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 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 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 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 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 《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 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3. 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 典故是( ) A. 濠梁之辩 B. 运斤成风 C. 五石之瓠 D. 鼓盆而歌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 5. 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 【答案】1. C 2. D 3. B 4. ①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②均是上古传统观念③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④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 5. ①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②《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嘲笑”一词不妥,根据情境“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可知,当时是在座的人都笑起来,“哄笑”更妥当,不一定是“嘲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为……即便……仍然”强加因果;原文为“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可知“布衣”不是受到歧视与轻蔑的原因。 B.“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的心态转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错误,原文为“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是“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庄子》和《老子》二书”。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濠梁之辩: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辩论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B.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这个成语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的故事,表达对老友的悼念。此时惠子已死,不能是二人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