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7  2022-12-0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卷和《读书法》两卷。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迳。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朱子谈读书法既有现身说法,又有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总结,讲得亲切有味。
B.无论是专精还是博览都必须配合自己的专业,所读的作品都应该是经典作品。
C.读书要“虚心”,主要针对片面用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的现象。
D.要做到中西会通最好先从中国传统中求解,具备一定基础,再用西方观念做新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清代戴震背诵工夫的例子,目的是说明古人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宜今天,从反面论证专精对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B.文章论证结构条理有序,在提出论题后,分别从专精和博览的读书途径与虚心的读书态度两方面论述了读古书的正确方法。
C.举鲁迅“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的言论,是以反语的手法批评对中国古籍狂妄自大、不够虚心的态度。
D.谈虚心时又说可以批判古人,批评用西方观念对中国书穿凿附会的现象时也承认今人读中国古书的困难,体现出文章的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诠释学”分析的层次在朱子相关作品中都有依据,说明中西读书法是相通的。
B.知识爆炸的时代已很难做到“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博览在今天显然已不合时宜。
C.中西方的人文研究都要求能精熟若干经典,这是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的必经之途。
D.中西方的文化中都有一些特有的东西,这是不可能从对方的文化中找到新解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会议对“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阐述和部署,会议强调“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转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此形势下,多个机构已经给出了实现“双碳”目标期间的投资需求资金量估计(见表1)。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
机构/个人名 时间段 资金需求量
易纲 2030年 2.2万亿元/年
2030年至2060年 3.9万亿元/年
中金公司 总过程 139万亿元
2021年至2030年 22万亿元
马骏 总过程 100-500万亿元
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国投资协会 2020年至2050年 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020年至2050年 174.38万亿元
表1 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资金需求梳理
国家 碳达峰时间 碳排放峰值 人均碳排放 规划碳中和时间
英国 1991年 8.07亿吨 14.05吨 2050年
欧盟 2006年 48.54亿吨 10.28吨 2050年(各国不同)
美国 2007年 74.16亿吨 24.46吨 2050年
加拿大 2007年 7.42亿吨 22.56吨 2050年
巴西 2012年 10.28亿吨 5.17吨 2060年
日本 2013年 14.08亿吨 11.17吨 2050年
韩国 2013年 6.97亿吨 13.82吨 2050年
中国 2030年 120亿吨(预计) 8.5吨(预计) 2060年
表2 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及任务
(摘编自施懿宸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
【注】“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
材料二:
根据目标,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专家看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要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就是要大力增加碳汇。
今年开始,国家电网丽水公司通过“错峰发电”“虚拟电厂”等手段,积极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所谓“虚拟电厂”,顾名思义,这是座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聚合了丽水境内55万千瓦库容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形成了相当于一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号电池”。当电力系统出现供需不平衡时,“虚拟电厂”可以借助调控平台,快速分析计算各个水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发出“错峰发电”的指令。相较传统调峰方式,这种基于“虚拟电厂”的“错峰发电”技术手段,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发电的煤损耗。
在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有一片334亩的“碳中和林”。2017年3月,这片特别的树林种下了27722株红豆杉、银杏、浙江楠、栾树、无患子等珍贵树种,用于抵消G20杭州峰会排放的6674吨二氧化碳,以实现G20峰会零排放目标。
“碳中和林”是一种生态补偿办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造林的方式中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据悉,G20杭州峰会碳中和林项目,抚育管护期20年。栽种的树种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观赏性,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业内人士测算,这片林子在20年里将累计增加碳汇6680吨。除了能完全吸收G20杭州峰会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帮助峰会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还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
(摘编自《“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专家学者这样说》)
材料三:
我国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时间,全面推动落实能源碳达峰任务,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煤炭减量步伐,严控煤电项目,积极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幅压减散煤。合理控制石油消费增速,科学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全面实施油气绿色生产行动,大力推进油气输送降碳提效,积极推动油气加工转型升级。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迭代发展,稳步加快替代力度和节奏。加快发展风电光伏产业,优先推进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消纳,积极推动东南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化开发,“十四五”时期风电光伏要成为清洁能源增长的主力。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和政策支撑保障,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加强抽水蓄能、天然气发电等调峰电站建设。加强电网建设,优化全国电网格局,开展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符合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配套机制和市场模式。


展开余下试题(选编自《国家能源局局长: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重点抓这三条》)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必经之路是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迫切需要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转型工作。
B.根据多个机构给出的实现“双碳”期间的资金需求量估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总需求普遍高于百万亿元,资金缺口主要靠市场来解决。
C.英国、加拿大韩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做得较好,碳排放峰值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早。
D.若把欧盟作为整体考虑,欧美地区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较早,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国多10年以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虚拟电厂”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煤耗,属于实现碳中和所要做的“加法”。
B.“碳中和林”是通过树种的固碳能力来实现碳中和的,所以必须选择珍贵树种。
C.“碳中和林”所产生的碳汇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通过测算并做好周密计划来实现的。
D.虽然我国距离碳达峰不到10年,任务艰巨,但一些重要领域已取得历史性进展。
6.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能源的使用方面有哪些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请概括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岔路口
陈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我看见他就坐在这样的一个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
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
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望向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
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
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
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
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
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
有没有狗?
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
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
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是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因为疫情的缘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
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离开过这里。
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
他说快六十岁了。
一点也不像,我由衷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
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
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快速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解放出来。
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褙上了。
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
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
溪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
我说,你很爱看书啊。
爱看老书。
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
他说有些书是他父亲以前留下来的,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
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
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
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加强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
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
有那么多?
有的。他肯定。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
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
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
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枪,枪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自己弄出来一半,脚伤半年没好,后来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
黑熊、麝香、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米土豆,野猪爱下来吃。现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下来得少。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
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
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
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
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
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
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
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读书人“手脸黑而粗糙”,鞋跟不挂上,脚踩鞋面上,突出了生活随意的山里人的特征,也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B.小说多次写到读书人所看的书,再加上“我”的“愿意相信”和“宁愿相信”的句子内容,说明读书人所讲的并非亲身经历。
C.“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和“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的描写暗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D.以“岔路口”为标题,既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结尾两人走向不同方向相呼应,也暗示了“我”和读书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8.在与读书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对读书人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用大段篇幅写读书人“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这段讲述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注】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冯谖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有增删)
【注】文,孟尝君的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其他三人是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
B.合券,合验借据。古人借据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拿一半,收债时取来合验。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D.战国策,战国时期刘向所著,是一部主要记述战国时期纵横家政治策略的国别体史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冯谖生活贫寒,但不甘平凡。他虽然生活困难到无法养活自家,但并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仍不断要求获得与其他客同样的待遇。
B.冯谖长于计谋,有政治远见。他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并为孟尝君作出圆满解释,体现出他为主人长远利益考虑的智慧
C.孟尝君心胸宽广,体恤下人。他在冯谖多次要求提高待遇且“左右皆恶之”的情况下没有反感拒绝,还派人供给冯谖老母食用。
D.孟尝君知人善任,心胸宽广。他了解冯谖的能力并将收债任务交付于他,虽然对冯谖未能如其愿收债心有不快,也只是埋怨他回来得太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闺怨》全诗欲抑先扬,以开头的“不知愁”反衬夫婿不能欣赏到美景的遗憾。
B.《闺怨》中“杨柳色”代指美好春光,“忽见”表明眼前景物是她不经意间所见。
C.《后宫词》写出宫女被锁入深宫受到冷遇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同情。
D.无论闺怨诗还是宫怨诗,都以女性为题材,有些诗还借以表现诗人的政治失意。
15.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分别以什么方式抒发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手臂没有加长却让很远的人能够看到,声音没有增强却让听的人感到清楚,走得不快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太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