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9  2022-12-04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
辽宁省大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辽宁省大连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浏览完整试题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节选自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 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C.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 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 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 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 只有不受现实真实性的的局限,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
B.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终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白石)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可知,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分先后阶段。
B.“如果能……,就一定能……”说法绝对。“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D.“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不是“才能达到”,应是“以达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A. “李杜诗篇万口传”强调的只是一味“模仿”。
B.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强调的只是一味“模仿”。
C. “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的只是一味“创造”。
D. “学我者生”强调的是“模仿”;“似我者亡”强调的是还要自己“创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第2段关键句“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和第3段关键句“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可知,1~3自然段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
由第4段关键句“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可知,第4自然段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
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最后第5自然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局部采用并列结构:


展开余下试题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
(1)由材料二第一段“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和最后一段“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
(2)由材料二第四段“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可知,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
(3)由材料“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国)毛姆
(1)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困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而且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2)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锐利的妙语和他的恋人们。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
(3)“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4)“神釆不凡。”
(5)“你有他的照片吗?”
(6)“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7)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他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8)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9)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乌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
(10)“你要干嘛?”她问。
(11)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12)“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13)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见不出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14)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15)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16)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17)“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18)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19)“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20)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毛姆读书随笔》)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收到诗人的字条时,“我”大为惊异,既惊异于诗人对“我”行程的了解,更惊异于诗人竟然会主动邀约。
B. 老妇人在“我”第三次摇门铃后出现,故意拖延来开门的时间,看来她因经常被打扰以及照顾诗人生活的琐碎而“情绪不佳”。
C. 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D. 文中写“埃西哈”,白色的房子,雄伟的纹章,曾经的财富和满载而归的人们,都在暗示这个地方曾经的不平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18段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揭示了“大师”见到“我”到访时激动、欣喜的心理变化。
B. 小说反复强调“我”对诗人的迷恋和崇拜,为结尾处的转折蓄势,突出了文章的戏剧效果。
C. 小说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釆不凡的特点。
D. 小说釆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讲述“我”拜访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经历,增强了文章真实性和感染力。
8. 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尾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其实文中有多处暗示,请找出两处略加分析。
9. 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一种写法?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答案】6. B 7. A
8. ①没有照片,“我”不认识诗人,使得误会有发生的合理性;②摇了多次门铃无人应答,递上名片后,长时间的等待,说明主人事先并不知晓有人前来拜访;③住所破败而寒酸,盘碟低劣破旧,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太可能是闻名遐迩的诗人;④桌上的报纸是半个月前的,墙上的绘画画艺拙劣,说明主人不太可能是一位有知识的人。
9. 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①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我”拒绝见诗人;发展,“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认错了诗人。
②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这样安排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粗略。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观察想象的“卖猪桑刷子的”邻居,而诗人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B.“故意拖延来开门的时间,看来她因经常被打扰以及照顾诗人生活的琐碎而‘情绪不佳’”错误。从原文“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可知,并不能说明这个老妇“故意拖延来开门的时间”,也可能她一开始没听到铃声;另外,从“她……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可知,“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是“我”的猜测,不能判定“看来她因经常被打扰以及照顾诗人生活的琐碎而‘情绪不佳’”。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从“笑意摇曳”可知,是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另外,从下文“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可知,“揭示了‘大师’见到‘我’到访时激动、欣喜的心理变化”分析错误。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前文“‘你有他的照片吗?’‘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可知,小说中的“我”没见过诗人,又没有诗人的照片,这就为小说结尾的认错人做了铺垫;
从前文“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我把名片递给她……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可知,房屋的主人事先并不知道有人会来拜访;
从“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可知,住所环境破败寒酸,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不太可能是闻名遐迩的诗人;
从“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可知,房屋主人不大可能是一位有学识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一是重在塑造人物,二是重在讲述故事。《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我”拒绝见诗人;发展,“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我”认错了诗人。
从情节的特点看,小说有意识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述故事的技巧。结尾情节突转,故事前面充分描写渲染“诗人”居住环境和“我”对“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局却出人意料,使得情节曲折有波澜;但这样安排又合乎情理,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安排了充分的伏笔,比如“我”没有见过诗人,“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明明约定好了时间,结果“我”按了好几次门铃才有人来开门,“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髭须浓密的老妇来到了门口”,并且她问的是“你要干吗?”,表明她并不知道有客人来;还有这个人物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墙上那“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的画,总之,很多地方不符合诗人身份,这就和在结尾得到了强烈的呼应,使得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人物塑造看,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小说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文中塑造的是以“我”的视角观察想象的“卖猪鬃刷子的”邻居,“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很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而真实的诗人是隐蔽的,在小说中自始至终没有出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大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