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杨海文《“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需要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系统和科举教育系统这两个系统中予以考察,这两个系统相互呼应,但有主次之分。 B. “孔孟之道”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今天已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这可能与儒学传播过程中从孔子开始、到孟子终结有关。 C. 颜子、曾子、子思与孔子之间的传承属于“见而知之”;而孟子没有见过孔子,他们之间的传承属于“闻而知之”,即以心传心。 D. “孔孟之道”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是一种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的理想,最终目的是达到文化守成主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先秦儒学传播过程、儒家道统的以心传心等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分析儒学选择“孔孟之道”的原因。 B. 文章引用《孟子•尽心下》中的话,论证了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是一种体例。 C. 文章举子思写《中庸》之说、曾子写《大学》之说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这些说法都是慢慢形成的观点。 D. 文章最后一段阐述“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阐述了“孔孟之道”是真实的内在超越,代表了人文的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让文庙“四配”中颜子、曾子、子思与“孔孟之道”保持牢固的精神联系,要以文庙祭祀系统补充科举教育系统。 B. 在“四书”四部著作的作者中,孔子和孟子名气最大,所以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可谓水到渠成。 C. 内在超越是相对外在超越而言的,在外在超越中依靠宗教信仰的阶位要高于依靠物质财富的阶位,也即神文超过物文。 D. “孔孟之道”在当今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是真正契合当代社会人文建设的。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最终目的是达到文化守成主义”不合文意,原文是“旨在通过实现文化守成主义而达成道德理想主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A.“逐层深入”错误,三个角度 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B.“论证了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是一种体例”错误,论证了“孟子没有见过孔子,属于闻而知之者”。 C.不是为了“论证这些说法都是慢慢形成的观点”,而是为了“论证所谓《大学》代表曾子的思想、《中庸》代表子思的思想,历来存有异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孔子和孟子名气最大,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所谓《大学》代表曾子的思想、《中庸》代表子思的思想,历来存有异议……《论语》代表孔子的思想,《孟子》代表孟子的思想,古已有之,毫无疑义。从这个角度看,将孔子与孟子连在一块而形成‘孔孟之道’,可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中,使用野生物种听起来好像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的事。但是对于部分国家的人来说,使用野生物种却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常常没有意识到正如此频繁地使用野生物种制品。 事实上,利用野生物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联系密切,我们吃的鱼、服用的止咳药当中的某一味草药,很可能来自野生物种。甚至我们使用的木质家具,曾经或许也是一棵生长在野外的参天大树。甚至我们从大自然当中获得的快乐与灵感,比如观察野生动物,也是野生物种的另一种用途。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2019年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的直接开发是导致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的一些行为正在伤害野生物种,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依赖其中一些物种提供的食物、衣服、住所等。 换言之,我们人类一直在利用野生物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然而当我们破坏自然的同时,我们也在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关于使用野生物种的政策和决定对我们的健康、粮食安全、生计和总体福祉都有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再也不应该吃鱼,不能吃止咳药或是使用其他材料来建造我们的房屋,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且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人类对野生物种的使用是可持续的。 (摘编自《野生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材料二: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近10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动就地与迁地保护,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持续提升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10月,我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2021年,我国已建立近万处自然保护地,约占陆城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17%的“爱知目标”。不断建立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迁地保护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已突破8000只,112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完善就地与迁地保护体系、创新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中国实践,为全球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恢复脆弱地区生态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守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提前达到17%的“爱知目标”》) 材料三: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需要有进有退。所谓进,是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所谓退,就是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这“一进一退”的努力,中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其中最根本的硬道理就是发展,是舍得而且有能力为生态文明花钱,包括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钱。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家园的终极存亡,世界各国在目标上没有分歧,可是怎样承担责任,怎样把资金和技术引流到发展中国家,怎样补贴那些为了全球生态牺牲经济利益的地方,必然会有分歧和博弈,需要真诚地沟通和合作。所有人都知道:这条路不走不行,半途而废也不行。在这个全球共识基础上,相信我们终将形成一套有智慧的行动方案。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在全球共识基础上形成有智慧的行动方案》)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是所有国家的人都非常频繁地使用野生物种制品,但人类社会避免不了要利用野生物种,我们的生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联系密切。 B. 《2019年全球评估报告》指出100万种动植物灭绝了,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直接开发,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应该引起重视。 C.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东北虎、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一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D. 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家园的终极存亡,世界各国在目标上没有分歧,但在怎样承担责任上会有分歧和博弈,需要沟通和合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从野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快乐与灵感比从野生植物身上获得的要多一些。 B. 中国创新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实践,为全球恢复脆弱地区生态提供了经验。 C. 中国审议通过并发布的《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 D. 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有目共睹 成就,所以人类需要有进有退。 6.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上述材料提供了哪些建议和借鉴?请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且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人类对野生物种的使用是可持续的,防止人类的直接开发和利用而导致动植物灭绝。 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就地与迁地保护,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 ③达成全球共识,制定行动方案。做到有进有退,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指出100万种动植物灭绝了”错误,原文说“《2019年全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的直接开发是导致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原文是“面临灭绝”而非“灭绝了”。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比从野生植物身上获得的要多一些”错误,无中生有,原文只说“甚至我们从大自然当中获得的快乐与灵感,比如观察野生动物,也是野生物种的另一种用途”。 C.“中国审议通过并发布”错误,原文是“我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会议通过《昆明宣言》”,原文只说“通过”,并未说“发布”。 D.“所以人类需要有进有退”错误,原文只说“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需要有进有退。所谓进,是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所谓退,就是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这‘一进一退’的努力,中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且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人类对野生物种的使用是可持续的”“人类的直接开发是导致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健全且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确保人类对野生物种的使用是可持续的,防止人类的直接开发和利用而导致动植物灭绝。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近10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推动就地与迁地保护,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持续提升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就地与迁地保护,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实施最严格执法监管。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需要有进有退。所谓进,是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所谓退,就是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在这个全球共识基础上,相信我们终将形成一套有智慧的行动方案”,达成全球共识,制定行动方案。做到有进有退,主动帮助濒危的动植物,让它们能够重新适应物竞天择的大自然;把生存空间还给生物,让它们休养生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围 衣向东 其实敌人并不知道周校长到了二中队[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军急于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主动权,把“清剿”八路军的重点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坐镇济南,指派日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调集五万日伪军,采取“铁壁合围”和“蚕食”的战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土桥一次不久前秘密抵达日军临沂指挥部,召开了中队长以上指挥官会议,布置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剿灭”抗大一分校。这个任务交给了号称“运动战和突袭战专家”的加藤少佐。 加藤四处寻找抗大学员的踪迹,得到密探报告,最近有不少陌生人打探去东梭庄怎么走。加藤怀疑东梭庄一带隐藏着抗大学员,于是调集兵力对这一带展开搜查。二中队的哨兵发现日伪军后,奋力阻击。抗大校部警卫连连长听到枪声,带领十几名警卫员前去支援,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卡宾枪,火力凶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此时夜色已浓,加藤并没有向东梭庄继续发起进攻。按照习惯,日军很少在夜间行动,尤其遇到强大火力之后,加藤从枪声中就能判断出东梭庄里的八路军非同寻常,于是下令封锁了东梭庄几个主要的出口,快速收紧包围圈。在加藤看来,东梭庄里的抗大学员已经插翅难逃,天亮后再发起进攻,消灭他们如探囊取物一般。 学员们都打起背包,做好了突围准备。到底如何突围,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周校长跟邱平安等人在二中队队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门突然被推开,王天浩愣头愣脑地闯进来,把大家吓了一跳。王天浩焦急地说:“队长,我知道怎么突围,你们跟我走!” 程克一看是王天浩,气愤地说:“王天浩,出去!一点规矩都不懂!” 周校长摆手示意程克别冲动,让王天浩把话说完。王天浩说:“东梭庄北边是悬崖峭壁,敌人在那里的兵力肯定不多。”周校长疑惑地说:“既然是悬崖峭壁,怎么突围?”王天浩当即蹲下,在泥地上画了一个方位图:“几十米深的悬崖怪石林立,看似无路,但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峭壁上,有一道自然形成的裂缝,直通谷底。这道石缝恰好被悬崖边的一块巨石罩住了,而且周边杂草丛生,站在上面很难发现。从巨石上搭一根绳子滑到下面的峭壁上,就可以顺着峭壁裂缝成功突围。” 周校长很奇怪,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王天浩回答说:“行军打仗,安营扎寨,首先要找好退路。我把东梭庄四周转遍了,从中队部后面的小路,可以通往悬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