南战于长子③克:战胜(攻破或打败),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意通顺1分。①②③答出1点不给语意分,答出2-3点给语意分。
(2)察:精明(明察事理)。辞让:谦逊推让(谦让)。重:丰厚(贵重)。赂:财物。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①战争消耗大。
②把战争放在首位会招来亡国的祸患。(结果恶劣)
③英明的君主不把战争放在首位,能够成就王业。(或“把战争放在首位不是治国之道”)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1点1分,2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第1点如具体写出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某一种消耗,也可得1分。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道:“英明的君主和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真想完成霸王大业的志向,那就不要把战争摆在首位。战争是国家的祸害,让都邑消耗财力。那战争的祸害(非常明显),士人听说将有战事,就捐献私人财产(给军队)而充实军中的市场,运送饮食来犒劳敢死的勇士,让(人)拆下车辕当柴烧,(一说,“令”为“将领”),杀牛(设宴)款待战士;凡有市场的城邑没有不停止营业而为战争服务,这实在是虚耗国家财富的做法啊。
“在开战的第二天,尸横遍野,(人们)扶着受伤的将士。死者(的家属)倾尽家财安葬(亡者),受伤将士耗尽钱财以求医问药,平安返家的,在家中欢聚饮酒作乐,所以这些花费和死伤者的开支相等。所以人们在战争中的耗费,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军队出战,矛戟折坏,弓弩损毁,战车破坏,战马疲惫,箭损失大半。甲胄和兵器是官家自己花钱买的,有的被士大夫藏起来,有的被军中杂役窃取,即使用十年的土地收成也补偿不了。国家有这两种耗费,而能使诸侯服从的,那就太少了。
“攻城的消耗很大,百姓修补遮蔽矢石的用具,运送战车,国中的人为制造兵器而疲惫,战士为开挖地道等徭役而困乏,将官身不离铠甲,一年之内能够攻下敌城,就算很快的了。上面的长官由于久战而倦于进行教化,士卒被兵器伤残,所以攻下了三座城,还能战胜敌人的就太少了。
“从前,智伯瑶攻灭范氏、中行氏,杀死他们的君主,灭了他们的国家,又向西包围晋阳,吞并了两国又使一位国君处于困境,这可以说是用兵盛极一时了,然而智伯瑶终于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他把战争放在首位,灭掉范式、中行氏所招来的祸患。
“从前,中山国全国(或译为:调动全部兵力)奋起迎击燕、赵两国,在南边的长子作战,打败了赵国;在中山国以北作战,战胜了燕军,杀死燕将。中山国不过是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 ,却对抗两个万乘大国,两次作战都取得胜利,这算是用兵的典范了。可是中山国最终被灭亡,国君逃亡齐国做了臣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战事不节制招来的祸患。由此看来,由于战争导致败亡的事,可以从历史事实中看到例证。
“现在(有的国家)竭力战争且屡战屡胜,守城不被攻克,这不仅让人感到难以办到,而且也害人不浅,那么诸侯必然视他为仇敌了。那些贤明的国君与精明(明察事理)的相臣,(他们)不动武力而诸侯会服从,态度谦让而丰厚的财物会到来。
“所以英明的君主作战,不必出动兵力就能战胜敌人,不必运用攻城的战车,敌国的边城就会投降,百姓还没有觉察而王业就已经完成。那些英明的君主处理事情,费用少,时间(虽)长,却可取得长远的利益。所以说:后发制人可让诸侯归附并加以驱使。”
浙江省湖州、丽水、衢州三地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①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吕氏春秋•知接》,有删改)
【注】①接:达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B.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C.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D.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管仲虽然尊称易牙为“子”,但认为他烹煮儿子以满足桓公,过于残忍。
B.垣多指矮墙,“有一妇人逾垣入”指妇女爬过矮墙,《氓》中“乘彼垝垣”的“垣”也可解为“矮墙”。
C.文中的“归”指回家,而《红楼梦》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的“归”特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文中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牙烹子、竖刁自宫、卫启方父死不归,在管仲看来,其行为虽一时迎合了桓公,但都不合人情,他们不可能真正忠于桓公。
B.管仲引用谚语说,居家者不必装载外出时使用的东西,远行者无需储藏居家时的物品,自己将死没有什么可以再告诉桓公。
C.管仲认为生死疾病都是自身原因导致的,桓公过于倚重常之巫,必有后患。四年后,常之巫看到桓公将死,果然犯上作乱。
D.管仲死后,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过了三年,桓公改变了主意,最终招致祸患,临死之时,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4分)
(2)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4分)
14.请简要概括桓公不得善终的原因。(3分)
10.B。
11.A。“子”是指易牙的儿子。
12.C。管仲认为生死是由于天命,疾病是由精神失守引起的。
13.(1)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等人全部驱逐了,桓公吃饭不香甜,后宫不安定,重病四起,朝政不整肃。(“治”“苛”“肃”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2)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深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所见”“岂”“远”各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14.①自以为智,看不到管仲的远见。②轻信小人,受其蒙蔽。③采纳了管仲的谏言,但有始无终。(3分。每点1分)
附:参考译文
国家灭亡并不是没有聪明之士,也不是没有贤德之人,而是因为亡国的君主智力没有办法达到的缘故啊。智力无法达到所带来的祸患,是自以为聪明,(这样)智力就势必达不到。如果智力达不到却又自以为聪明,这是糊涂。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君主就无法安定了。如果(君主)智力达不到,但他有自知之明,那样就不会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也不会听到国君处于险境(的消息)。
管仲生了重病,桓公前去探望并询问他说:“仲父您的病很严重了,您有什么话可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鄙野之人有句谚语说:‘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永远地走了,哪里还有什么值得询问的呢?”桓公说:“希望仲父您不要推辞。”管仲回答说:“希望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煮了自己的儿子来满足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啊,他连对自己的儿子都这么狠心,对您又会怎么样呢?”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接近侍奉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啊,他连对自己的身体都这么狠心,对您又会怎么样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明察人的生死,能用(巫术)驱除重病,(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管仲回答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鬼神降给人的)重病是由精神失守引起的。您不听从天命,守住根本,却倚仗常之巫,他将借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敢回家哭丧,(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敬爱自己的父亲啊,他连对自己的父亲都这么狠心,对您又会怎么样呢?”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桓公)把易牙等人全部驱逐了,桓公吃饭不香甜,后宫不安定,重病四起,朝政不整肃。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也太过虑了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得听从呢?”于是又(把易牙等人)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得了病,常之巫从宫内出来说:“君主将在(不久后的)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常之巫一起作乱,堵塞了宫门,筑起了高墙,不让人进出,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个妇人翻过矮墙进入宫内,到了桓公那里。桓公说:“我想吃饭。”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饭。”桓公又说:“我想喝水。”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说:“这是为什么?”妇人回答说:“常之巫从宫内出来说:‘君主将在(不久后的)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常之巫一起作乱,堵塞了宫门,筑起了高墙,不让人进出,所以没有地方能弄到饭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社的人投降了卫国。”桓公慨然叹息流着泪说:“唉!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深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了寿宫。过了很久都没能下葬。这是因为桓公不能始终都听从管仲的话啊。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镮,拓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展开余下试题
(《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Δ)(3分)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是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B.“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中的“突出”,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突出”的意思不同。
C.“解甲”的意思是脱下铠甲,“甲”是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意思相同。
D.“守具”,即守卫用的战具,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爬城、破坏城墙等攻击行为,其主要器械有叉竿、飞钩、擂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带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人交
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帅领军队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结果被张巡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叛军再次围困睢阳,张巡让士兵在晚上鸣鼓整队,使得叛军整夜戒备,白天停止敲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带领部下直入敌营,大败叛军。
D.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围困睢阳城,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工具攻城,张巡都一一化解了,但是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4分)
(2)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4分)
14.张巡为何能多次以少胜多战胜叛军?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
浙江省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吕不韦《吕氏春秋》)
9. 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推定,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而让——由“大礼不辞小让”可推断“让”为“礼节仪式”之义。
B. 其人拜之以牛——由上下文可推断“拜”为“表示感谢”之义。
C. 景公致廪丘以为养——此处“养”动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供养之地”。
D. 取舍不苟也夫——由成语“一丝不苟”可推断“不苟”为“不随便马虎”之义。
10. 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无损于行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B.①其人拜之以牛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夫圣人之举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 ②辞而行
11.下列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是一个省略句,“令”字前省略了主语“孔子”。
B. “其人拜之以牛”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可以改为“其人以牛拜之”。
C.“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以改为“吾闻君子当受禄功以”。
D.“孔子,布衣也”是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判断句。
1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②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③现在我劝说景公,景公还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
④现在我劝说景公,景公还没有离开这里就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9.A(“让”解释为“推辞”)
10.C(C项“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从;B项“以”①介词,用,②来,表目的;D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承接)
11.C(C项“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闻君子当以功受禄”)
12.D(“鲁人”“能赎之者”是两个主语,应断开;“未之行”宾语前置,根据上下文应翻译成“还没有实行我的主张”)
【参考译文】
(甲)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鲁国的)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在诸侯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到鲁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贵的人少,贫穷的人多,你收取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乙)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出来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凭借功劳而接受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景公还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却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随便马虎啊!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尧禅位于舜,舜荐大禹,改官司徒,内辅虞位,外行九伯。
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丧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三载考功,
上一篇:
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下一篇:
浙江省杭州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浙江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