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59  2022-12-17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备考:鉴赏诗词表现手法之对比与衬托综合练
鉴赏诗词表现手法之对比与衬托
自咏
陆游
满梳晨起发凋零,亭午柴门未彻扃①。
万事忘来尚忧国,百家屏尽独穷经。
楠枯倒壑虽无用,龟老支床②故有灵。
梦里骑驴华山去,破云巉绝数峰青。
【注】①扃:从外面关闭门户用的门闩、门钩等。②《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起梳头看见很多脱发,中午仍无人开门来访,老迈落魄之感油然而生。
B.诗人以“忘”衬“忧”,以“屏”衬“穷”,彰显出自己坚定的人生选择。
C.诗人借助“楠”与“龟”的对比,抒发虽有才华而不受重用的郁愤不平。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系命运之思与家国之情于一身。
2.本诗尾联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在志趣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此词创作于陆游被弹劾罢官(1189年),退隐山阴故居期间。②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沧洲:指靠近水的地方。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两句,词人再现了自己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作者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眼前只有尘封色暗的旧时貂裘戎装,心情惆怅。
C.词尾作者借“天山”代指曾经的抗敌前线,借“沧州”代指晚年闲居之地。
D.全篇主要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居山阴后,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
4.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①,云帆②枫树林。偷生长避地③,适远④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⑤北望心。百年⑥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①桃花水:桃花盛开时节江河涨水。②云帆:白帆。③避地:避难而逃往他乡。④适远:到远方去。⑤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对杜甫两次授官。⑥百年:人的一生,一辈子。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
C.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凄苦的心境,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然后用“沾襟”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
D.“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


浏览完整试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
杨巨源
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歧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9.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赠从弟(其一)
刘祯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是“赠从弟”,全诗主要写的是苹藻,而苹藻寄寓着诗人的情感,这可以看作诗人自身精神的写照。
B.第三、四句从正面来写苹藻,苹藻生活于水边,花与叶纷纷扰扰落在荡漾的水中,这是多么清逸、美好!
C.苹藻可以被采撷用来作为宗庙的祭祀品,这会让尊贵的客人为之羞惭,这里间接表现了苹藻的美好风姿。
D.最后两句在一问一答之中,以“园中葵”来衬托“苹藻”,进一步表现生于深泽的苹藻的高洁美好品质。
11.诗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秦城②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反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秦城:泛指中原之地。秦城一作“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流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陚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13.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
B.“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全诗通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人景融合,明净清丽,意境清雅,充满雅趣。
15.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B.“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
C.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
D.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17.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秋柳
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①。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②,梦远江南乌夜村③。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注:①白下门,指古都南京。②黄骢曲,指黄骢叠,曲调名,相传唐太宗爱马死后,命人谱成此曲。③乌夜村,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暗示:昔日繁华兴盛的古都南京,转瞬之间,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美景不再。
B.诗歌借典故抒发了诗人爱而不得的惆怅,以及感叹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存在于梦中的无奈。
C.诗人选取“残照”“白下门”“黄骢曲”等意象以及运用“销魂”“愁”“哀怨”“梦远”等词语,隐含着对过往的感伤之情。
D.这首诗境界优美,意韵含蓄,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物兴情,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9.全诗以“秋柳”为题,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玉华山
明 刘崧
翠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刘崧生活于元末,时局动乱,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樟树市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崧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


展开余下试题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
B.颔联诗人登顶之后,感觉楼台之上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在天风中动摇。
C.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烟雨冥蒙”的“伤感”“愁苦”等意蕴。
D.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
21.“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①攀跻:攀登。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23.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C 2.同:都是运用想象,借助游山,表达超越无奈现状,保持独异追求之意。
异:①李诗侧重写为排遣现实失意,渴望畅游自然山水和神仙世界,流露出自由洒脱的性情。②陆诗侧重写虽年老而落魄,仍然坚守施展才能、报效国家之志,展现出忠贞爱国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楠’与‘龟’的对比”错误。“楠”与“龟”不是对比,它们都是诗人用以自比的事物;“虽有才华而不受重用的郁愤不平”也错,这两句是抒发虽不受重用但依然坚定自信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并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本句诗的意思是自己梦到自己骑着驴去往华山,看到华山的巉岩和青峰直穿云天。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意思是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二者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都是借助山水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达超越无奈现状,保持独异追求之意。
不同点:李白《梦游天安母音留别》是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所写的,诗人的理想破灭,所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李白想要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是为了排遣现实失意,流露出自由洒脱的性情。
而陆游的这首诗通过“万事忘来尚忧国”“楠枯倒壑虽无用,龟老支床故有灵”可知,诗人虽年老而落魄,但是仍然不忘报效国家。所以尾联侧重于写虽年老而落魄,仍然坚守施展才能、报效国家之志,展现出忠贞爱国的品格。
3.D 4.C 5.本词塑造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他胸怀报国之志,却壮志未酬;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
D.“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错误,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战士前线杀敌不辨死生与将帅营中赏舞自在逍遥形成对比。
B. 昔时满殿的宫女的繁华与今日宫中仅有鹧鸪的凄凉形成对比。
C.诗人只身住在小楼,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声;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此句没有对比。
D.年年岁岁繁花不变与岁岁年年赏花的人再变形成对比。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诗人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写诗人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只能任凭忧国的眼泪白白流淌。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三句,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不成的失望无奈之情。
本首词塑造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
6.B 7.①“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②“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③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④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手法、形象的能力。
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乐景衬哀情”错误,《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和注释一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这类诗歌一般都会抒发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诗歌首联是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虽是乐景,但暗含哀情“云帆”暗示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就如同天上的“云”一样,无依无靠,四处漂泊。
颔联“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适远”就是到远地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长期苟且偷生地生活在可以避灾祸的地方(指诗人生活的成都),住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更加伤感。这两句承上“漂泊”意而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
颈联“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上句“老病南征日”是说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本当北归长安,然而,他却要南往衡湘。下句“君恩北望心”是说即使“老病南征日”,也要有一片忠心,报效朝廷。其中“君恩”是指经严武举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两句诗人运用对偶的手法,其中,上句的“南征日”与“北望心”六字是工对,将诗人的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暗示了诗人“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的不了志向与情怀。
尾联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生苦苦地自歌自吟,未见有几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有绝代才华,然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一生苦吟,已到了老病垂暮之年,还未被人理解和重视。流露出不被赏识的苦闷。
8.D 9.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③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错误,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没有体现“悲凉”。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以点带面。通过对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作者表明上是描述军队打仗结束的情形以及军旗等与战争相关的物品,实际表达了战争年代平民百姓对和平的渴望与向往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 10.C 11.①诗的前两句写荡漾的流水和水中的石头,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清幽。②引出下文中的苹藻,由生活环境的清幽高洁烘托了苹藻的不凡。(意思对即可)
10.C.“这会让尊贵的客人为之羞惭”理解错误,诗中的“羞”通“馐”,指美味的食品。“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的意思是“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不是“这会让尊贵的客人为之羞惭”之意。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1)诗歌前两句的大意:山间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这两句是写景之句,可见自然环境之清幽。
(2)作用:在内容上,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在结构上,后文写苹藻的“出场”,因这两句也是苹藻成长之环境,故能更好地映衬苹藻美好的风姿,故说这两句为苹藻的“出场”做了铺垫;同时,这两句和尾句“懿此出深泽”首尾相照应,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12.B 13.①拟人。“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 “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表述有误。“家住秦城邻汉苑”,这里的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只是在讲述京城与边关的距离遥远,而“皇宫奢靡的生活”与“顿生愦懑之情”都是曲解。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莺啼燕语报新年”中,“燕语”赋予燕子以人的动作,“莺啼燕语”,既是和平宁静的象征,又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场景。
其次,采用了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所以“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第三,采用了虚实结合。“莺啼燕语报新年”意思是“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这是眼前实景,“马邑龙堆路几千”,意思是“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这是想象,表现了对征人的挂念。
最后,运用了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手法。“莺啼燕语”写出了和平宁静和新年佳节时亲人团聚。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第二句更显得沉郁悲壮。
14.A 15.①颔联视听结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表达了诗人对清静之境的喜爱。 ②颔联写景,从小处、近处写起,动静结合,诗情飞动。先写眼前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再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浩荡不凡的气象”错,全诗重在写“静谧”之景,写出“浩荡不凡”的景象,理解有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轻风微起,浮萍旋聚旋散,山影忽现忽灭,突出了水之清,呼应第一联的“清”字,属于视觉描写。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
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属于听觉描写,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
16.B 17.(1)写景手法: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本联写景除了抓住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少不了溪、水,动与静,声与形,色与香,有机结合,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溪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
(2)写景作用:①以乐景写乐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沧浪秋日美景,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②以乐景衬悲情。以眼前所见之乐景反衬昔日因“案牍而劳形”的无聊官场生活,并表达忏悔之意。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错,句意理解望文生义。“独寻残月下沧浪”的正确理解为“我独自一人在月亮(残月)即将落下去的拂晓就经过沧浪向前赶路了。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赏析颔联的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1)赏析写景手法
颔联“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的意思是说:溪上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诗人在描写秋日景色时,抓住溪、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离不开描写小溪和流水。“一声溪鸟暗云散”和“流水香”动态景,“万片野花”是静态景,动静结合;“一声溪鸟”是描写声音;“万片野花”是描写花的形态,声色结合;“暗云”“万片野花”是视觉描写,“一声溪鸟”是听觉写景, “流水香”是嗅觉写景,视听嗅有机结合。所以,诗人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
(2)赏析写景作用
诗人选取溪、鸟、云、花、香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以乐景写乐情,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当然,结合颈联“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分析,诗人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的忏悔之意。所以,诗人以乐景衬悲情,他以眼前秋日之美景也反衬了自己昔日因劳碌无聊的官场生活,并对以前的官场生活表达了心中的遗憾和后悔。
18.B 19.全诗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首联点出了白下门销魂之处在于有秋柳;颔联运用对比,春日里有燕子穿翔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日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颈联、尾联写陌上、弄笛、玉关典故,抒
标签: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3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