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郫都区高三“二阶”测试 语文 总分: 150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是人类社会一项极其古老的文化现象与学术活动。历史学肇基于人类天然的记忆本能。有记忆而后有历史叙事,有历史叙事而后有作为学术活动的历史学。历史叙事是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内容。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史学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历史叙事的过度批判。剥离叙事性,简单地将历史学改造成仅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术研究活动,不符合历史学的伟大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是由叙事派生出来的,叙事正是历史学的基本所在。一旦剥离了叙事性,历史学也就失去了根基。传统史学尽管缺少学科反思,但作为其叙事性自然长成的结采,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学科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实例。而近代以来在史学反思中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并没有再造现代史学的辉煌,反而留下了众多的迷惑与失落。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对史学的反思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表明对史学的反思需要进一步深入,或者需要更换反思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叙事性的批判上,而应重新审视叙事性与科学性对于历史学的不同意义与价值。虽然在历史叙事中要运用想象与虚构,但它并不同于文学叙事中的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者并没有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意图,而且对于想象与虚构始终是抱有排斥态度的。历史叙事还可能因叙述者主体认识的差异而对叙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产生重要影响。种种因素都会造成所述“历史事实”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能推翻历史事实的可靠性。在基本事实层面,可以通过史料收集的增加与史实考证的深入而得到修正,并渐趋统一。而在历史叙事层面,虽然历史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叙述,有可能选择不同的事实材料、采取不同的叙述方式,但这绝非历史学应受非议之处,它恰恰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建构的、想象的。历史叙事作为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应成为历史学家自觉捍卫的学科边界。一方面,它是历史学这门古老学科耕耘了数千年的传统。历史学的形态、价值、功能等等,都生于斯、长于斯。通过历史叙事来实现人类的自我反思,正是历史学的学科价值之所在。另一方面,对叙事性所造成的历史学在知识论领域的局限,历史学家应有充分的自觉,不应擅自跨越叙事边界。边界既意味着权利,需要捍卫;也意味着局限,需要历史学家对其所不能达致的“局外”世界保持一份谦恭的姿态。 (节选自许兆昌《深刻认识历史叙事的价值》,201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叙事是历史学的形式与内容,近代以来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导致史学困境的出现。 B. 中国传统史学足以证明,传统史学因为其叙事性自然长成而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学科历史。 C. 对传统史学进行反思固然必要,但这种反思一定要深入,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换反思逻辑。 D. 历史叙事的边界既意味着权利,需要捍卫它;也意味着局限,需要对它保持谦恭的姿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站在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高度,通过分析历史学起源,指出“历史叙事是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通过传统史学的辉煌与近代以来史学留下众多迷惑与失落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叙事对于历史学的重要性。 C. 文章在比较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想象与虚构的区别后,分析导致所述“历史事实”差异性的原因及造成的恶果。 D. 文章在倡导自觉捍卫历史叙事的学科边界时,既肯定它的学科价值,也看到它的局限,体现出很强的理性色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叙事是历史学的根基,剥离了叙事不符合历史学的传统,也让历史学失去了根基。 B. 文学叙事者有意运用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者不但没有这样的主观意图反而持排斥态度。 C. 历史叙事中叙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可能会因叙事者主体认识的差异而不同,这无可非议。 D. 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建构和想象的,因而反对一切历史叙事。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对历史叙事进行批判,导致史学困境的出现”不正确,原文是“对历史叙事的过度批判”,选项扩大范围。 C.“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换反思逻辑”不正确,原文是说“在史学反思中对历史叙事的批判”无果的情况下,“反思需要进一步深入,或者需要更换反思逻辑”,选项缺乏必要条件。 D. “需要对它保持谦恭的姿态”不正确,原文是对“‘局外’世界”(即“边界”外世界)保持谦恭姿态,而不是对“它(边界)”本身保持谦恭的姿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C.根据原文,“这种差异性并不能推翻历史事实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史料收集的增加与史实考证的深入而得到修正,并渐趋统一”,“恰恰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可见并未造成“恶果”。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D.“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历史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建构和想象的,因而反对一切历史叙事”表述错误,“因而反对一切历史叙事”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建构的、想象的”,没有提到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叙事的态度。 故选D。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野外,采取必要的就地保护措施;在昆明植物园,实现开花结实、子二代成功繁育;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离体保存库,四五十米高的树木被“压缩”至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成为玻璃瓶中的组培苗……通过卓有成效的保护,野生植株一度仅剩52株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华盖木,如今已经没有灭绝之虞。2021年4月,新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公开征求意见,首批位列其中的华盖木成功“出列”。 像华盖木这样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被称为“极小种群物种”。它们同样是自然宝库中闪亮的珍珠。作为第一个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云南近年来成功保护了漾濞械、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杏黄兜兰等物种,将它们从濒临灭绝的“警戒线”上抢救回来。 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意义不容小觑。从实际功能上看,不少极小种群物种用途广泛、作用非凡。例如,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其果实还可为本土动物提供食物,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此外,从观赏价值高的杏黄兜兰,到有药用潜力的蒜头果,再到可用于柑橘育种的富民枳,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供挖掘。 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食物、氧气,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保护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这不仅关乎物种的多样性、基因资源的多样性,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价值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所具有的环境价值。因此,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也是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时下,人类对物种的未知或许远远大于已知。一种植物有多少种天然化合物,每种天然化合物有什么作用,作物近缘种携带哪些优良基因……很多问题仍有待解答。正如没有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没有杂交水稻;没有黄花蒿,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每个物种对人类来说都是宝藏,而保护和收集是研究与利用的必要前提。 2021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极小种群保护。要看到,极小种群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时下,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极小种群植物像华盖木一样受到就地保护。未来,既要推动极小种群物种在人类干扰减少的情况下得到自然恢复,又要确保野外调查、种质保存、迁地保护等人为保护协同发力;既要树立保护优先的意识,也要逐渐探索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只有从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多措并举,才能让极小种群物种焕发更多生机。 (摘编自杨文明《发挥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2022年3月1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云南在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上卓有成效,漾濞械、西畴青冈等物种得到了切实抢救。 B. 极小种群物种因为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所以应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C. 保护极小种群植物的意义十分重大,这缘于它们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有潜在的经济利益。 D. 尽管人类对物种还有很多未知的认识和未解决的问题,但是每个物种对人类来说都是宝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野外和植物园内一系列科学的保护措施的实施,曾经濒临灭绝的华盖木如今已经没有了灭绝之忧,不再属于国家保护植物。 B.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文章列举了雄性不育野生稻、黄花蒿的例子进行说明。 C. 生物中的极小物种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要保护了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就能保护好生态系统。 D.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的发布,明确要求加强极小种群保护,引发极大关注,使越来越多的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