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  2022-12-1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钦工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儒家讲教化,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就是所谓“成人”。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是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他先是提出了一个高标准,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讲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人文修养,就可以算得一个成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状况,孔子又感叹地说,如今的成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可得之利时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道义、自己该不该得,遇到危险勇于承担责任,做出牺牲,经过长久的穷困也不忘自己平生的诺言,这也可以算是成人。
孔子的“成人”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只有文与质两者兼备,配合恰当与协调,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而人文的修养离不开教化。教化,正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教”就是教导,“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白虎通·三教》)“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礼记·中庸》)所谓“知人”,就是要有“人”的自觉,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颜渊请教孔子“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所谓“成人之行”,就是一个成人应当具备的德行。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摘编自《孔子论教化之内涵——成人》)
材料二:
依照荀子的观点,政治是一个综合体,它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载“道义”的精神内涵,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荀子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道”作为一个抽象观念,“得道”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得民”,或者说,以“道义”精神教化民众。
荀子在《王制》开篇讨论“为政”问题时指出:“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依这里的说法,为政之要务有多端,而“诛恶”“化民”是其核心目的之一。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


浏览完整试题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礼法”并称是荀子论“政”“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法”代表了“礼”的规范化、制度化面向及其衍生物,“礼”则代表了“法”精神化、内涵化的道义面向。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荀子·王制>篇的教化论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讲教化,着眼于“成人”;荀子论教化,则强调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B. 儒家所谓“成人”,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
C. 荀子认为政治表现为权力的聚合体,又须承载“道义”,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
D. 孔子认为一个在社会上立得住的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标准,近似于今天所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了。
B. “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实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在当今仍值得借鉴。
C. 教化是使人成人的途径和方法,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
D. 荀子认为“礼仪”很重要,人无论贵贱,都要“属于礼仪”,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的一项是( )
A. 荀子《劝学》鼓励人们学习 B. 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考霸”
C. 孔子哂(笑)子路(仲由) D. 韩愈写《师说》表扬李氏子蟠
4. 简要分析材料二第3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5. 实施教化的途径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做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C 3. B
4. (1)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2)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3)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4)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
5. (1)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2)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3)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4)“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
C.“因此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
D.“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教化得来的人文修养”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只要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就能保证此人不会变坏了”,前后逻辑不成立,此条件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不会变坏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观点的能力。
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
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句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
接着“‘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诠释了“礼仪”的内涵;
再通过引证“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
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即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
“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即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
“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即“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展开余下试题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第一位师父①
鲁迅
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这和给孩子取名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容易养大。
还有一个避鬼的法子,是拜和尚为师,也就是舍给寺院了的意思,然而并不放在寺院里。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稀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使领到长庆帝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我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还有一件百家衣,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邪的。
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母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唯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中国的邪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糊的东西的。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
我又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抗议,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抗议,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母,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高洁的陈源②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像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父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地躲进一家人家里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春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③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中国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国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乡下没有活的岳飞或文天祥,所以一个漂亮的和尚在如雨而下的甘蔗梢头中,从戏台逃下,也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失败的英雄。她不免发现了祖传的“惰性”,崇拜起来,对于追兵,也像我们的祖先对于辽金元清的大军似的,“不承认成功的英雄”了。在历史上,这结果正如铢堂先生所说:“乃是中国的社会不树威是难得帖服的”,但那时的乡下人,却好像并没有“权威”,走散了,自然,也许是他们料不到躲在家里。
(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我国内忧外患,反动政府压榨劳苦大众,广大国土正一片片地沦为侵略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②陈源,因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与鲁迅结怨,陈源与鲁迅针锋相对,相互笔战。1922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9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拥蒋反共。③铢堂,为侵略者和反动政府鼓吹,出卖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帮闲文人。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父给我的两件法宝早已失去了,为了辟邪,我去年在上海的银楼买了两件和那两件几乎一样的法宝。
B. 师父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也不念经,我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的俗人。
C. “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去她家时她有时会拿水果和点心来给我吃。
D. 文章引用《诗经》里的“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这句话,点出了“相好”一词的起源是比较早的。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避鬼的方法,没有写到我的师父,但引出了第二种避鬼的方法——拜和尚为师,为后文写我的师父做了铺垫。
B. 鲁迅善用反语,文中“高洁的陈源教授”,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一样,都是反语。
C. 有一天,乡下做社戏,我的师父和戏子相识,跑上戏台帮着敲锣,受到乡下人的围攻,反映了这些人的思想很顽固。
D. 文章用抒情的笔调,通过师父的外貌、语言、性情以及同师母的浪漫史等来叙述我师父的故事,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8. 文章中的“龙师父”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与“我的师父”关系不大,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D
8. ①为人和气。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②叛逆、大胆追求幸福生活。名为和尚却不理佛门法规。
9. [答案示例]不能删去。①文章最后一段进一步交代了寡妇变成了我师母的原因,刻画了师母反抗封建世俗思想的形象。②文章最后一段由师母“不以成败论英雄”生发了关于铢堂的议论,揭露其为侵略者张目的反动本质,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解析】


展开余下试题【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为了辟邪”分析错误,从语境可以看出,我长大后是并不相信这些的,我再次买这些东西只是一种纪念;“买了两件儿和那两件儿几乎一样的法宝”分析错误,那两件是,一件“百家衣”和一件儿称为‘牛绳’的东西,而我在上海买的是两面筛子。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项,“通过师父的外貌、语言、性情”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写师傅的语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原文“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可知,他很叛逆,大胆追求幸福生活;
依据原文“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可知,为人和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情节作用能力。
不能删。原因有二: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中“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可知,交代了“寡妇”成为“师母”的原因,使道理分析很透辟,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师母反抗封建世俗思想的形象;其次在主题思想上,在文尾插入一段对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批判,针对铢堂污蔑中国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是“堕性”的表现,揭露其为古今侵略者、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张目的反动本质。根据文章注解可知,铢堂的文章就发表在是年3月出版的《宇宙风》上,鲁迅“近几天”刚一见到,就给予严正驳斥,也表现出鲁迅杂文写作的一贯特色—— “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段议论文字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构,成为这篇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非但不觉冗赘,反而使一篇整体风格偏于平和冲淡的作品,平添了许多战斗的色彩。所以不能删。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 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译文:
(2)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译文:
14.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2)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
14. 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认为他的主张有成效,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因此在“不能用”后断开,据此排除AC;
“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作“果”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人名前后一般停顿,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据此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错误,“孝”是
标签:统编版 高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淮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