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39 2022-11-29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西南模范中学2022学年第一 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 ,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_______》 )
(3) 杜甫《蜀相》中的“ , ”一联,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在景物描写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2.按要求选择。(5 分)
(1)当人们赞美他人交往的都是高雅之士时,可以用到的句子是()。(2分).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C.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B.②④⑤①③C.①④⑤②③D.①⑧②④⑤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傘我在国外大学读的沙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木”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 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
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材料二
《红楼梦》考证与科学方法(节选)
陈维昭
①“红学”从一个戏称到被视为一门严肃的学问,这其间的实质性变化是由胡适为代表的
考证派所造成的。一方面,考证方法并非胡适的独创,它是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治学方法。另一方面,胡适是最早把传统的考证方法引入“红学”里的学者之一,而他的这种引进却又具有较为复杂的文化背景。
②胡适在寻求民主、科学的时代大潮中,在接受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的情况下,把考证作为他所信仰的科学方法的一个实践领域,因而他的考证工作蕴含着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意向。于是,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工作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参照下的产物。
③胡适提倡科学方法、考证方法,原因是复杂的。在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时代洪流中,胡适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旗帜。近四百年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不得不将之归功于科学精神,不得不对中国传统国粹、对儒家的道德文化的无补于事而痛心疾首:而同时,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凌、蹂躏,又使中国的仁人志士不肯对西方文明拱手称臣,不肯对五千年的文明一笔抹杀。胡适同样被这种矛盾心理所纠缠。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所以,对着中国文明,他大讲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着西方文明,他大讲传统考据学。为再造中国文明,他提倡科学精神;为对抗西方文化的盛气凌人,他提倡传统考据学,宣称中国传统考据学极富科学精神。这就是胡适的良苦用心,从中我们可以明白胡适对传统国学的复杂态度的隐衷。
浏览完整试题
④胡适的“考据癖”与其说是出于对传统的偏爱,不如说是在西方科学精神的感召下,对于科学方法的热爱。有人说,胡适伯扬考据学,只不过足他为兜伟杜威实验上义哲学找到一个中国人能接受的表述,只不过是他的洋为中用的策略。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胡适毕竟足一位闲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即使在留美期问,他仍阅读大量的中国传统经学、史学著作。他的考证方法不管具有多少实验主义式的表述,毕竟与传统考据学一脉相承:他的考证过程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假定性,也是根源于考据学:他的考证结论往往有超过前人之处,他的历史考证、神宗史考证、《水经注》 考证、中国古典小说考证,往往能破旧说、立新说,论证严密,令人信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胡适与乾嘉之学的渊源关系:“ 而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法治学,有正统派遗风。”
⑤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一直以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本体论。于是,19世纪末的西方哲学家纷纷寻找改造传统哲学的新途径。这-新途径往往被设定在“回到事物本身”之上。正是这种“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使胡适可以把历史的态度与实验的态度融为一体。从“实验的态度”这一点上,胡适得到了怀疑与重新估价一切的启示,它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前提。所谓“历史的态度”则是一种历史因果论,它把一切事物、制度看成是一定的因或果,是历史因果链上的一环。对于以往文化来说,历史观念的展开首先要求勘定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这就需要考证学。换言之,如果不过渡到这个“自叙传”的结论上,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就不能使他自己满意;但是,把考证的结果过渡到“自叙传”上,则又使胡适不得不陷入自我消解的境地。
⑥对于考证方法的客观性、科学性,胡适一直抱一种乐观的理性精神。他认为,汉学家的客观方法是重证据的,而证据就是“例证”。实际上,“ 举例佐证”不过是归纳法的一种。考证作为一种方法,远非“重材料中形成结论”的表述那么简单,材料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材料可以直接形成定论;有的材料虽不能直接形成定论,但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通过旁证仍然可以间接形成定论;还有一类材料, 既不能直接形成定论,而无论通过如何缜密的逻辑推理,最终依然不能间接形成定论。归纳法遵循的是归纳概率逻辑,不管其例证有多少,其结论都是或然性的。对于归纳法来说,并不是举例越多,结论就越真实。如果你观察到九士九只天鹅是白的,你能否确证即将看到的第一百只天鹅必然是白的?
(选自《红学与二十世纪学术思想》,有删改)
3.材料一第②段画线的词语“ 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 (2分)。
4.材料一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完全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 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3 分)
A.依据材料一,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依据材料一,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依据材料二,作者认为胡适倡扬考据学,是为了宜传杜威实验主义哲学,是他洋为中用的策略。
D.依据材料二,《红楼梦》 是贾宝玉“自叙传”的结论,既是胡适《红楼梦》考证工作的重要结论,也是其最大挑战。
6.材料二结尾画线句举了生活中的例子,请分析其作用(4 分)
7.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 -11题。 (15分)
执着与封笔
贾柯
①当年,我携带一本沈从文的 《湘行散记》,坐四十八个钟头的火车来到广州求学。途经湖南,看到了一条绕山的江。那时,已是黄昏,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江水,天色越来越暗,这条江似乎绵绵不绝。我整个人看痴了,第- -次深刻地被一条河流打动。
②从一开始读到沈从文的书,就喜欢,再到后来,越读越喜欢。关于沈从文的人生与作品,都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他本人便是一本奇 书。我最为感佩的,是沈从文生命哲学里贯穿着一种水的精神:水是柔和的,自然存在,默默流淌;水是坚韧的,刀剑不入,无欲则刚。
③沈从文一生自称自己为“乡下人”,这是一个执着得近乎固执、又谦卑得如一棵野草的“乡下人”。少年行伍,见过多少的同伴,生命转瞬消失,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自此,沈从文的文字中,几乎从没有对死亡的惊呼呐喊,有的,只有默默的承受;有的,只有将死者的力量传递到生者的心中,继续上路。
④青年沈从文来到北京,他创造了一个奇迹。鲁迅曾断言外省来北平寻找理想的青年人,
将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在北平堕落,要么回到故乡。然而,沈从文留在了北平。他给自己的住地取名“窄而霉小斋”,单从这个名字,就知道他的生存处境。支撑他的信念和动力是那样的单纯,他热爱文学,他只是拼命地写着,不知道,自己写下来的文字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后来,人们评价沈从文是一个高产的作家,我想,写作对青年沈从文来说,一定像一团火、一束光,它首先点亮了他自己,在那些无比灰暗、无比艰难的日子里。
⑤因着执着与朴讷,沈从文让世人认识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一湘西, 那里有健康的生存左式和健康的人性。多年里,我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读沈从文的作品与人生,早已经把他的人生与文字交融在一起理解。 遇到平川,遇到礁石,水都是从容的,沈从文的人品与文品亦是如此。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20 世纪80年代起,沈从文开始像一件珍贵的出土文物,随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文学、对于历史的重新省视与认识,而获得了迟来的、应有的尊重与热爱。此时,生命于他,已是宁静安祥的黄昏:文学于他,已是恍惚前世的光亮;历史于他,已是宁愿忘却的记忆。
展开余下试题
⑦有意味的是,这个如此热爱文学的“乡下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封了笔。每思到此,我总觉得,似乎是在面对沈从文后半生里那颗无言而孤绝的灵魂,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⑧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看,20 世纪50年代以后,风云突变,文学渐已失去了它本身的独立性,成为政治的传声简。写作者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人生选择,风声鹤唳之中,沈从文也不例外。曾经,他认为文学于己“终其一生,无从更改”。一众相交多年的文学友人好意地拉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写作,走进队伍,以免无所适从。思之再三,他做出了人生当中一个艰难而又坚定的抉择:封笔。从此,沈从文向文学创作,作了无言的告别。
⑨可以想象,沈从文当年做出封笔决定的痛苦。一个执着的人选择了放弃,而这种放弃,
又恰恰,是一种份量很重的尊重。倘若被剥夺了自由抒写的权利,那么,封笔将是热爱文学的另一种极致的表现。
⑩后半生,沈从文成为作家中的异数,改行做历史考古研究,在博物馆里,一做就是三十年。不写小说,他做学者,依然做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他后来写成了厚厚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专业领域享有盛誉。可以说,在寒风瑟瑟的年月,沈从文也不曾生命虚度,他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力量,落在了自己最合适的地方。
⑪如今,在我家中的书柜里,这本服饰研究著作,与沈从文的那些小说,安静地摆放在两处,如同沈从文人生里的上半阕与下半阕,对照着,呼应着,任是翻出-本,都令人百感交集。
⑫总是难忘,沈从文后半生里患难时的一个情景。年岁已长的他被批斗挨整,当被罚去拔草和打扫女厕所时,他就如当年在乡下般,一丝不苟地劳动着,当看到院里深秋时的一朵红花开了,他依然禁不住感叹一声:
⑬“那朵小花,真美。”
⑭人生一场,来的来了,去的去了。可以像水、像草、像尘,高贵或是卑微着,放在哪里,
就在哪里,默默地生存。唯独不可丢的,是那份深沉的生命情怀,热爱并承受,所有的悲伤与欢喜。
8.分析文章开头从河流写起的作用。(3 分)
9.从修辞的角麻赏析第⑥段画线部分,(4分)
10第②、③段细节描写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 分)
11.请结合课文《边城》内容,对第⑤段画曲线的句子进行诠释。(4 分)
“沈从文让世人认识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湘西, 那里有健康的生存方式和健康的人性。”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 -14题。(8 分)
咏怀(其十四)
(魏)阮箱
开秋肇①凉气,蝎蟀呜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糇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肇:初始。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 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 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1 分)
A.高亢豪放 B.蕴藉深沉 C.清新雅丽 D.平实质朴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咏怀”所寄寓的情感。(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 -20 题。(20 分)
15. 课本积累(4分)
(1)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2)便可白公姥( ) (《孔雀东南飞》
(3)轩凡四遭火( ) 《项脊轩志》 (4) 字而幼孩( )《种树郭橐驼传》
课外语段
①何真,东莞员冈人,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少英伟好书剑。至正间,岭南盗起,
焚掠州郡,真集义兵保乡里,仕为河源务副使、淡水盗场管勾。中原兵起,岭海骚动,弃官归乡里,慨然以生民为念。
②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时中原大乱,南北阻绝,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③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宰舟师取广东。时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书谕真,曰:“元君失驭,天下土崩,豪杰之士,乘时而起,或假元之号令,
或自擅其兵威,暴征横敛,蚕食一方,生民涂炭,可谓极矣。今天予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予受命南征,顺者抚,逆者诛。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 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趋广东。三月甲戍,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遣使奉表迎降。
④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
至是,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诣京师。上赐诏褒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茶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论矣。顷者,师临闽、越,卿即输诚来归,不烦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谓识时达变者矣。”真叩头谢曰:“ 昔武王伐暴救民,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今主上除乱以安天下,天命人归,四海景从。臣本蛮邦之人,迩者逄乱,不过结聚乡民,为保生之计,实无他志,今幸過大明丽天,无幽不烛,臣愚岂敢上违天命。”上日:“夫能不贾祸于生灵者, 必世享其泽。朕嘉卿忠诚,念江西地近广东,是以特授尔江西行省参政,以表来归之诚。古云:令名, 德之舆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以辅我国家。”
⑤七月乙巳日,封何真为东莞伯。
(节选自《国初群雄事略》)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母夫人守志不夺( )
(2)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 )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真益练兵据险,保障一隅( )
A.占有 B.根据 C.凭依 D.按照
(2)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 )
A.互相 B.我 C.你 D.他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二: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识所归者次也。
19.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
20.面对明太祖的褒扬,何真回答得体,请对此进行分析。(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 分)
《陶渊明集》序
(南朝梁)萧统
①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 ?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②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
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③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
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④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
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⑤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21.第①段方框处填写的语气助词,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
A.矣 B.也 C.耳 D.与
2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B.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养生全身。
C.陶渊明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的作品不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
D.人生稍纵即逝,不应当整日被忧虑畏怯、庸俗杂事驱使。
23.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 分)
24.概述作者对陶渊明文集的评价。(4 分)
25.作文(70 分)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科技、新生活、新思想...有些
人倾向于认为“新总是比旧好”,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 -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1) 自拟题目; (2) 不少于800 字。
上一篇:
天津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四川省宜宾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一诊)测试语文试题
标签: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西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