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7  2022-12-1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
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三校联考
语文学科试题卷
命题:长兴中学 审题:缙云中学 余杭中学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浏览完整试题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 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 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 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 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 《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 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3. 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 典故是( )
A. 濠梁之辩 B. 运斤成风 C. 五石之瓠 D. 鼓盆而歌
4. 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
5. 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
【答案】1. C 2. D 3. B
4. ①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②均是上古传统观念③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④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
5. ①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②《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嘲笑”一词不妥,根据情境“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可知,当时是在座的人都笑起来,“哄笑”更妥当,不一定是“嘲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为……即便……仍然”强加因果;原文为“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可知“布衣”不是受到歧视与轻蔑的原因。
B.“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的心态转变”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错误,原文为“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是“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庄子》和《老子》二书”。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濠梁之辩: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梁辩论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B.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日:‘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这个成语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的故事,表达对老友的悼念。此时惠子已死,不能是二人的辩论。


展开余下试题C.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D.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可概括出,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
结合“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可概括出,均是上古传统观念;
结合“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可概括出,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
结合“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可概括出,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结合“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可分析概括出,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
《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其中表观点的句子有“夫子固拙于用大”“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以理解为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眼光、境界不同,所发挥作用也不同。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他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火。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展开余下试题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释】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 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 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 小说气氛始终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 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 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 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 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优秀品质。
9. 《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古道热肠,至真至纯。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
②不畏艰苦,自立自强。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力量。
③敬畏传统,传承传统。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恭敬虔诚的态度。
④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从文末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情怀。
9. 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等人物,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
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小说气氛始终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可知,这里有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的心理描写。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根据“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火。囡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分析,荣老爹陪同闻一多去找房子,屋主不在乎租金多少将自己新建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瑞红送饵块等,这些行善举、做善事的行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互相尊重、互助友善、古道热肠,至真至纯的美德。
(2)根据“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分析,闻先生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装修房子,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代表的西南联大人为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畏艰苦,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3)根据“在宅前的端公,……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分析,瓦猫“开光”过程的庄严肃穆,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闻先生和龙泉镇人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恭敬虔诚的态度。
(4)根据“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分析,从闻太太和冯太太煮饺子时聊天的内容,可以看出她们相互关心,相互牵挂。这体现出中华传统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三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