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6 2022-12-0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
北京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入学定位检测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新高三入学定位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分为3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以四季变化周期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以月相阴晴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阴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阴阳历的典型代表。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虽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但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万物开始复苏,是一种趋势。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江苏省内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指示气温的变化。这些规律,特别是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
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例如国家于每年秋分举行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庆丰收活动。同时传统节气民俗活动也十分丰富,如广西天等县举行的霜降节、浙江三门县举行的冬至祭冬等。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取材于施芳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留心观察,其中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量、降雪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这也正是其得以延续并需要继续传承的原因所在。
浏览完整试题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一定冲击。但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群众于春分社日举办的节令文化活动。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人们交流农事经验和养生之道;唱社戏、踩高跷、放河灯,文娱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甲 。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乙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丙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取材于刘宁、林继富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而成的阴阳历。
B.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回归年周期,属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C. 每一个节气日当天,我国南北各地的天气状况都是一致的。
D. 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具有指导意义。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至、冬至两个节气中的“至”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
B. 谷雨、芒种等节气反映了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C. 二十四节气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尊重、保护、利用自然的理念。
D. 近年来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再现生机。
3.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不属于让二十四节气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做法的是( )
A. 冬奥会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B. 熟练记诵二十四节气农谚
C. 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创产品
D. 节气民俗与乡村旅游融合
4. 请在材料二中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当今社会仍需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1 C 2. B 3. B
4. 甲: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 乙: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 丙: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
5. 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温、物候规律、农谚等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③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④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⑤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每一个节气日当天,我国南北各地的天气状况都是一致的”错误,原文材料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江苏省内也有温度差异”,可见,天气状况不一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谷雨、芒种等节气反映了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误,“谷雨”反映的是降水量的多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熟练记诵二十四节气农谚”是融入当代生活的基础,但不是让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的具体做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前文论述“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下面三个段落从不同层面展开论述。
甲处:此处用于段首,是分论点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可知,是从二十四节气与群众生活的层面论述,说明博物馆中的文物也应满足群众需求,融入当代生活。应填“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
乙:此处用于段首,是分论点二,结合“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可知,是从二十四节气与文艺形式的层面论述,概括出“借力文艺形式,实现多元传播”。
展开余下试题
丙:此处用于段首,是分论点三,结合“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可知,是从二十四节气与教育的关系层面进行论述,概括出“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这些规律,特别是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概括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温、物候规律、农谚等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概括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结合材料二“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这也正是其得以延续并需要继续传承的原因所在”概括出: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结合材料二“从某种程度上说,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出: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材料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概括出: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与晋盟鄢陵 盟:结盟
B. 其来持两端 持:坚持
C. 乃执解扬而献楚 执:捉住
D. 于是登解扬楼车 登:让……登上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楚庄王以郑与晋盟 ②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
B. ①晋闻楚之伐郑 ②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C. ①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 ②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D. ①大破晋军于河上 ②宋告急于晋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不能事边邑 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 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 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
D. 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 做人臣,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 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 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 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10. 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
【答案】6. B 7. B 8. B 9. C
10. (答案示例)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令,完成任务。楚庄王理解的“信”,是讲诚信,不违背诺言。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楚庄王看重讲“信”之人,他相信了郑襄公的臣服之语,降服郑国后退兵;他最终还是赦免了忠诚于自家主人的解扬。这都表现了楚庄王面对“信”的态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晋国意见不统一。持:持有,怀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连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
B.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
C.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句意: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因为郑反对晋却亲近楚国。
D.于:介词,在;介词,向。句意:在黄河上把晋军打得大败/宋国向晋国告急。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句意:我斗胆说出心里话,一切听从您的命令。“敢”是谦辞,冒昧地;“布腹心”,说出心里话。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错误,原文为“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解扬假意答应是为了想用来完成晋国国君的命令。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国君制定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要讲信。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令,完成任务。
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楚庄王理解的“信”,是讲诚信,不违背诺言。
展开余下试题
“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完成任务,宁死也不能放弃君命。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
楚庄王看重讲“信”之人。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他相信了郑襄公的臣服之语,降服郑国后退兵;“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他最终还是赦免了忠诚于自家主人的解扬。这都表现了楚庄王面对“信”的态度。
参考译文:
襄公七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八年,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来讨伐郑国, 围困郑都三个月,郑国举国降楚。楚王从皇门入了城,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楚王说:“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让您生气地来到这个残破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我哪里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你把我迁徙到江南,把郑赐给诸侯,我也唯命是听。如果君王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哀怜他们,不忍心断绝他们的祭礼,您就赐给我们贫瘠荒凉的土地,使我们能够再改过事奉您,这是我的愿望,却又是我不敢奢望的。我斗胆说出心里话,一切听从您的命令。”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楚国群臣说:“我们千里迢迢从郢都来到这里,上上下下的大夫官兵们也劳累很久了。现在已经打下的国家又放弃,为什么?”庄王说:我们之所以讨伐,是讨伐不驯服的国君。今天人家已经服服贴贴了,还有什么要求的呢?”楚军终于撤去,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派军救援。晋军出发时,晋国意见不统一,所以来迟了,等到了黄河,楚军已经离去。晋国将帅有的想渡河追击,有的想班师回国,但终于渡过黄河。庄王听说后,反转身攻击晋军。郑国反而帮助楚国,在黄河上把晋军打得大败。十年,晋国又来攻打郑国,因为郑反对晋却亲近楚国。
襄公十一年,楚庄王讨伐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景公想派军救助宋国,伯宗进谏晋君说:“上天正保佑楚国,不能攻打楚。”晋国于是找到一位壮士,是霍国人解扬,字子虎。晋国让解扬欺骗楚国,让宋国不要投降。解扬路过郑国,郑国和楚国关系亲密,就逮捕解扬献给楚国。楚王赏赐给解扬一份厚礼并与他立约,让他说反话,叫宋国赶快投降,楚王多次要挟解扬,解扬才勉强答应。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观望敌军的楼车,让他向宋军喊话。但解扬竟违背与楚人的相约,传达了晋君给他的命令,大声喊:“晋国正聚集全国的军队来援救宋国,宋国虽然形势紧迫,但千不要投降楚国,晋军马上就要赶到了!”楚王大怒,要杀死解扬。解扬说:“国君制定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要讲信。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完成任务,宁死也不能放弃君命。”庄王说:“那么,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解扬说:“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楚王的众兄弟们都进谏楚王赦免解扬,于是楚王赦免了他,让他回晋国。晋国授予他上卿。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高都护骢马行【注释】
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注释】高都护,即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率军万人,平定小勃律国,因这次战功,入朝升官。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间杜甫困居长安时。
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西”两句,写安西高都护的青骢马,随主人打了胜仗,东至长安。
B. “功成”两句,写青骢马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京城,蒙受了恩惠与优待。
C. “雄姿”两句,写青骢马不屈服于被束缚的命运,总怀念战场的胜利。
D. “长安”两句,写长安壮士不敢骑它,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皆知。
12.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中的“青骢马”和《孔雀东南飞》中“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中的“青骢马”都是指一种毛色青白的骏马。
B. 这首诗中的“伏枥”与曹操《步出夏门行》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伏枥”都是指马在槽枥之间吃草料被豢养。
C. 这首诗中“交河”和李颀《古从军行》中“黄昏饮马傍交河”中的“交河”都是指西域的交河,以此代指兵戈交接的战场。
D. 这首诗中的“青丝络头”和李贺《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都是指沙场建功后佩戴的名贵马笼头。
13. 托物寄情是古诗常用手法,结合诗句说说作者借“马”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1. C 12. D
13. ①战马和主人一心,在战场上为国建功,载誉而来,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战马只能在京城槽枥之间,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困守长安,不能为国出力的惆怅之情。③战马不满足于在京城槽枥之间,依然渴望上战场建功立业,作者借此表达了不愿意困守于京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④战马雄姿英发,可以踏破交河的坚冰,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也有能力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信心。⑤战马非名将不敢骑乘,作者借此表达了困居长安间渴望被“伯乐”发现和重用从而获得建功机会的愿望。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青骢马不屈服于被束缚的命运,总怀念战场的胜利”解说有误。 诗句的意思是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能力。
D.“都是指沙场建功后佩戴的名贵马笼头”说法错误。青丝,指马缰绳;络头,马笼头。“青丝络头为君老”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并非沙场建功后佩戴的名贵马笼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作者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 ,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指马跟随主人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战马只能在京城槽枥之间,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困守长安,不能为国出力的惆怅之情。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写马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它并没有衰老,故时刻不忘建功沙场。作者借此表达了不愿意困守于京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战马腕促蹄高,踏地如铁,雄姿英发,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也有能力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信心。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战马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作者借此表
上一篇: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
下一篇: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北京市2023”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