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节选自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 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C. 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 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 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 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 只有不受现实真实性的的局限,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 B.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终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齐白石)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 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思是: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可知,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分先后阶段。 B.“如果能……,就一定能……”说法绝对。“从模仿入手”与“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D.“努力虚构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情节,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可知,不是“才能达到”,应是“以达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A. “李杜诗篇万口传”强调的只是一味“模仿”。 B.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强调的只是一味“模仿”。 C. “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的只是一味“创造”。 D. “学我者生”强调的是“模仿”;“似我者亡”强调的是还要自己“创造”。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第2段关键句“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和第3段关键句“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可知,1~3自然段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 由第4段关键句“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可知,第4自然段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 由第5自然段关键句“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可知,最后第5自然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局部采用并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